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人物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水墨李华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水墨李华英
一个女人的西行漫记
  李华英

  是学西画的,上世纪80年代就已成名,其油画作品以色彩浓烈、激情似火著称,近三年却在大写意水墨画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境地,可谓火里也去得,水里也去得!6月9日,她和上海画家黄阿忠将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涉水载道”水墨联展,集中展示二人的水墨代表作。博约中西的学术背景,将西方艺术的精华融入中国画的水墨韵味之中,抒情诗的意境、意象化的造型、音乐般的节奏,是他们水墨作品的共同特点,相信这次展览将会给传统国画领域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拜访李华英是在一个明媚的早晨,宽敞的客厅里挂着李华英和丈夫张华清教授的画——湖光山色的静谧,阳光投影的交响,空气中弥漫着茉莉花茶的清香。她指着一幅《持花的女孩》说:“这是我女儿,出嫁前我先生为她画的。”这么多年来一直忙于艺术创作,对女儿疏于照顾,夫妇俩深感歉疚。

  一个女人的西行漫记

  1942年,李华英出生于山东肥城,十岁时跟随父亲来到南京读书。虽出身书香门第,选择绘画事业却并无家学渊源,更多是天赋使然。1958年,她进入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学习,1961年毕业后升入该院油画专业。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长期从事美术专业创作。

  李华英是一位极具个性的画家,画风强悍,不是情歌小调,而是黄钟大吕。看她的画,有史诗般的浓郁、凝重和悠长,不似出自女性之手,画面非常简练,对生活的把握甜而不俗,且越老对画的追求越霸气。这跟她的眼界和经历分不开。她喜欢的是齐白石、黄宾虹,梵高和马提斯,也热爱敦煌的北魏石刻,造型古朴,浑然天成。

  真正代表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的作品就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十年的创作蛰伏期,李华英打起背包前往大西北写生,巍峨壮观的天山雄姿,碧绿无垠的草原牧场,西北特有的红岩大地,戈壁滩的光和色,囤圆的古老城堡,羞涩美丽的北疆少女……让画家豁然开朗。“有一次,我搭了一辆卡车,绕过了很多弯曲的山路后,突然耳边传来悦耳的驼铃声,一支驼队出现了,还有湛蓝的湖泊,远处是高原和雪山,我被这浩瀚的场面震呆了,兴奋得摔了背包,在地上打了一个滚。”

  西行归来,1983年,李华英的首次个人画展《西行画展》在南京博物院举办,这次画展在当时的美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像我那张《草原欢歌》,反映的是藏族妇女剪羊毛的场面,有两米长,制作的过程是两个月,但我付出的不止是两个月的劳动。是我通过深入生活,搜集资料,而且亲自和他们一起劳动之后由感而发形成的。这个创作过程是很长的,因为前面还有一个漫长的搜集资料的体验过程,把生活变成艺术,要从表现形式上创新,从色彩等各个方面,调动一切绘画语言集中表现。南艺60周年校庆画展时,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一进展厅看到这张画后就说,呀,这是谁画的?真精彩,把他找来。恢宏的画面、夸张的变形、浓郁的色彩,让他以为作者是个男的。他们就把我喊来了。先生说,你画得非常好,我非常喜欢你的作品,你要好好努力啊,我送你一句话,‘山登绝顶我为峰’,鼓励我勇攀艺术高峰。刘老很关心我,过了两年,他又在江苏省委宾馆把我叫去,我把那段时间的作品给他看,他又给我很大的鼓励,亲自挥毫写下‘山登绝顶我为峰’赠给我。”

  忙于创作,玩起失踪

  李华英对艺术的痴迷是无与伦比的,甚至曾经“失踪”。为此两个女儿埋怨过她:“你是个称职的艺术家,却是不合格的母亲。”1984年,她在北京参观全国美展,正遇中央美院一些老师因为有任务要去山东淄博陶艺厂做瓷盘,她欣然一同前往。白天创作,晚上守着窑炉,半夜作品出炉了,“窑变”给她带来巨大的惊喜,全因为那些预期的和不期而至的美感收获,她兴奋得不顾烫手,情不自禁地把作品拥入怀中……夜以继日,半个月过去了,竟忘了告诉家人身在何方。时值年关,她的失踪急坏了家人,四处寻找。后来,还是张教授从单位找了辆车把她和一大堆陶艺作品一起接回家,而这时已是大年三十了。

  火里去得,水里也去得

  李华英几十年在油画的五光十色中追求,近年来却专注于中国水墨画的研磨,但已不再是中国传统水墨的构图和程式,用的是西方观念,明暗对比,体积光彩。她擅长用水,能使墨色生化,表现得含蓄朦胧。

  这要从她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那次写生说起。刚开始,她用油画画了一批作品,总觉得还缺少什么,不足以表现景物的沧桑和神秘,后来改用水墨,反而使她有了新的契机!整个画面的虚实浓淡她用水来调节,使墨色黑得到位,淡得透明,似梦似幻,有着不可言喻的神秘。通过画面,使观者穿过圣彼得堡的乡村教堂,弗拉基米尔城的雨夜街景,克里姆林宫的宏大建筑,伏尔加河沿岸的树林,莫斯科郊外的村庄,还有古俄罗斯的木制工艺和案头陈设……这些题材内容从未被中国水墨表现过,让人耳目一新,这种画外国人画不了,中国没有过,是一种全新的形式。

  她说,她最喜欢德国指挥家卡拉扬的指挥。自己在创作大写意水墨画时,喜欢放着音乐,当音乐回旋激荡,磅礴于四表之外,她与音乐产生共鸣,感情已被激发,创作过程极其亢奋,墨色浓重,用笔大刀阔斧,有力度,充满激情,就像重金属音乐。她认为,到达最高境界时,水墨就是另一种音乐,只是视听区别。手的变换能使音符跳动,手能指挥出华彩乐章,唤出完美的旋律,李华英是在用笔指挥“乐队”,水墨交融,纸笔交响,如同音乐指挥家在尽情地发挥。由于长期的亢奋,水墨创作使李华英患上“心动过速”,长夜难眠。

  这些年来,李华英江南江北,域内域外,从画布到宣纸,从梦幻到现实的实践,如同她的行踪,频繁地出入中西。虽已退休多年,但对艺术的追求始终孜孜不倦,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2006年在“中国金陵百家画展”中获得金奖。

  江苏省美术馆此次推出李华英、黄阿忠“涉水载道”水墨联展,是因为两人都是学西画出身,近年来在中国水墨画方面卓有建树,希望借此展现这一领域的新面貌。

  神仙眷侣,笔艺齐飞

  如今的李华英年近七旬,未加刻意修饰,但身形苗条,举止婉约,丝毫不见老态,娓娓叙述往事时,坐在一旁的张教授会适时地插几句话,补充一些细节,或者帮忙查阅资料,俨然“贴身秘书”,“他办画展的时候,都是我一刻不停地忙。我办画展的时候,就轮到他打下手了”,足见伉俪情深。

  说起来,李华英算是张华清教授的第一位弟子,两人是“师生恋”。李华英坦言,“老张对我的影响很大。”

  五十年前的那个夏天,李华英十八岁,刚从南艺附中毕业,因为功底好,作为唯一的女生被南艺油画专业录取,才女也是美女。张华清年长十岁,是才华横溢的画坛新星,趁假期从苏联列宾学院归国实习,风度翩翩。两人在一次讲座中相识,聊起来发现竟是山东肥城老乡。假期结束后,张华清回到苏联继续深造,李华英怀着少女的崇拜之情给张华清寄去了第一封信,信末还别出心裁地附了一张小照。张华清回寄了一张自画的纸板小油画(9厘米×9厘米),背面写着“华英同志保存,‘山东历城柳埠人民公社化肥厂一角’,华清1960年8月”,这幅画李华英一直珍藏到现在。张华清经常寄一些俄罗斯名画家的明信片给她,指导并关心她的学习。1961年暑假,张华清回国为毕业创作做准备,他们得以一起到苏州农村写生。1963年,张华清学成归国到南艺任教,其间也给李华英上过课。1965年,李华英毕业,1966年二人举行了婚礼。婚后,夫妇二人联袂创作过多幅佳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那幅1977年入选建军五十周年全国美展的《蒋家王朝的覆灭》,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我们可能更早的时候就见过。”李华英说,淮海战役前夕,解放军文艺宣传队送戏下乡,乡亲们扛着长凳赶了好几里路过来看,她记得当时演的那出戏叫《血泪仇》。巧的是,张华清那时在部队担任文艺宣传干事,在里面扮演过一个男孩。那年,张华清16岁,李华英6岁,他不知道,有一个在台下看他的小女孩,日后会成为他的妻子。

  近日,李华英夫妇受邀参加“2009中华颂·世界文化遗产油画风景系列大型创作活动”,为了这次展览,他们深入山东老家,创作了一系列以“孔府、孔林、孔庙、泰山”为题材的油画、水墨作品。李华英说,“对孔子,对泰山,对故乡,我试图用情感、想象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现实与历史沟通起来,揭示中华文明亘古不息代代相传的秘密所在。”7月1日,这对中国画坛“双子星”的作品将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快报记者 陈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