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最南京/人文
3上一版  
PDF 版
· 最后的老城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1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最后的老城南
  说起老城南,一位在房地产公司任职的“80后”的朋友说:你说的是评事街那一带吧,破得不行!可那块地不错,开发出来靠夫子庙、新街口,地值2万/m2,盖成别墅能卖3万/m2以上!

  而另一位稍微大几岁的朋友则说:你不要搞错了,它和夫子庙那一带一样,以前可是南京最繁华的地区!不是大户人家还住不到那里去呢!

  如今的青年人,即使知道老城南曾有的辉煌,也说不出它具体好在哪里。很多人没有真正仔细看过老城南,正如我以前采访胡家花园、采访蒋百万故居那样,看到人去楼空、看到颤巍巍话都说不清楚的老人,只是浮光掠影欣赏一种沧桑的美,感怀城市的没落区与新贵区产生的鲜明对比和巨大反差。

  直到2009年6月4日的那个晚上,我,一个长期从事城建房产类报道、习惯以土地容积率等利益角度看问题的记者,发现了这片土地利益之外的东西。

  南捕厅后的千章巷,一开始也还是走马观花。小巷里,老宅门口的青石板随处可见,时不时飘来一阵阵清凉的风,但也夹杂着厕所的酸臭。“就是要保留,这里的下水道也要重整。”记者心里嘀咕。斑驳的马头墙、残缺的拴马石、磨损的砖雕,这些旧时繁华的碎片一一进入眼帘,标注着这些老宅始建的年代,可许多小二楼上,外表已经包上了水泥,这还是明清建筑吗?即使是,也是后来粉过了吧!里面才有建筑原貌,可扒开它,这房子还能立得住吗?

  但是这里的老居民却轻易击碎了记者的浅薄。他们轻松地在昏黄的路灯下穿梭于小巷中,一边与迎面而来的邻居打着招呼,一边带记者从不起眼的门进去,看到里面气派非凡的院落,看到浑圆粗壮的梁柱。

  一座气派的老宅前,居民带记者进了大门,可面前是一道木板,将路全部封死,居民们却告诉记者:这是屏门,挡着过路人的视线,是看不到里面的,一般访客从屏门最左边的小门进去,只有有身份的人来了这门才能全打开。

  这是讲究规矩的百年老宅啊,只是历代的修缮掩盖了它本来的样子,却真实地留下了几代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印记。清代的小青砖、民国的小二楼、解放后夹杂着红砖,建筑就是这样随年代“生长”,你能说清它究竟是哪个年代的老宅?

  南市楼,居民们一口报出,那是朱元璋时代的“红灯区”,居民们还能准确说出:现在两边的房子不是当年的,只剩个地名;胭脂巷、黑簪巷,那是因为明清时卖胭脂水粉和黑簪子的商铺集中在一条街上,才有了这个名字;百猫坊,那是朱元璋害怕居住于此的大将俞通海和秦淮河一连就“如鱼得水”而建的,用猫来吓退“鱼儿入海”……听到这里,记者突然想起采访南京规划志的主编奚永华,她说她当年参与文物普查,都是一干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无论级别多高,到了老城南,也是弃车徒步走进这片老民居中,花了几个小时就是为了找这个富有故事的“百猫坊”。

  老城南的巷陌之中,有一种叫做生命力的东西,它不属于坚硬的高档住宅楼,不属于博物馆里触摸不到的陈列品,更不属于光鲜的仿古建筑。老房子里,有流动的岁月和真实的生活,这些是老城南的生命力。

  ■快报记者 孙洁 实习生 朱琳/文

  赵杰 顾炜 唐伟超 辛一/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