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漂泊71年,92岁高龄才回到故乡;匆匆8天,他又将离开。
“我真没有想到还能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我也没有想到,大家会这么热情地关心我。”92岁老兵弯下腰来,深深地鞠了一躬……
昨晚7点半,一架飞往昆明的飞机,从南京禄口机场起航。92岁老兵经乘国和女儿,在回乡探亲8天之后,带着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眷恋,踏上了回缅甸的旅途。
这次短暂的相聚,圆了老人长达71年的“回乡梦”。相聚终有别离时,如今他不得不再回缅甸,那里有相濡以沫的老伴,那里也有他割舍不下的亲情!
在昨天的欢送会上,热情的快报读者恨不得把“家乡的一切”,都送给经乘国。老人带走了家乡人民的心意,也带走了对家乡浓浓的思念。在经过强烈的情绪波动之后,这位老兵说:“过两年,如果我还在,我就把她(老伴)带回来。如果有机会,我会把缅甸的家人,全部带回祖国。”
本版撰文
快报记者
刘向红 钟晓敏 王凡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泱波
若想了解欢送远征军老兵经乘国情况,欢迎登录http://tv.dsqq.cn都市圈圈网观看。
[欢送会上]
读者给老兵送来一片爱心
把“家乡的一切”送给老兵
“经老先生今天就要回缅甸了,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特别感慨。”现代快报副总编辑赵磊在欢送会上感触良多。他说,这位为中华民族洒下热血的老人,在异国他乡漂泊了70多年才回到家乡的怀抱,让他十分动容,“这么多年,他浓浓的乡情一直埋藏在心里。”赵总说,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抗战老兵,因此对经乘国怀有更深切的感情。
临行前该送点什么?这让赵总想了许久,最后他提议把“家乡的一切”送给老兵——快报特意为经乘国制作了一本影集,这当中是快报摄影记者泱波从云南一路跟随拍摄的老兵在家乡的点点滴滴,“希望这份不值钱但是珍贵的礼物,能给您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在经乘国回国的这些天,南京天泓汽车有限公司一路派车接送,全程陪护。昨天,总经理史硕久特意赶来参加欢送会,送来了特别的礼物。因为经乘国在缅甸开了家修车店,史总特别聘请老人为荣誉顾问,向他颁发了聘书,还有一身修车可以穿的工作服。除此之外,史总还送上5000块钱的爱心捐款。
得知老兵经乘国即将离开南京,白下区中医院也赶到了欢送会现场,专门把老人的体检报告书送来了。该院书记郭明还给老人开了“健康处方”,提醒老人今后要注意身体保健。
热心市民寻“故人”
送行的人之中,有几位跟老兵颇有渊源。钱先生的父亲当年与经乘国同在一个部队,曾担任后勤的军需处长,缅甸、印度、越南都留下过他抗战的足迹。钱先生手捧一束鲜花赶来,“我的父亲已经不在了,他在战场上跟您一样英勇,看见您,我就想起了他!”
从下关赶来的戚先生也是远征军老兵的后代,他叔叔那时候在缅甸开炮车运炮。正是和经乘国的亲人一样饱尝了与家人离别几十年的苦楚,所以也一定要来与“故人”见上一面。
“我对这位老人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一定要来!”84岁的盛亮芝告诉记者,他在抗战期间是兵工厂的一位技术工程师,1944-1945年间,他专门在芒市为远征军战士修枪修炮,当年一起出生入死,他跟远征军老兵的缘分可太深了!
73岁的陈伯元也是个老兵,抗美援朝时期,他在无锡参军,后来到重庆的中国解放军第二通信学校学习。“我才一岁大,抗日战争就爆发了,从小被家人带着逃难……”这段遭遇和当兵的经历,让他打心眼里对抗日英雄充满敬仰,说起他在报上读到老人在缅甸从来没坐过豪华公交车时,陈老心疼地抹起眼泪来。
“您回来了,我爷爷就回来了!”热心市民陈颖见到经乘国时,泪流满面。爷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了,遗体一直未能运回祖国。这成了家人一辈子的遗憾。她还悄悄给老人塞了400元现金,表达自己对老兵的一份心意。
读者送的都是心爱之物
一大早,家住宁工新寓的热心市民侯瑞琪就赶到了快报8楼会议室。她的怀里,揣着一个包裹。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内究竟裹着啥?记者很好奇。“这是我一针一线,亲手用珍珠串起来的一个‘福’字。”侯瑞琪说,再过两年,就是弟弟60岁生日了。作为姐姐,她希望弟弟多福多寿,考虑再三后提前做了这份礼品。“我是快报忠实读者,每次看你们的报道,我都要流泪。”侯瑞琪说,经乘国为了保家卫国,这么多年来流落缅甸,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她实在太难过了。“我把这份‘福’先送给这位老兵,祝他全家幸福安康。”侯瑞琪说,回去之后,她再绣一个福给弟弟。
欢送会临近尾声时,陆先生才匆忙赶来。他一早看到报纸说9点举行欢送会,来不及买礼物,一“狠心”就拿出了4瓶家中储存30年的洋河大曲。“这是咱江苏的老酒,放家里我舍不得吃,让他带回缅甸去尝一尝吧。”陆先生说,希望经乘国回缅甸后还能品到家乡味,这酒里满藏着江苏人民对他的深情。
6万元爱心款,替老兵分担生活压力
现场,不少热心市民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给老兵捐钱,“看到报上写,他后来在缅甸那么多年是因为没钱回家,我的心太痛了。”吴先生捐出了400块钱,他不无伤感地说:“这个年纪,还能回来几次?作为家乡父老,多尽一份心意吧。”
热心市民马大忠一大早便骑自行车从尧化门出发了,飞快地骑了1个多小时,他终于赶到快报,见上了老兵,将带着体温的100元爱心款,送给了老兵,“我是一个工薪阶层,这是我的一份小小心意……”
家住河西的市民张正发,在信封内装了1000元现金,捐给了老兵。信封上,还写着这样一行字:谢谢您,您受委屈了。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做的,请和我联系。末了,他把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都留给了老兵。
昨天是高考最后一天,南京市人民中学校长李世金在张罗孩子们高考事宜时,也心系老兵经乘国。未能赶上老兵欢送会的他,委派学校信息中心主任吴家国,给老兵送来了1000元爱心捐款。
由于工作原因,还有很多读者不能亲自来送老兵一程,但是他们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心意。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读者,汇来400元钱,委托记者转交给老兵,他说:“经乘国是中国人的英雄,江苏人的骄傲。”
“无论您有没有钱,句容永远是您的家。欢迎您回家。我也不富裕,但愿这点钱能给您一点帮助,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江阴市民杨汉其也汇来了1000元。
此外,经乘国老人兄弟姐妹家的孩子,也纷纷表示了心意,大家你1000,我2000,争着给老兵捐款。
大家的爱心捐款,合计近6万元。这笔钱,足以让老人回缅甸盖两层小楼了。即使不翻盖房子,也可以用来供三个失去父亲的孙子上学,老人就不必这么辛苦了。毕竟,他已经92岁高龄,他还能开几年修理店啊?
“你们快报真是办了件大好事,这是对下一代人最好的教育。”陈绕网、苗莉夫妇结伴而来为老兵送行,可他们却说,是一家三口一起来的,因为两人还肩负着为孩子表达心意的重任。两人说,这些天阅读快报,就是接受了一次革命教育的洗礼,“老兵在缅甸战场上的壮举和精神,对我们这一辈,对我们的孩子有很大影响。”他们走到经乘国身边,掏出了300块钱,“祝您长寿,有机会常回来看看!”一句祝福说完,苗女士已经眼眶泛红,“我打心里舍不得他离开……”
[感伤离别]
一说“回去”,他落泪了
最后一顿午餐
老兵一言未发
昨天中午,快报邀请老兵和他的亲友,一起共进午餐。席间,大家心有灵犀似的,努力讲笑话,尽力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不过,这顿午餐终究掺杂着一些离愁别绪,老兵的脸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忧愁。面对一桌盛宴,老兵似乎没有太多胃口。
“舅舅,你多吃一点盐水鸭。”大姐的大儿子坐在经乘国老人身边,不停地给老人夹菜。老兵点点头,默默地吃了起来。
“三叔,缅甸豆腐少,很难买,你再尝一勺。”二哥的二女儿又给经乘国老人舀了一勺豆腐。老兵还是只点头,不做声。
这一幕,多少让人心酸。朝夕共处了几天,记者多少对经乘国老人有些了解,平时吃饭时,他从未像昨天这么“低调”过。缅甸克里(音)的韭菜少,如果想吃,得到仰光(缅甸首都)买,他第一天回南京吃上韭菜饺子时,就曾开心地告诉记者:“家乡的韭菜饺子真好吃,在缅甸我们都买不到。”
最后一道点心,厨师上了象征团团圆圆的“荠菜汤圆”。不过,担心老人吃了难以消化,大家都劝老人改吃别的。
不料,经乘国突然“固执”起来,他竖起了食指,示意大家:“我就吃一个。”
“好,给三叔吃一个吧。”二哥的二女儿说,“我叔叔心里肯定也希望团团圆圆。”
往日中午,老兵习惯性地会睡一个午觉。不过,昨天中午,他却不肯睡,他就趴在宾馆的窗台上,他是要把家乡看个够么?
收拾行装
老兵忍不住落泪
前天晚上,女儿便开始打点行李了。从那时起,经乘国情绪便有了波动。好不容易回到了家乡,他哪里舍得走呀?
不过,老人内心很清楚,在缅甸的家,他还是“顶梁柱”。全家人离不开他,他也放心不下家人。他不得不走。
他内心矛盾不已,以致一听到“回去”二字,突然像个小孩子一样,抹起了眼泪,哭了起来。记者还发现,一向稳重的老兵还坐立不安起来。他趴在窗台上,欣赏新街口,流露出一脸的陶醉与不舍。
昨天下午2点,记者再次走进经乘国入住的宾馆房间时,亲友们又在为他整理行装。记者发现,除了一个小旅行箱还和来时一样,那个大蛇皮袋已经变成一个超大旅行拉杆箱,而那个手拎袋也变身成了登山包。
“两个包都是我们买的。”亲友们说,这一次回国,收到的礼物已经把蛇皮袋塞得满满当当,这要用手拎怎么行?几人一商量,买了一个最大号的拉杆箱和一个款型时尚的登山包,“拖着、背着,总比用手拎省事多了!”
看看亲友们为他们置办的东西,那真是能想到的都想到了。经乘国每个兄弟姐妹的子女都送了衣服,箱子里的新衣服足足有二三十件。买了轮椅,又买了相机,还帮经乘国的老伴买了一个羊皮包。
更小一辈的人也加入进来,这些天拉着经瑞华买东买西,她脚上的鞋子是新的,身上的一件花衬衫是新的,就连她扎在辫子上的头花都由黑色变成了彩色……
也许有了心理准备,昨天打包行李的时候,经乘国显得很安静。他坐在床边一直盯着,生怕遗漏了什么。“句容送的东西在吧?”“中山陵送的东西在吧?”老人家把这一路家乡人民送的礼物都记在了心里。“还有,还有,我要把报纸带回去。”老人四下寻找着。
外甥张庶明早已猜透了老人的心思,昨天把快报报道经乘国的11篇报道全部集齐,交到了老人手中,他小心翼翼地亲手装箱。记者得知,虽然不认识几个字,但是每一篇报道经乘国都要盯着看上许久。“他心里也骄傲啊!”张庶明冲着三舅舅大声说:“带回去,留给你的子孙后代看!”老人重重地点了点头。
快报给老兵的特殊礼物——回乡影集
天泓总经理(右)给老兵送聘书
大家争着和老兵合影
临别之际,和老兵说句悄悄话
机场送别时,拍张全家福
亲友紧紧拥抱着老兵
“答应我们再回来哦”
老兵和女儿在机场向大家告别
[机场送行]
经乘国父女泪洒金陵
相聚总有离别时。昨天下午4点半,江苏天泓汽车有限公司的汽车准点到达宾馆接经乘国去机场,这是老兵这次回家在南京的最后一程。一路上,他继续沉默,只是望着窗外的景色。
候机大厅外,十多位亲友已经等待多时。一切看上去,像一周前他们在机场迎接的情景再现,依旧是经乘国每个兄弟姐妹的子女家都派出了代表,但事实上,每个人心里的感受都不一样了。“一个多星期的相处,我们和三叔的感情已经很深很深了。”全程陪伴经乘国的侄女经世庆恋恋不舍地说。
经世庆说,前一天跟三叔闲聊时问过他:“留下来,不走了好不好?我们小辈的可以养你!”三叔一听这话就哭了,他何尝不想?可是他不可能留下,因为大儿子死在缅甸,孙子在缅甸还靠他抚养,他的家庭和事业都在缅甸,“把他们留在缅甸,怎么可以呢?”还有,他原以为能回国见到的二哥、四弟、大嫂都不在了。
所以,亲友们能做的不是挽留,而是温暖地送别。他们拥着经乘国,拍了一张全家福,经瑞华又用亲友们送的相机,热情地邀请每家人分别合影,“我要把你们的笑容带回去!”
步入候机大厅,距离最后的别离又近了一步。一直笑呵呵的经瑞华开始变得不语,她走到每一个亲人身边握手,念叨着“我会回来的”,然后忽然泪如雨下。“妹妹!”亲友们用缅甸口音的称呼安慰她。
此时,所有人都注意到经乘国一个人拄着拐杖走在队伍的最前方,亲友们不敢多说什么。安检口,必须停步,他站住了。亲友们一个接一个地拥抱住经乘国,紧紧地不撒手。
“三舅舅,你要保重啊!”“三叔叔,你一定要再回来啊!”亲友们高喊起来,每个人都湿了眼眶。经世庆最后一个走上前去,她用沙哑的声音哭喊:“三叔叔,你答应我的,要回来的,对不对?”经乘国连连点头,伸出手来,替身边的晚辈们擦去眼泪,一行热泪也从他的双眼夺眶而出。他平静地站在那里,慈祥地望着他们,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又是怎样的翻江倒海?在外漂泊71年,92岁高龄了才回归故乡,匆匆8天,他又将离去……如此伤感的送别场景让其他旅客都驻足了。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经瑞华调整了自己的情绪,挤出一个笑容后,搀扶着父亲走进安检口。一道栏杆,把经乘国父女和亲友们又分隔开来。老人回过身来,朝着送别的人群深深地鞠了一躬。而后,他伸出手来,不停地挥舞着……他在向亲人告别,向这座城市告别,向故乡告别。
“再见,再见……”一句句夹杂哭腔的道别,在说着同样一句再见。望着经乘国和女儿远去的背影,所有人都久久地不愿意离去——说再见,再见是不是真的不会太遥远?
[临别话语]
老兵经乘国:
过两年带老伴一起回国
回国之旅,老伴为何没有同行?很多人有些不解。经乘国叹了一口气,说:“她害怕。”原来,在老伴的心目中,中国还停留在解放前的落后状态。她对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印象太深刻了,以为大家还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苦日子。经乘国回国之前,她还反复用缅甸语问:“你回去会不会饿肚子?”
阔别家乡71年,再次踏上家乡这片热土时,老兵经乘国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路走来,他感叹最多的是:“这个地方,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
当大家问经乘国舍不舍得离开家乡时,老人表情立刻严肃起来,脸上的肌肉因难过而抽动。“舍不得呀,但是不回去不行。”经乘国放心不下,缅甸的老伴、还有大儿子留下的3个孤儿。这一大家人,还要靠他继续开修理店养活呢。
“过两年,如果我还在,我就把她(老伴)带回来。”经乘国说,他想让老伴也看一看他的家乡,见一见家乡的亲人。
心中有了信念,心中又有了梦,经乘国突然开心起来,他把这个想法对每位亲人讲了一遍。在去机场的路上,他不止一次用缅语对女儿说:“你回去一定要跟你妈妈讲,告诉她这边的情况,不然她还不相信我。”
“如果有机会,我会把缅甸的家人,全部带回祖国。”在去机场的路上,一直沉闷地坐在车上的经乘国,突然蹦出了这么个念头。“我真没有想到,我还能回到祖国,回到我的家乡。我也没有想到,大家会这么热情地招待我……”老兵经乘国声音哽咽。
“到了缅甸,我会经常把照片拿出来看一看。” 经乘国说,看到照片,他会想念大家。
[如果有缘]
女儿经瑞华:
要学中国话,想嫁中国郎
担心父亲一去不归,撇下缅甸的家,同时又希望能圆父亲一个回乡梦,老兵的女儿经瑞华此次带着“双重使命”,踏上了中国。
由于经济窘迫,害怕给亲友添麻烦,她本打算陪父亲草草看一眼家乡就离开。不料,记者却安排他们住星级宾馆,亲友们争设家宴款待他们父女。那时,她的内心充满了焦虑,眉头一直紧锁。
不过,几天住下来,她的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家乡太繁华了,家乡的人民对他们非常热情,这个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女子,深深爱上了中国。
这几天,她除了陪父亲回乡省亲,四处看一看之外,还有一项重大收获,她学会了用中文说八个字了。在大家的要求下,她还现学现卖起来,你听,她说了:中国、江苏、南京、句容。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缅甸语系教授王介南告诉记者,经瑞华跟他交流时说了,回到缅甸之后,她要学说中国话。她还流露了再来中国的想法,并表示下次来了之后,就不再回缅甸,要定居中国,“学会了中国话,以后才能跟别人交流,才能找份工作。”
王介南教授还告诉记者,中国之旅激起了经瑞华对未来人生的憧憬。“缅甸好男人太少了,很多男人爱喝酒、喜欢抽烟、会赌博,缺少责任心。”经瑞华从小就发现,身边的优秀男人太少了。也正因为如此,44岁的她,还孑然一身,没有成家。
对她的选择,王介南表示:“很理解。”他告诉记者,他1999年去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访问时,就发现该大学缅语系8位三四十岁的女教师,一个都没成家,“她们不是不想结婚,而是身边像样的男人太少了!”
回国探亲之旅,让经瑞华萌生了成家念头,“她说了,如果能定居中国,她想嫁个中国郎。”
■记者手记
致敬!
中国远征军老兵
挥一挥手,又一次作别故乡。此时,没有人知道远征军老兵经乘国会带着怎样的心情。
从5月30日下午接到老人,到昨天下午送别老人,虽然只有短短的11天,我却感觉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从老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历史,看到了真实,看到了真诚,更看到真情......
踏过边境线那一刻,4名边防战士同时向经乘国等老兵敬礼,经乘国涕泪滂沱。
走出禄口机场那一刻,众多爱心人士前来迎接,经乘国嘴角抽搐,泪珠顺着面庞直往下滚。
见到母亲坟茔那一刻,经乘国不顾头顶烈日,膝下高温,长跪不起,痛哭失声。
一路上,我多次见到老人热泪盈眶,但这三个场景将会令我终生难忘。
经乘国告诉记者,在缅甸67年,他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但一直不敢回来,生怕回国被“误解”而牵连到家人,所以当看到边防战士向他们敬礼时,他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只有当你面对他们时,你才会知道,他们内心的呼喊是那般的充满期盼而又细弱,每一位面对者,都难以回避和漠视。
经乘国是幸运的,终于等到我们来接他回家,虽然这一天让他等了67年。而他的许多战友,却没能等到这一天,就客死他乡。
这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死者已去,生者依然彷徨。在缅甸,至今仅剩下10多位中国远征军老兵,有的,甚至连家在哪里都不知道。作为后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他们以尊重和慰藉。
陪老兵回乡的短短日子里,我听到周边最多的一句褒扬话就是“这是一件功德”。的确,能够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一起帮助一名离家71年的抗战老兵从缅甸重返家乡,我和报社同仁都引以为豪,我们完成了一件功德。
随着经乘国老人返回缅甸,新闻效应也许会慢慢退却,老兵的生活会逐渐归于平淡。但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将中国远征军的民族气节和英勇献身的精神传承下去,将他们的那些感人故事和辉煌经历传颂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知道这些老兵。
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关心那些还健在的流落异邦的民族英雄,让他们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保卫过的祖国的子民,对他们以礼遇和尊重。
虽然这些礼遇来得已经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