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斌(图右)生前工作照
“献斌,你今年还没有喝上我家种的‘丽早香’茶,怎么就走了啊?这可是你指导我们种下的‘致富茶’。”在浙江丽水莲都区丽新畲族乡的一座新坟前,泪流满面的茶农雷根荣,端着一杯新茶,连连叩首祭拜。
雷根荣吊唁的是莲都区丽新畲族乡原农技站站长张献斌。这位52岁的农技员,今年2月累倒在帮农民卖橘子的路上,经抢救无效辞世。
他去世前一天
还在帮乡亲卖柑橘
2月23日中午,张献斌不幸辞世的消息传出后,100余名闻讯赶来的同事和乡亲哭成一团。一个一心为农民奔波的农技站长走了,谁也不相信这是真的。
柑橘贩运大户潘玉程不相信。从2月21日一大早开始,他一天内接到了张献斌的4个电话,请求他务必抽空去趟白岸口村,那里还有20多万斤橘子滞销,需要他想想办法……
“农民卖不掉柑橘,张站长心里急呀,他是为农民卖橘子累死的呀!”农技站水果技术员兰炳其无比痛心。丽新畲族乡柑橘大丰收,产量达1034万斤,眼见柑橘售价“跳水”,张献斌一天比一天着急,整天东奔西跑。他说:“农民花了那么多本钱,投入那么多劳力。只要有一个柑橘烂在农民手里,我这个农技站长就心不安啊。”
白岸口村水果生产大户周永富也不相信张献斌就这么走了。2月22日,张献斌还带着几个贩运大户,挨家挨户跑,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9时多,全村一共运走了10万斤柑橘。直到贩运户承诺,3天内把村里剩下的10万斤柑橘全部运出,张献斌才离开村子……
赶到医院的小女儿张超平哭得肝肠寸断:“爸爸,你说好要帮我一起找工作的,你不能走啊……”
大学刚毕业的张超平感到十分内疚。3天前,她听说父亲感冒了,胸口有点闷。正在镇卫生院实习的她要父亲去趟医院,但父亲却说:“忙得实在走不开,不抓紧把橘农滞销的柑橘卖掉,天气一转暖就要烂掉。”实在拗不过,她就帮父亲配了些感冒药。
曾经参与抢救的丽水市中心医院门诊部主任方伟钧说,张献斌是“过劳死”,突发性心肌梗塞造成致命的一击。“要是他早点来医院检查,应该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他把农民当亲兄弟
垫款买农资总是二话不说
张献斌去世后,家人含泪整理遗物:已分辨不出颜色的木箱,是结婚时妻子的嫁妆;一只用了20多年的五斗橱,那还是被评上茶叶先进技术员时的奖励;用帆布和铁架支成的“大衣柜”里,尽是打着补丁的旧衣服。
而在一只箱子里的杂物中,家人意外发现了53张赊账单,少的几十元,多的单笔超过万元,总金额高达8.87万元。这些,都是农民从农资店里赊化肥、农药、种子后,留给他的凭证。
在陈旧的账单里,钟凤鸣的欠单最多,前后有3.2万元,但钟凤鸣早已不在人世了。他的妻子雷海凤说:“老张是茶农的大恩人。”说这话时,她眼里泛着泪光。张献斌还在镇农机站当茶叶技术员时,钟凤鸣意外发现茶园里几株茶叶发芽早、品质好,于是找张献斌商量。在张献斌的支持下,他们决定选育这几株茶叶。但由于缺钱,所有的选育费用都是由张献斌先垫支的。
现在,这几株不起眼的早茶树,已经成了丽水名茶“丽早香”,种植面积发展到几千亩。如今雷海凤的茶山面积超过百亩,进入了收获的季节,去年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元。雷海凤说,这几年她一直要还款,可张献斌总是说:“你先把欠别人的还上再说,我这里不急着用钱。”
他不懂“计较”
勤勤恳恳干了30年
要是斤斤计较的话,张献斌肯定觉得这一辈子特“亏”。1979年参加工作,在乡镇农技站工作勤勤恳恳干了30年,去世前半年才从差额拨款农技人员转成全额拨款农技人员。
在此之前,张献斌做的事不少,拿的工资却只有全额人员一半——每个月1000挂零。过年过节的奖金,全额人员都有,而他没有不说,连日常办公经费都没办法解决。
“由于财政预算中没有安排办公费,办公桌就用别人丢掉的,打个电话、印几张资料也要格外省……”在给区领导的一封信里,张献斌等一干差额人员这样写道。
可诉苦不等于抱怨,张献斌理解自己的身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所以在工作上,他从来没有懈怠过。相反倒总是在两个女儿面前说:“我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到今天,感觉很满足,应该懂得感恩,努力把工作做好。”
张献斌愈是不计较个人得失,身为莲都区农业局局长的潘金发愈是觉得愧疚。“谁家没有父母小孩,过年过节回家,家人问你今年发了多少奖金,结果人家有,自己一分没有,谁不心酸。”
潘金发说,去年9月份转成全额拨款事业干部后,张献斌特意在春节回了多年没回过的老家过年。由于他的老家在山里没手机信号,过完年一回来,张献斌就兴冲冲地给潘金发打电话拜年:“局长,今年过年我特别高兴。待遇问题解决了,敢回家过年了,也不怕人问了。”
张献斌和潘金发之间还有个未实现的约定:过完年什么时候有空了,他们这一批43个差额转全额的农技人员要一起开个座谈会,跟领导表表自己干工作的决心。
可惜张献斌太忙,潘金发也忙,这个座谈会一直没来得及开。
他这辈子的心愿
就是能早日住进新房
一幢小楼坐落在丽新乡黄岭上村月亮湖边。这是张献斌建了20年至今仍没有完成装修的家。“他这辈子就盼着能早日住进新房,可这个愿望到去世也没能实现。”一想到这些,妻子常旭金就心如刀绞。
张献斌出生在泄川乡的一个偏僻山村,1976年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偏僻的金竹茶场当茶叶技术员。结婚时,岳父家的一间破瓦房用木板一分为二,就成了他们的“婚房”。
拥有自己的新房,从那时起就成了张献斌一家的愿望。可张献斌收入微薄,直到1989年,他们咬咬牙决定盖新房。在大女儿张丽萍的记忆里,为了节约钱,父母一有空就到河滩上挑石筛沙。建房的沙石材料全是父母肩挑背扛运回来的。
1年后,房子主体结构竣工了。恰逢基层农技站改革,鼓励农技员创业,入党不久的张献斌二话不说,带头东拼西凑借了300多元,开办了基层农资服务点。而房子装修的事,却一拖再拖。
张献斌一家至今仍借住在老竹镇一幢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破旧房子里。记者在他家看到,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电脑,这是他去年下狠心才买的。电脑桌上还散放着材料:“丽新乡柑橘销售进度表”、“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方案”……还有一瓶没有喝完的止咳糖浆。
常旭金说,作为乡里“农技110”的兼职信息员,张献斌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在电脑前忙到深夜,在网上帮助农户找致富信息、上报病虫害警示……
他的私家车
完全成了“便民车”
丈夫每天这么忙,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2003年,张献斌从老竹镇农技站调任丽新乡农技站站长,看到他来回奔波辛苦,与人合伙开超市的妻子决定买一辆皮卡车,给丈夫代步。没想到,这辆代步车,竟成了“便民车”。
这辆车,农户有需求,就成了农资送货车,随叫随到,不收一分钱运费;站里有需要,随时当“公车”;山村交通不便,农户有需求,只要一个电话,又成了村民的免费“出租车”。而6年来,张献斌从没有报销过一分钱油费和修理费。
66岁的陈新球大娘记得,她想把自家种的蔬菜拿到城里卖,张献斌知道后,到菜地帮她采摘,又用皮卡车把菜送到城里的菜场。畎岸村的邱菊云记得,一次在医院挂盐水,家里有急事,就试着给张献斌打了个电话,张献斌二话没说,跑了1个多小时的山路,将她送回家……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知道,远远看见张献斌的车,不用招手,车子就会主动停下来,顺不顺路都会捎上一程。
张献斌的皮卡车,6年里跑了多少路,没有人能说得清,因为里程表早就“罢工”了。他去世后,家人请司机把车子从医院开回家,车子却怎么也发动不了。现在,这辆车还静静地停放在医院停车场里,似乎在等着主人归来。
张献斌走了,他分明是农民兄弟心中一块不忍失去的宝。归去来兮,他永远活在山乡人民的心里。据《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