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发现 状元考之二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具备这些条件,就可能复制状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具备这些条件,就可能复制状元?
  ■教师之家更容易诞生高考状元?

  ■昔日状元今天都在干什么?

  ■对照决策树想一想,你适合做教授还是从政?

  除了遗传,环境和后天的培养对于成才也非常重要。这一点也被科学界所认同,科学家通过数学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智商的遗传率已经超过50%,遗传率大约为60%,剩下约40%的智力水平归因于环境差异。这些所谓的环境差异,具体到高考状元们身上,到底指什么呢?从状元们的成才之路上,我们能找到答案吗?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黄艳

  见习记者 戎丹妍

  教师之家更容易出状元?

  记者从南京一中的贡泽培处了解到,1977年的江苏文科状元童星,1978年的江苏理科状元萧柏春,他们都出身教师家庭。这个现象激起了记者的好奇:这是巧合,还是有规律可循?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了解到,出自教师家庭的江苏状元的确不少:2005年江苏高考状元苏州中学女生朱海一的母亲是位中学数学教师;2007年江苏高考理科状元汪天一的父亲是中学物理教师;2006年江苏高考实际考分最高的“无冕状元”南师附中清华保送生刘更城的父亲也是位教师……

  目前正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本科的刘更城在大学依然成绩优异,全面发展。2006年,刘更城在清华保送生考试中获得了全国第一,因此他无论在高考中取得多好的成绩,也不可能显示相应的名次。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态,刘更城一举考到700分,是真正的分数第一。至于,为什么状元喜欢扎堆教师家庭?对于这个问题,刘更城的解释是:父亲在他刚上小学时开始给他一些文科方面的知识积累,重视抓基础,拓宽阅读面,这对培养他的学习热情很有帮助。

  1986年的高考状元范茹,她并非来自教师之家,但她的经历似乎更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范茹的父母对范茹的启蒙大约从三岁就开始了。认字,背诗,做算术题,父亲不错过任何让女儿获得知识的机会。而且,父亲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好学的人,经常晚上在家里,两姐妹做作业,父亲阅读专业杂志,家里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范茹。至今范茹还记得自己学会繁体字的故事。那是在小学的时候,每年儿童节,有儿童读物展销,父亲总是给钱让范茹自己去随便买。三年级的时候她买了本唐诗三百首,回来一看,繁体字的,父亲给女儿念,父亲念,女儿背,也有些是原来就背过的,范茹背会了,回头再看,就这么会念繁体字了。从上小学开始,家里一直给范茹订阅儿童文学,少年科学,少年文艺等杂志,虽然后来范茹学的是理科,并且去了美国生活,但阅读的习惯和国学功底在幼年时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事隔多年,赏识教育风行世界,对待孩子要赏识,是很多年轻父母在实践的内容,但范茹的父母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这样做了,他们总给女儿一个感觉,她能做到最好,使她对自己一直很有信心。

  “考进中科大后,我进的是特殊的试点班,同学有25个左右,不是省第一,就是竞赛尖子或者入学摸底考试成绩突出的,但觉得大家也都是一般人,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大学同学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小知识分子,教师、医生、小干部。”范茹说的是20多年前的事,但从现状来看,新世纪的状元的家庭大多数也是如此。

  父母的关心是状元的动力

  原来,状元青睐的并非是教师之家,而是那些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一位在中学任教多年的班主任向记者总结,“小知识分子很重视教育,他们也有时间花在孩子教育上,所以孩子成才率高。”

  当然也有特例。2008年南京高考理科状元,毕业于金陵中学的胡越父母在事业上很成功,两人工作特别忙,晚饭都要胡越自己买着吃。学什么,自觉不自觉,父母无法遥控。“母亲的认真,父亲的责任心对我影响很大。”胡越说,虽然父亲经常出差,但特别关心他,每晚总要打电话和他聊聊天。儿子爱好很多,父母没有过多约束,而是一次次去找各类辅导班,让孩子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爱好。

  无论是手把手教孩子,或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搏,状元们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当然,除了家庭环境,学校的环境也很重要。

  状元和名校互相促进

  江苏各地的状元绝大部分都来自名校,不是当地城市数一数二的学校,就是县中。名校氛围是状元们普遍认可的。

  到2008年,江苏海安高级中学高考高分段人数已经连续九年列江苏第一,而2008年的江苏第二名林森的好朋友张耀辉是全省第四,李左锋是全省第六,三个人被称为“三剑客”,只要在海安,三个人都是一块儿玩。而朱海一所在的苏州中学,2003年就曾出过一个省状元,两个状元的出现相隔仅一年。如东中学连范茹在内,共出现过三个省状元。南京的南外,南师附中,金陵中学,南京一中等名校都频出省市状元。

  刘更城说,自己高中进入南师附中学校尖子生云集对他的促进非常大。而童星,萧柏春在校期间的南京一中优生云集。到了2007年,在南京一中高三(3)班的孙霓获得南京高考状元之前,那个班级的老师曾在高考前做过预言,这群学生中能出个冒尖的。老师的依据是,这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优秀群体。

  而2008年南京高考状元,金陵中学的胡越所在的班级人人都上了本一线,同学的优秀也促进了胡越的进步。

  完美人生计划从学习计划开始

  当然,名校虽然好,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状元。萧柏春当年的班主任郑海陆,在分析为什么别人成绩没有萧柏春好时,道出其中两个原因:一是萧柏春初中时就有自己的偶像,有努力的目标,还有就是他的勤奋。

  “其实他只读了两年高中,但底子打得好,他聪明但不骄傲,非常勤奋,如果不勤奋,他可能不会发展得那么全面。”萧柏春初中时就把优秀的化学老师任映轩视为偶像,在那个年代,这么小的小孩有偶像是非常与众不同的。“那个时候的学生不仅是爱好文学,同时也喜欢读理论书。他们不仅爱读而且能写,笔头快,思想敏锐,语言犀利。童星和萧柏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1966年读完高二后,两人就没有机会再在课堂里读书,但凭借自学,他们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学习能力。1978年萧柏春考上了南京大学数学系,这一年他已经30岁了,他当过农民,干过钣金工,不知道看书有什么用,但他还是坚持在空闲时间看书,这是生活中的乐趣,在有了高考的机会后,重拾课本,他很快脱颖而出。

  2007年江苏省文科状元,金陵中学女生叶枝说,自己最喜欢看书,几乎每一天都要在临睡前看半小时,最喜欢看《红楼梦》等古典小说,而她一般也不上网,只是偶尔查查资料。“我是个传统的女孩。”叶枝这样评价自己。每个月最后一天的下午,叶枝总会放下手边的事,把下个月的计划订出来,甚至每天每个时段做什么都安排好。如果哪一天没有完成,就会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补上。

  状元们的高效率从哪里来?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状元们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多,他们都有不少的爱好,一般都在班级或学校担任“要职”,还有几个另类的,不上学校的晚自习,甚至连作业都不做。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学习如此高效?

  范茹在学校显得很特别,因为上课效率高,反应比较快,做作业什么的都快。上课的时候,如果觉得老师讲得有不对的,她就会举手要求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老师分析出的解答套路,她不愿意套用,而是要自己找到更简洁的解法,常被老师担心思维太跳跃。这样一个调皮的女孩当时还担任学生会干部,要花很多时间在组织活动上。即便如此,她还是有很多业余时间,主要用于课外阅读。

  范茹还喜欢参加各科的竞赛,没有得过特别好的名次,而且竞赛跟平时考试的内容也不是特别相关,但是她觉得很开拓眼界。记得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参加全初中部的语文知识竞赛,她得了第一,赢了所有初二初三的参赛者,应该是归功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有很多家长认为的闲书——小说,也有一些科普读物,她还曾经很好奇地弄了一套高考自学丛书来看,做里面的题目。

  即使在准备高考的时候,她每天都在晚上九点前就寝,比现在很多小学生都睡得要早。范茹认为,睡得早有益身体健康,也促进了课堂上的高效率。有意思的是,现在全国学校都在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在如东县中二三十年前就“强制”执行了。每天下午,大家都必须在操场活动一个小时,教室里面放音乐让学生坐不住,正因为如此,并不擅长运动的范茹也养成了每天锻炼的习惯。

  贡泽培老师回忆,当年童星和萧柏春都是体育爱好者,冬季长跑时,他们能背着沙袋负重锻炼。而2008年江苏高考榜眼,南通市状元海安中学学生林森很喜欢在校园里进行各种锻炼,网球场、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都是他最爱去的地方。林森也是非常特别的,他本来有保送清华大学的资格,但觉得学了12年,应该体验一下高考,就放弃了保送,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笔试全国第一名的身份获得30分加分后,开始备战高考,但他既不做作业,也不上晚自习,每晚十点前一定休息。

  2006年江苏高考状元黄梦娜虽然年纪小,但一直都是班长,管着一群比她大的哥哥姐姐,她喜欢绘画,喜欢阅读。曾获全国少年儿童绘画铜奖,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关于军事、动物等题材书籍都很喜欢,涉猎广泛。

  正因为生活有张有弛,状元们的神经才不至于绷得太紧,因而,在需要的时候,他们就能随时调整自己,保证高效。

  昔日状元今何在?

  状元们的事业发展如何?那么聪明的头脑是否都在从事科研工作?答案并非如此。范茹说,大学她选择了物理系的激光专业,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后,她又去了美国学习计算机专业,如今在美国一家公司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而她当年大学里的那些状元同学们,大部分都在公司工作。

  南京一中的童星如今在南京大学担任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而萧柏春也是学者,生活在美国,是收益管理方面的著名专家。萧柏春进了大学,没有懈怠,他在刻苦学习中度过每一天。1981年,他用3年时间修完大学四年的学分,参加了首次恢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并获得了公派出国读研的机会。要知道,在进大学之前,他没有接触过英语,准备考托福时也是多次“倒拔尖”。“在学校里,大家都知道我是状元。”因为当时媒体就曾经报道过他得状元的故事,还有争取高考机会的曲折过程,大家都知道他。不过,那时的萧柏春来不及感受荣誉,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更好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进入美国著名高校读博士时,萧柏春更感受到压力。博士教育是开放式的研究,没有标准答案,和他长久以来接受的教育很不一样,花了很多时间他才适应。现在,他是收益管理方面的著名专家。

  虽然当时已年过30岁,仍坚持读完硕士、博士,萧柏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直到现在,他仍告诉大家,要不断地学习。

  美国总统的成绩并不是A

  拿高分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显然,这绝对不是状元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对于那些做不了状元的人,萧柏春的这番话也许值得一听:“在沃顿管理学院的门口,画着一棵决策树。虽然它的内容有些玩笑之意,但也不无道理。”这幅画讲述了几类学生的发展。A级学生上学得A,当上教授、科学家,但可能房屋按揭付不起;B级学生可以当经理;C级学生也许不够聪明、机灵,但辩才好可以进法学院,比经理更有钱;D级学生勉强学习过关,但有表演才能,就去好莱坞当上了大明星;E级学生说的是被学校开除的,可能从了政,甚至当总统。

  虽然是玩笑,但萧柏春认为,这对教育不无启发。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