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老城南向左走向右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熙南里 一个街区的文化抗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1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熙南里 一个街区的文化抗争
  熙南里作为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代表项目,从2003年该项目规划开建,到如今受到质疑、被国家文物局称为是“满口假牙”,无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派,前前后后参与发言的专家学者已经多达四五十人,领域涉及规划、建筑、社会、文学、历史、艺术、文物、出版、音乐、民俗、绘画等方方面面,以熙南里为代表作的老城南改造名副其实地承载着南京本土文化界人士太多的期望与关注。

  伴随着29位文人学者向南京市委、江苏省委、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国务院发出拯救老城南的呼吁信,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来宁调查,熙南里作为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代表项目,再次被推到争论的风口浪尖上。

  老城南拆迁反思后造就的镶牙样板工程

  从大板巷44号曾经的一中教师宿舍院内往东看过去,中山南路上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大厦、省外经贸厅的大楼上,红红绿绿的霓虹灯闪烁,映得熙南里这片白墙黛瓦的低矮院落格外古朴、安静。

  这可能是所有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周边的高楼已起来了,历史文化街区只能成为这一片繁华高楼中沉默、破落的低谷。南捕厅街区也是这样,这里被称为金陵“第一大宅门”的甘熙故居在民间有“九十九间半”之称,早在南京1995版的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上,它和它周围30万平方米的地方就被列入南京五大传统民居重点保护区,2002年升格为“十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可到了2003年,南京市对其规划时,负责规划的东大规划院人员称:这里的房子完好保存的只占18%。这里离新街口地铁两站路,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如果不是因其有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开发者的眼中,就是主城核心区的棚户区。

  2003年南京市委托东南大学规划设计院做《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规划2004年定稿,但却没有实施。2006年7月,南京市以市长办公会的形式确定要打造10大历史文化街区,南捕厅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4月该街区正式开工。

  在这个时期改造,南捕厅街区可以说既幸运也不幸运。不幸的是,2006年8月23日,南京市房管局发布拆迁公告宁拆公字(2006)45号,对位于南捕厅四号地块的马巷、南捕厅、大板巷、定盘巷、观音庵实施拆迁。但幸运的是,2006年下半年,由于老城南大片拆迁,国字头的十多位专家上书国务院,引发了一场对于老城南保护与改造的深刻反思。在引起温总理批示、相关人员检讨之后,2006年底,南京市召集本地重量级专家学者,包括建设部的代表在内,进行了一场以南门老街为例、全新的镶牙式肌理再造的老城南保护模式的解说,这让在场的许多专家耳目一新。

  2007年4月,南捕厅街区改造就作为这场大反思之后的第一个重点项目开始进行。该项目规划由东南大学规划设计专业的带头人吴明伟教授负责。至今仍能在南京市规划局网站上查到的这份《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正文第三页显示,该片区分三层次保护:一是以甘家大院为核心的历史街区,确保历史的“原汁原味”、风貌的完整统一。二是其周边环绕的呈“凸”字形的历史风貌区,“保留其中所有一类、二类历史建筑,其他部分,以传统风貌‘镶牙’的新建筑,用插建方法有机更新”。三是绒庄街一带为环境整治区,这里已经盖了成排的多层现代建筑,该区“主要对过去已建的多层建筑的立面屋顶进行‘穿衣戴帽’,以使之和历史风貌基本协调”。

  吴明伟教授2003年主持制定的《南京南捕厅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同年获全国人居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规划、环境双金奖。改造后的甘家大院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宅,南捕厅工程堪称改造老城区的一次最大的试验。

  改名熙南里背后:保护区“降”为风貌区

  不过到了上周快报记者采访吴明伟教授的时候,提及镶牙式改造,吴教授已经不多提这个词,甚至不愿承认目前的熙南里是镶牙式改造。或许是因为就在半个月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南京参加孙中山先生纪念活动,实地参观熙南里时,笑言此处不是镶牙,“我看是满口假牙!”

  记者来到现场实地查看,发现除了甘熙故居大院的文物本体是原物保留外,院外呈“L”形的一片建筑包括文物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虽然建筑是古典式样,但却明显是推了原来的旧建筑新建的。走在“熙南里”门楼后的巷道里,脚下是大理石花岗岩般的高档石料,街巷已经比传统小巷宽了2-3倍,去找街巷名,看不到,门牌号是“熙南里街区×号”。

  记者将现场地形和保护规划对照了一下,惊讶地发现目前完成改造的部分都属于保护规划中的“四号地块”,是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应当原汁原味保留的部分;而后面正在拆迁的一、二、三号地块是历史风貌区,是应当镶牙式改造的,老宅即使不是文物,也应当能不拆就不拆。但现场记者转下来,只看到古南书院里有两处房子主人搬走,仍然未拆;其余绝大部分迁走的人家,房屋都拆毁了。

  吴明伟教授对此的解释是,1-4号地块都是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版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里是这么确定的,但前期调查就已经发现可保留的老宅达不到历史文化保护区所要求的60%,所以在2003年做该片区的规划时,1-3号地块就被作为“历史文化风貌区”了,所执行的改造思路是恢复肌理,比如19条街巷的名称保留,但会有位移,宽度会变大。

  目前,这个历史文化街区门口的牌楼上写着“熙南里”,而不是政府规划上的“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在原先的规划上,“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不仅包括目前正在改造的1-4号地块(熙南里),还包括北侧的绒庄街;但目前它的范围实际已经被缩小到了只有甘熙故居那一块。除了甘熙故居的文物本体外,四号地块的非文物部分和一、二、三号地块都已经采用或正在采用推倒重建的做法,重建的建筑用于商业、别墅等,这自然都需要招商,自然也就需要推广名“熙南里”。

  但发出呼吁信的南京本土学者拒绝承认熙南里是“历史文化街区”。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至少在公示的、正式的、有法律效力的规划上,目前熙南里改造完成的部分是在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即四号地块)以内的,它应当以历史街区命名,熙南里只是商业推广名,改名实际上意味着,从最靠近甘熙故居的这一部分开始,这个片区非文物的部分保护就已经出现了降级。”

  学者的质疑:不再信镶牙改造,回归整体保护

  2006年末所说的镶牙式改造为什么现在没有这样做?“当时解释的镶牙式改造,是把历史街区里实在不行的老建筑拆除,能保留的还是原样保留,再用和周边老建筑一致的风格将拆除的地方插建进新建筑,是在众多真牙中镶嵌假牙。”参加那场会议的作家薛冰告诉记者:“我还很高兴,因为讲解思路的赵辰教授多次打电话给我,问我南门老街某一处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我以为这些有历史典故的一拐弯、一道墙等点滴遗迹都能保留,那可真是有历史韵味了,可是后来我去一看,问过我的那些点全都拆了。”

  著名作家叶兆言也在本次呼吁信上签了字,他表示:我不是文保专家,哪些能拆、哪些不能拆我自认没有发言权,但我想提醒有关方面拆要慎重,一定要有专家认定把关,专家名单、专家认定的过程结果都要公开,作为专家,他们就应当用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声誉对此事负责。以前不负责任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多起,现在一定要让专家负起责任。

  更多的学者甚至不提镶牙式改造理念,学者们就眼前看到的拆成一片的平地、人去楼空的房子质疑:这符合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公认原则吗?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学鹰是2006年老城南拆迁争论中、国家文物局从南京请进京参与专家讨论的两位南京专家之一(另一位是蒋赞初),他告诉记者:什么镶牙式改造、什么肌理再造,都是文字技巧。最简单的办法,我们去中华门瓮城上往下看一看,拆没拆,拆了多少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政府的初衷:留神与留形的艰难探索

  参观南捕厅的老街巷,短短几十分钟,记者身边就聚集了上百名居民。居民们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这一片区要拆了盖别墅,靠近红土桥的一条边甚至要盖3幢18层的小高层。言下之意开发方是为了赚大钱。

  可是在改造指挥部,记者却听到了这样一种声音:我们是政府为改造这个项目成立的公司,不仅要改善这个片区的居民生活环境,还肩负一个重任,要探索一条历史文化保护的新路子。一句话:我们不是来赚钱的!

  “曾有拆下来的巨大的梁等木构件放在指挥部里,我们都觉得还能用,可专家来一看说,木构件是有使用年限的,超年限使用的后果就是造成危房、险房,总不能政府如此下大力气整修的工程还是危房、险房吧,实在是用不敢用、弃之又可惜!”一位改造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可是迁走了居民、拆掉了老宅,又怎么体现历史文化风味呢?“我们的考虑是留形已经是留不住了,主要是留神。”参与该项目改造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艺术系主任李栋宁表示:综合梳理这里的文化,主要是六朝“士文化”的灵魂、明清肌理、以及开放兼容平等的民国文化,于是,在改造中,该片区就一反中国传统园林“坐在家里看”的格局,把园林放在街巷里,把街巷全都敞开,让所有路人都能看到,体现民国开放的理念。建筑上,有感于从上世纪30年代到现在的文化断代,因此力求探索出一个既和历史有联系、又能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新建筑。并在这一新创的有历史韵味的建筑的基础上,将昆曲、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把熙南里打造成“21世纪的南京新的城市书签”,展示21世纪的“老南京生活”。

  提意见的专家们说应当力争保留老建筑的原貌,但改造方却回答“现实状况是房子太差保不住了,我们保留的是文化的神韵”。

  这样的争论在正在进行的改造中发生着,也必将在熙南里即将展开的比前期大三倍的改造中延续。

  以通过保留历史性的街巷网络体系为前提,在具有保护价值的街坊建筑的基础上,填补以符合原地区街坊建筑的空间特点和建造规律的民居类型和相应的变体。通俗一点说,就是突出街巷格局、空间尺度和城市肌理的保护,在保护、修缮部分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同时,对其余搭建棚屋及不协调的建筑进行“镶牙”式更新。而新填补的民居类型和变体将完全修复原有的城市肌理,并承担新的城市更新和发展功能。(《南京门东南门老街复兴规划研究》 南京市规划局编)

  镶牙式肌理再造

  名词解释

  □快报记者 孙洁\文 路军\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