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老城南向左走向右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从北京“皇家粮仓” 到南京“古戏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1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从北京“皇家粮仓” 到南京“古戏台”
■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复活”■老城南改造可圈可点的个案
把600年前活化石昆曲在这个古戏台演出,就是要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建筑空间内得到传承,保护历史的记忆和文化想象。

──李栋宁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勾人魂魄的眼神从观众的脸上滑过。顿时,所有人的魂都被杜丽娘勾走,只有她温婉的水袖在古色古香的戏台上妩媚飘动,搅动静谧的夜。在熙南里欣赏南京版多媒体《牡丹亭》的那一晚,许多人都仿佛穿越了时空,步入了一个江南的庭院,目睹了一段六百年前的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熙南里簇新的古戏台看上去一点不古,但是当它和600年前的活化石昆曲融为一体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年代久远的文化。亦新亦旧,亦古亦今,熙南里的古戏台可以说是老城南改造的可圈可点的个案,也可以说是一个亮点。

  最小最金贵的戏台

  古戏台坐落在甘家大院西南角一处四合院式的会所内,外面是高大的封火墙,里面庭院深深,楼台亭阁,清静典雅,和甘家大院浑然一体。每天傍晚7:30,“梦回莺啭”昆曲曲调都会飘出高墙大院,直入每一个过路人的耳朵,让你忍不住要驻足,就算看不到,也要听上片刻。

  周三晚上,记者来到古戏台感受了一把。戏台在一个徽派院落的正中间,亭亭玉立,飞翘的屋檐。舞台前方,是一汪水池,边上几个红蜡烛点缀其间。观众席是个“天井”,高低错落,位置宽松舒坦,观众可以坐在椅子上舒舒服服地一边品茶一边看戏。

  最奇特的是,虽然演员是在舞台上唱念做打,但是,你会发现水中、两边的镜子中,到处都有演员舞动的身影。虽然离舞台不远是饭庄,但你听不到吃饭的吆喝声,因为这里的规矩是:吃饭不看戏,看戏不吃饭。演员们的声音在空气中飘荡,让你顿时感觉心里宁静了许多,稍坐几分钟,不知不觉间便入了戏,情绪跟着杜丽娘、柳梦梅时而忧,时而喜。

  目前,古戏台还处于试营业阶段,但每天晚上都有昆曲演出,周三、周五是《牡丹亭》,其它日子是折子戏。在舞台上演出的都是江苏省演艺集团的演员。舞台策划黄佳星告诉记者,由于目前停车问题不好解决,所以,古戏台还没有正式营业。“北京的皇家粮仓版《牡丹亭》是最小最昂贵的遗址剧场,而这里将成为南京最小最金贵的戏台。北京皇家粮仓的票价是380元~1980元,这里的票价暂时还没有定,但价格会不下百元。我们做这个,也是想给南京的文人、学者、知识分子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地方,让他们能够在这里看昆曲谈文化。”

  偷了甘家大院的“魂”

  “文仕精神是甘家大院的魂。戏曲、风水、藏书是甘家三宝,我们从甘家偷来戏曲这个宝,成为这个古戏台的魂,也成为这个街区改造的魂。”参与古戏台改造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艺术系教授李栋宁说,甘熙家族以江南戏曲世家显赫一时,已故京昆名家甘贡三先生、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均出自于此。“保护甘家大院,应该保护它的什么?甘家不是官,不是商,而是文人,是文仕,戏曲世家。而我们古戏台就延续了甘家的文仕之魂。”

  李栋宁说,古戏台刚成立之初,他们也曾经想过在这个舞台上演其它类型的节目,后来放弃了,“我们要给南京人找到真正的文化,希望看戏的人能够在这里感受到文仕风度,诗兴自由。思来想去,就昆曲符合这个古戏台。”

  李栋宁表示,让客人到这里看什么?是他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筑是形,而昆曲是魂。在南京,文人圈子、学术圈子找不到一个可以坐下来,优优雅雅谈心,谈文化的地方,而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机会。我们是要踮起脚,把100年的文化断代衔接上。”

  1000年前“金舞台”所在地

  200多岁老宅的西南角,演绎着600岁的非物质遗产——李栋宁这样评价正在上演的《牡丹亭》。很难想象,在南京被高楼大厦所包围的中心地带,居然有这样一个清新雅苑;更令人称奇的是,而今,这个古戏台所承载的使命,更让人产生了恍如隔世之感。

  说起老城南的这个古戏台,人们总是自然而然会联想起北京的“皇家粮仓”。“皇家粮仓”所在的南新仓是明清两代官府粮仓之一,是目前中国北京现存的最完整的历史仓廒建筑群。而今天改造成了演昆曲《牡丹亭》的地方,完成了奇妙的嫁接。如今,在北京前往粮仓看昆曲的人,除了当晚在散发出楠木香味的二楼雅座中享受自助餐之外,还能得到一套精心设计的《牡丹亭》首日封、纪念邮票、节目册和昆曲折扇。“从进入粮仓的那一刻起,每个人都能够沉浸在古时的雅致从容的氛围中。”厅堂版《牡丹亭》的幕后策划人王翔先生说。

  那么,南京的古戏台为何嫁接在甘家大院西南角呢?舞台策划人黄佳星告诉记者,根据考证,南唐时期南京有个非常有名的舞蹈家窅娘。她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她身轻如燕,善跳金莲舞,据说她跳舞时好像莲花凌波,俯仰摇曳之态优美动人,最有意思的是她用白帛裹足,把两只脚都缠得很小,跳舞时就在一莲花形状的舞台上,因此很受李煜的宠爱。“李煜专门为窅娘制作了金舞鞋,还有一个专门的金舞台。她的金舞台,经过考证应该就是古戏台现在这么大。”

  “不仅如此,汤显祖在南京做官10年,我考证过,当年他就住在‘这里’,熙南里评事街一带,几百年后,我们就在他生活居住过的地方重演他的《牡丹亭》,我想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巧合,也是南京人应该关注的。尽管他写成《牡丹亭》是在辞官以后,但酝酿该剧是在南京。”

  南京版《牡丹亭》

  “我们这个和皇家粮仓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说,大家演的都是昆曲《牡丹亭》,场地都不大,时间都控制在100分钟前后。不同的是,皇家粮仓版《牡丹亭》在演出过程中会飘玫瑰花瓣、放蝴蝶,“下雨”,让人真的身临其境。

  “而我们南京版的多媒体《牡丹亭》,也糅合了时尚元素。我们演《牡丹亭》的过程中,背后是个大屏幕,配合着剧情,大屏幕上不停变换着水墨戏曲人物画。”王斌介绍,背景的大屏幕上播放的动画版水墨画,这些都是由著名国画大师高马得的昆曲画制作而成的动画作品。

  为了防止人们“审美”疲劳,这次南京版《牡丹亭》由省昆精华版提炼而成,原来看完需要6小时,但现在只需要一个小时,保留了所有情节中最著名的唱段,其间唱念做打样样具备,折子戏的剪裁上也打破了传统模式,并不完全演完,单挑最精彩的部分,情节之间在大屏幕上用文字显示,演绎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梦中情”“人鬼情”、最终转变为“人间情”。在演员的选择上,既有青春的单雯、罗晨雪等小年轻一辈,又有艺术造诣高的孔爱萍、龚隐雷、钱振荣、王斌等的中年版本,甚至省昆的老艺术家们也将被拉到舞台上。

  说起将来,王斌表示,他们希望在这里树立口碑,以此为点,向全国、全世界推广多媒体南京版《牡丹亭》。

  和皇家粮仓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者发现,古戏台内观众席并不多,中间的椅子超过100张。这和北京的皇家粮仓颇有些相似,可以容纳的观众都比较小。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的最高表现形式,其原始的表演样式来自江南的私家园林。几百年前,富庶的大户人家以拥有一座园林,养一个昆曲家班为傲。”王斌说,在古戏台内演昆曲有点“回归”的意思,让人们找到古代人看戏的感觉和记忆。

  厅堂版《牡丹亭》的出品人王翔告诉记者,皇家粮仓属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2007年演《牡丹亭》之前,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王翔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的。那一次路过,他惊奇地发现了这片正在改造中的古建筑。 “那时,我觉得这两个粮仓就如同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一样,伫立在那里,带着一种阅尽人间的伟岸。那一刻,我们根本没有犹豫,几乎是奋不顾身地就把它租下来了。”场地租下来以后,用来做什么呢?“凑巧,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民族宫大剧院中国遗产日的晚会上,看了《牡丹亭》‘惊梦’一折,确实有惊艳之美,回来后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昆曲和古粮仓同样有着600年的历史,皇家粮仓作为大运河的终点站,古代漕运而来的是南方的粮米,而今天“漕运”而来的却是发源于昆山的水磨腔,一个是古老的建筑遗址,一个是百戏之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把它们结合起来,肯定会有很奇特的效果。”

  “我们接手皇家粮仓的时候,这个建筑已经破败不堪,本着保护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复建和修缮。”而这期间,厅堂版《牡丹亭》也开始酝酿和筹备,“这个戏的导演是汪世瑜先生,他曾和白先勇合作过青春版《牡丹亭》,我们从苏州、杭州选拔来的演员,都由他手把手地指导和排演,项目伊始,汪先生每场必看,演出结束立刻给演员们说戏;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林兆华先生是该戏的艺术总监,由于皇家粮仓不是常规舞台,这个空间如何利用,采用什么样的观演关系,怎样将当代的戏剧手段应用到传统戏曲的表演中去,林兆华和汪世瑜联手工作了很长时间。”

  一条古建筑探索的新出路

  “以前,人们不知道皇家粮仓在哪里,但现在,它已经是北京的文化地标了。”王翔坦言,皇家粮仓版《牡丹亭》每周五、周六是对社会公众开放售票,周一到周四,是企业机构包场,票价分5个档次,其中还有可以容纳6个人的包厢,费用是1.2万元。虽然价格不菲,但运营了260多场下来,观众普遍在90%以上,并创造了过千万的票房,这在昆曲历史上还是首次。

  “到皇家粮仓观看《牡丹亭》的以商界人士为主,也许他们还不了解昆曲,但是走进古粮仓感受的是一种生活品位,一种文化景观,一种城市记忆。”王翔说,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有这样的氛围,“在古建筑当中演昆曲,会让古建筑和昆曲都散发出特别的魅力。”

  李栋宁对记者说,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把老城南古戏台打造成南京新的文化地标,虽然现在古戏台还没正式对外开放,但是很多国内外的人士都已经到此看过南京版《牡丹亭》,“这里会越来越有魅力的。昆曲是六朝文化的传承,也是南京的文化符号,在这里昆曲会散发出出水芙蓉的柔美。”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