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崎岖山路上 盲父五年送腿残儿上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1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崎岖山路上 盲父五年送腿残儿上学
  邓月志父子相互扶持,在求学路上跋涉了五年多。

  一副撑身的拐杖,一根探路的竹棍,每天结伴在山路上蹒跚前行,一走就是六七小时。

  这是重庆巫山县三溪乡丹凤村5组的一对父子。山路上,每走一步都要互相扶持紧紧依靠的他们,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盲父送腿残儿上学

  “前面有坎坎,抬脚,好,用力!”“右边有缺缺,往左,还往左点,嗯,好”……5月18日,邓军右手拄着拐杖,左手被父亲邓月志紧紧地拽着,嘴里一直念念有词,提示着父亲的每一个脚步。他每走一步,父亲的胳膊就要用力往上托举一下。

  因为右腿几个月前动了手术,14岁的邓军这段时间休学在家养伤。眼看期末考试越来越近,在田家小学读六年级的邓军再也呆不住了,一直嚷着要回校看看。

  前几天,43岁的邓月志便搀着儿子踏上了这条走了五年多的山路,一方面让儿子感受一下升学考试前的气氛,另一方面他也咨询一下儿子上中学能否寄宿的问题。“寄宿的话,最多一个星期送儿子一回,我也就轻松点了。”

  “老邓,送娃儿去学校?上坡下坎,要当心啊!”沿路碰到的村民,都会热情地跟邓月志打招呼。村民赵国兴望着父子俩蹒跚前行的身影,禁不住感叹:“这么多年,邓月志天天送娃儿上学,来回要六七个小时,路又不好走,确实很不容易啊!”

  摔跤是家常便饭

  “娃儿腿不方便,我眼睛看不到,我们合起来才能勉强凑个完整。”邓月志说,他送儿上学,纯属无奈。

  儿子4岁时,右腿患骨髓炎,久治不愈后,右小腿骨便逐渐溃烂断裂,被迫截掉6厘米。为筹钱给儿子治腿,邓月志于2002年前往湖北一家私人铁矿打工。半年后,他在一次井下放炮炸矿石时出事,双眼被炸瞎。

  一度,邓月志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多次寻短见,所幸都被家人及时发现。“你一定要好好活着,我和娃儿都需要你。你一走,我们就没了精神支柱,这个家也就垮了。”在妻子张绪英的一再劝慰下,他最终打消轻生的念头。

  次年,儿子看着同村的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也嚷着要进学堂。“军军,你腿不好,走不了山路,妈妈又没得时间送你去?干脆长大后去学门手艺好不好?”张绪英试图劝说儿子。丈夫失明后,这个家的里里外外都得她一个人操持。

  “不行!娃儿必须上学。”邓月志首先反对,“他本来腿就不好,如果再不读点书,以后怎么学得好手艺?又靠啥子生活?”

  反对可以斩钉截铁,可摆在面前的问题如何解决?最后,他选择用自己的身体给儿子当拐杖,搀扶儿子上学。

  邓军上的是田家小学。通往学校的山路,长约5公里,宽不足一尺,到处是坡坎、乱石堆和泥水洼。正常人走完这条路要一个多小时,邓月志父子则要三个多钟头。上学时,为了赶在上午9点上课前到校,父子俩每天5点不到就要起床、匆匆吃完早饭就开始赶路。

  摔跤,对父子俩来说是家常便饭。邓月志记得几年前有个下雨天,放学途经朱家沟时,路滑,他没踩稳一下滑倒,连带着儿子滚到两米多高的坡下,手脚全都擦伤,划出道道血痕。父子俩好不容易搀扶着爬起来,相互鼓励着继续前行。可没走几步,又双双被石头绊倒。

  这一路走一路摔,父子俩到晚上8点多还未到家。在家做晚饭的张绪英急了,放下锅铲就冲出去找。一路小跑到土地堡时,她听见儿子在哭。近前一看,儿子膝盖都摔破了,鲜血直流,浑身是泥的丈夫手脸也擦伤了,正半跪在地摸索着给儿子擦眼泪。当时,张绪英的眼泪“哗”的就出来了。“军军,来,妈妈背。”张绪英心疼地蹲下身背起儿子,又一手牵着丈夫往家赶。

  教室外他围石凳转圈

  送儿子上学的路很艰辛,等候儿子放学的过程也很难挨。

  路太远,耗时太多,且父子俩离开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外出。于是,每天邓月志把儿子送到学校后,就坐在校内通道的一个石凳上,开始了一天的等待。从上午9点上课到下午3点40分放学,他要等六七个小时。只有下课的时候,儿子才会出来,牵他去上厕所、陪他聊会儿天。

  “刚开始不习惯,等六七个小时,感觉像是等了一年,心头憋得慌。”后来,最让邓月志难熬的是冬天严寒。即使垫上纸板,石凳上的寒气仍很快进入全身。他不得不起身围着石凳转圈圈,想跺跺脚又不敢,生怕跺脚声影响到学生听课;转累了,他就回到石凳上坐会儿。每到冬天,他的臀部和双手双脚都长满冻疮,裂开一条条血口子。

  父亲在教室外受冻,教室内的邓军也很担心。有次下课后,他出教室后没看见父亲熟悉的身影,顿时慌了,在同学的帮助下到处去找。原来,邓月志冷得扛不住,就摸着走到学校旁边坝子跺脚、原地踏步。暖和点了,他却找不到返回的路了。

  除此之外,邓月志父子还不得不习惯挨饿。学校没食堂,中午又回不了家,他们的午饭只能选择放弃。这么多年来,邓军上学时间,父子俩每天只吃两顿,一顿是凌晨5点多那顿早饭,第二顿要等到晚上8点多钟到家后才能吃上。有时,学校热心的老师中午会给他们送点饭菜。

  刚开始,父子俩常饿得没力气赶回家的路,只能走一阵歇一阵。沿路的村民,如纸坊溪的赵国双、土地堡的石跃明无意中发现此事后,便多次在父子俩经过家门时,给他们端杯水、塞几个烤洋芋。

  “他确实是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了娃娃读书,付出了很多。”学校的老师们都被邓月志数年如一日送儿子上学的精神感动。邓军以前的班主任吴明兴,更是常主动找这位父亲聊天、“汇报”邓军的学习情况。

  让邓月志欣慰的是,儿子的成绩很不错,一直名列班级前茅,每次每科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只要娃儿能多学点知识,我苦点累点也值得。”

  他坚持让儿多读点书

  邓月志如此辛苦地送儿子上学,当地不少村民在感动之余,也对他的行为不是很理解:“一个残疾娃娃读书有什么用呢?又走不出去,读了还不是白读?”“老邓,你干脆让娃儿去学个手艺,不要再浪费这么多精力了”……

  对于质疑和善意的劝诫,邓月志毫不动摇,仍坚持自己的想法——必须尽一切能力让儿子多读点书,“有了知识,他今后的选择也会多些。即使学手艺,也会比没有文化来得快、学得好。”

  “他的这种坚持,确实让大家很感动。”三溪乡政府宣传委员李娟介绍,邓月志家属于乡里的特困户,一家五口人,除了女儿邓琼中专毕业外出打工,家里四个人(包括邓月志母亲)都靠每人每月60元低保费生活。另外,乡政府还先后为邓月志父子资助了2000多元,帮他们开了个小副食店,还给过路的煤车加水,收点水费。

  这样,有了一万多元积蓄后,邓月志便送儿子到主城治腿。要让儿子能够自己走路,至少需两次手术。邓月志已举债5万多元,送儿子做了第一次手术,“一共花了7万多元”。第二次手术的钱,他不知道何时才能凑齐。

  但邓月志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儿子能否上寄宿中学。他打听了一下,要寄读,必须到镇上或者到县城上学,“这样的话,要交几千元借读费。”他一时拿不出这笔钱来。

  “没得啥子,再大的困难,我相信总有办法解决的。”邓月志沉思良久后,笑着鼓励自己,宽慰家人。

  据《重庆晚报》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