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不知道哪一块地面往下一挖,就有惊喜的发现。记者昨天获悉,在内桥西南面的一处工地上,考古人员在挖掘到约2米深的地下时,一条千年古道呈现在了眼前!据现场考古人员和专家判断,这条道路应该是南唐时就有了,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
古道一侧还有排水沟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现场,在一条南北朝向的探沟中,一眼就看到了这条青砖古道横在探沟中间,古道呈东西走向,宽约3.5米,由于探沟的宽度是4米,目前古道也只挖出4米左右长。路面上已经看不到青砖,考古人员表示,路面被破坏得很严重,但道路两边还能清晰地看到铺设的青砖。记者注意到,砖块厚薄不一,铺得也不整齐,有的是横排,有的是竖排,好像犬牙般交错,有一块砖还是红色的。“可能是没烧好的砖,所以是红色的。”考古人员还告诉记者,青砖铺成这样,有可能是后来维修的,才成这样的形状。
在道路的南边,还有一条排水沟,因为被挤压过,有一段的排水沟和路面已经差不多平了。考古人员说,道路的路面中间应该凸起一些,整个路面有个弧度,这样下雨时,路面的水向两边流进排水沟,便于排水,但在道路的北边没有发现排水沟,应该也是被破坏了。
有可能是南唐古道,曾沿用到宋元
据悉该工地是在5月下旬开始进行考古发掘的,由于这里处于南唐宫城保护区范围,考古人员格外小心,希望能发掘到一些南唐遗存。
这条古道被发掘后,由于没有其他的相关遗存,青砖上也没有纪年,现场考古人员表示,目前对该道路的准确年代还不好界定。但因为这大约是在南唐、宋代土层的位置发掘出来的,一位专家到现场看过后表示,这条路应该是南唐就有的,而且还是南唐宫城外的衙署道路。这条路离内桥100米左右,内桥以北当年是南唐宫城禁区,而穿过内桥的中华路就是进宫的御道,内桥以南御道两侧则是密集的中央官署区。所以在离内桥不远的西南面发现这条古道,应是衙署门前的道路,而从青砖的规格和路面的修补程度来看,应该是南唐道路,到宋元时期一直沿用的。
记者了解到,2007年考古人员就曾在内桥东侧的王府园工地地下南唐地层中,发现了一批带有清晰人名和纪年铭文的青砖,“如果能在这条道路的青砖上也发现纪年就好了,就可以准确地判断道路的年代了。”考古人员表示,对这条道路的考古工作还会继续,将向东继续挖掘,因为西边也许是破坏严重,已经到头了,但东头还保存得比较完好。而且向东挖掘,很可能会与前几年发掘出来的南唐御道相交叉,考古价值很高。
快报记者 陈英 文/摄
■相关新闻
殷墟甲骨文一半在南京室内发掘
快报讯(记者 陈英)南京曾经发掘殷墟甲骨文?多数南京人都不知道有这回事,然而它却是千真万确的,而且发掘的甲骨文占了15次发掘出土甲骨片总数的一半!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甲骨的出土地是在河南安阳,后因为体量巨大,甲骨堆积,发掘清理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于是就将发现甲骨的YH127坑用大木箱整体运到了南京进行室内剥离和整理。昨天,正值殷墟发现YH127坑73周年的日子,“殷墟甲骨127坑南京室内发掘整理旧址”揭牌仪式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楼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举行。
YH127坑的发现是甲骨学上的一件大事,1936年6月12日中午12点,工作人员在对殷墟进行第13次发掘中发现了一个灰坑,这是发掘所挖的127个窖穴的最后一个,所以编为YH127。让发掘人员惊讶的是,坑里的甲骨越挖越多,大龟版一片挨一片,满坑都是,发掘人员都无法立足。因为当时是初夏,天气开始热了,无法在现场完成发掘整理工作,就想了个办法,把甲骨坑整个挖起,装入一个大木箱运到南京继续发掘,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就在南京,有不少语言专家在这里。由于甲骨坑太大,史料价值又大,大意不得,从6月12日发现起,用了整整一个月,才运到南京。室内发掘就从容自在多了,从7月到9月一连三个月才发掘完。从这个坑内,在安阳出土的甲骨不超过5000片,而在南京却发掘了12000多片,一共出土甲骨17096片,而殷墟15次发掘总共所得甲骨24918片,YH127一个坑就占了68.6%,南京发掘的占了一半。
到了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殷墟发掘不得不中断,史语所的学者视出土甲骨为生命,带着数以万计的甲骨片撤离了南京,流浪内地,经长沙、桂林,取道越南到昆明,后来又到四川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史语所返回南京,但是甲骨没能全部回到南京,如今散落在各地,南京博物院中也藏有2900多片。现代甲骨文的研究已经国际化了,世界各地均有专家在研究,但凡来南京访问的港台和国外的甲骨学者都要到史语所原址,即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朝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