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顾笃璜是昆曲“保守派领军人物”
■他一直苦守自己的原则:“传统、传统、再传统”
出身名门望族
顾笃璜老先生每周二和每周六上午都会出现在沈德潜故居昆剧传习所。
很多人都知道顾笃璜出身名门望族,家底殷实,可是来往之间,顾笃璜几乎都是挤公交车,身为苏州昆剧传习所现任所长,他处理与昆剧相关的事务,接待慕名来访的昆剧爱好者及研究者,为他们解答各种问题。布衣、布裤、布鞋,这是他的日常装束,他不沾烟酒,基本吃素,日常开销非常少。130年前,顾家先祖顾文彬萌生了退隐之心,于是叮嘱儿子在老家苏州建造园林以安度晚年,取名“怡园”。
从顾文彬到顾笃璜,五代人了。而顾笃璜的父亲顾公硕,是苏州知名文化人,又是一位进步人士。解放后,顾公硕将怡园捐献给国家,顾家的藏书楼“过云楼”藏画,无偿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处,上海博物馆自称半壁江山是顾家的藏品。
20世纪80年代,顾笃璜居住的深宅大院被一工厂买去,他将所得悉数捐出,设立了昆剧基金会。
昆曲的种子不能糟蹋
顾笃璜介绍,其实在解放前,苏州人闲暇之余吟唱昆剧是件极普遍的雅事,唱曲之风盛行,穿行于大街小巷,常能听到悠扬的笛声。其堂兄顾笃琨还将潦倒的“传”字辈艺人请到家中教唱昆剧。1937年,日寇入侵苏州,全家人到上海租界避难,吟唱昆剧的雅事被战火炸散。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顾笃璜全家回到苏州。后考进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当导演。
后来,苏剧、昆剧、越剧、京剧、锡剧、评弹,都成了顾笃璜研究的课题。
100多年来,昆剧从一门登峰造极的艺术衰落到门庭冷落,一度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顾笃璜忧心不已,他告诉记者,自建国以来到文革前,每逢昆剧演出,总会有300位左右的老观众预购戏票。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流行文化和电视普及的冲击,戏曲的生存状况处于低谷,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昆剧只剩零星演出。
对于正式离开官办昆剧团体后的打算,顾笃璜说:“曲线救昆。”离休后他办过振兴昆曲实业公司,也成立过昆剧基金会,但是都没有成功。
1982年3月,经顾笃璜倡议,苏州重建昆剧传习所,他主持其事,“我们的宗旨还是传承、保护昆剧文化遗产”。1989年,苏州昆剧传习所与苏州大学中文系合作,创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昆剧艺术本科班,招收20名本科生及1名日本籍研究生,苏州昆剧传习所负责该班昆剧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1982年以来,昆剧传习所共举办了11期培训班,面向全国培训昆剧演员,苏州的继、承、弘三辈演员都曾是这个培训班的学员。
在顾笃璜看来,靠昆曲出名、赚钱、捞成绩都没有问题,但是千万别把昆曲折腾得面目全非,弄得现代人都不知道真正的昆曲是什么样子,“不能将昆曲的种子糟蹋了”。
一出热情爆棚的《长生殿》
2001年,顾笃璜组建了6个剧组,同时并进,只用40天就赶排了5台传统昆剧,反响强烈,使得苏州昆剧应邀赴台湾演出。他为赴台演出定身打造了6台传统剧目,从剧本到扮相非常传统,大获成功。
这引起台湾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德的极大兴趣,慕名找到顾笃璜,请他导演一台大戏,到台湾演出。2002年,顾笃璜导演排演《长生殿》。顾笃璜负责节选、整理并任艺术总监兼总导演,这是他第四次导演昆剧《长生殿》。这次的美术部分,是由拿过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的叶锦添负责。
保守的顾笃璜与前卫的美术家叶锦添如何合作?顾笃璜说,在人物服装方面,凡地上的请按传统规则,凡天上的,可任其自由发挥。舞台装置只是背景,与表演不发生关系,必须保留守旧和鬼门道。在这样的前提下,他可以自由发挥。叶锦添完全赞成。“叶锦添是个聪明的艺术工作者,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而且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所以我们的那次合作也算成功。”
2004年2月17日,昆剧《长生殿》在台北首演,拥有千个座位的台北新舞台剧场座无虚席。清丽婉转、余音袅袅的昆剧乐声缭绕全场,场内场外屏息凝神。一曲《长生殿》唱罢,观众的热情喷涌而出,手捧鲜花跑到后台围追堵截。当剧组离开台北,赴新竹、台南等地巡演,不少戏迷一路追随,6场演出异常火爆。
顾老说,由于昆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冷落,许多剧目失传。“传”字辈一代常演出的有600余出,而到“继承弘”三代演员,合起来只能演250余出戏。而且,昆曲范畴包括的昆曲堂名音乐;清唱艺术、传统穿戴等,都在濒临失传。81岁的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抢救传统的折子戏。
前几年,台湾的朋友曾邀请顾笃璜组团前往演出,但是顾笃璜手头只有年老的教师却没有年轻的学生。顾老说,自己此生最后一个心愿是办成一个民办昆剧团。“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传统的,我要让观众欣赏到纯正的昆剧。”
□快报记者 王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