嘿嘿,也只有我才能睡到自然醒啰
的确,那尖利的闹铃像一根导火索,引爆了王长勇潜伏的疾病。其实,何止是对他这样的心脏病人,即便对我们这些正常人,突然从睡梦中醒来,也会心慌意乱,浑身不舒服。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从睡眠状态中醒来,人才会心情舒畅呢?
人的“睡眠”有什么特点?
在人的一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可是,很少有人能懂“睡眠”。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的李箕君主任告诉记者,千百年来,人类就一直为“睡眠”着迷。然而,长久以来,人类对睡眠的科学研究仅局限在行为观察和主观体验,直到1929年,脑电波的发明者Berger首次记录下人类的脑电波。这才为现代的睡眠研究者打开了一条新通道。
1957年,研究者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这是睡眠研究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标志。所谓的快速眼动睡眠,李箕君解释说,只是睡眠周期中的重要一段。
一般来说,睡眠的周期是:觉醒——入睡——非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睡眠。这是一个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的睡眠过程。例如,一个人晚上11点睡觉。通常,12点到3点之间,他会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这时候,血压降低,心跳、脉搏放慢,呼吸变浅,神经处于松弛状态,机体能量消耗减少,脑垂体的促激素分泌增多,人处于深睡眠状态。一般认为,这样的睡眠有利于机体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并且,此时的人,是很难被叫醒的。“如果把处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人扔到大街上,他可能还是呼呼大睡。”
而处于快速眼动睡眠的人,又会有什么感觉呢?
想有好脾气?多睡点觉吧!
有观点认为,在快速眼动睡眠时,信号被重新编排,新的体验被整合入现有的个性,并参与近记忆向远记忆的转化。因此,人的梦基本上都在这时候出现。快速眼动睡眠就像一个哨兵,之后紧跟的是一个短暂的觉醒,在这个阶段,人很容易被叫醒。当然,如果周围安全安静,人会再次进入非快速眼动的深睡眠。
每天晚上,这样由浅入深、由深入浅的睡眠周期会循环四到五次。最后一个循环也最短暂,人开始渐渐接近清醒。
既然快速眼动睡眠和体力无关,那么,如果仅仅剥夺快速眼动睡眠,会出现什么情况?科学研究表明,缺乏快速动眼睡眠,人会出现食欲增加、焦虑、易激动、注意困难等行为和心理学改变。这也就不难解释,如果叫人起床不是时候,被叫醒的人会情绪低落,或者脾气暴躁,甚至会有攻击倾向。
除非睡到自然醒,否则,在任何一种睡眠状态中被叫醒都是痛苦的,也难免人会有过激反应。然而,睡觉睡到自然醒毕竟是少数人的生活,大多数人还得强迫自己醒来,投入到忙碌中去。如此看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被叫醒后的情绪反应。这有可能吗?
温柔,最重要的还是温柔
当然有可能——只要注意“叫床”方法。
首先,我们要抛弃粗暴的叫醒方式,防止把睡者“惊”醒。比如,大吼大叫型、猛掀被子型、喋喋不休型、拍拍打打型,这其中任何一种,都极有可能把被叫者的早晨弄得一团糟。李箕君教授建议,不妨用以下这些方式叫醒别人。
打开窗帘,让光线进入房间。光线会唤醒视觉系统,由它传递信号给潜意识,并叫醒脑部,启动四肢,这是最自然的一种醒来方式。如果是冬天,或者天太黑,则可以打开灯,灯光也会唤醒人。
打开音乐,调小音量,选择舒缓的曲子。音乐通过听觉系统传达信号给脑部,叫人醒来。
对于那些睡得较深,不容易叫醒的人,可以轻轻地抚摸他,也可以在他耳旁轻声说话叫醒他。记得语气一定要温柔,要轻缓。比如说:“哎呀,今天的早饭真好吃……”
当然,最行之有效的睡醒方法,李箕君说,还得靠养成自己起床的好习惯。“因为,除了少量确实存在起床障碍的人,赖床其实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生活不规律,生物钟紊乱,该起的时候起不来。”
不过,如果你身边没有可以叫醒自己的人,除了冷冰冰的闹铃,你还能想出什么招儿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