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翻到了6月,高考越来越近了!这么紧迫的时间里,考生们应该怎么做?可以调整好心情,查遗补漏,再看看新题开阔一下视野。在“招考通”开通之初,我们就曾经向小读者们预告,越临近高考,“招考通”的考前辅导专题将越精彩,就像压轴戏一样。的确,目前全省各地的名校已结束了整体复习,模考也全部完毕,将有更多的信息向“招考通”的家长和考生发布。今天,“招考通”隆重推出三所顶级名校六科最后模拟卷,让你一次看个够!
本版文章除署名外均由快报记者 黄艳 谢静娴 采写
[喻旭初]
金陵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高考语文学科研究专家。去年,他曾为快报读者命制了一道名为《发现》的高考模拟作文题,此题和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好奇心》命题立意相近。
江苏高考语文近三年考的都是“提示语+题目”。提示语对你审清题意会有帮助,但它的主要作用是引出题目,所以在作文中可以用提示语,也可以只字不提,只要扣紧题目去写即可。新材料作文题是近几年全国卷一直采用的题型,江苏没有考过,所以对它应有所了解。所谓新材料作文,是指可以任选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或侧面构思作文。不管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画材料,一般来说,它里面有几个或几件事,就有几个角度。只要言之成理,选哪个角度都可以。不要复述材料,只要所写内容符合自己所选角度的要求就行。
下面是新设计的三道高考作文题,不妨练一练。
题型一:提示语+题目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画鬼易,画人难。有人问一位名人:“世界上什么最难?”答:“认清自己。”老子云:“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你18岁了,已是成年人了,你认真分析过自己吗?
请以《自我审视》为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定。
提示:(1)审,既可解释为“仔细、详细”,也可作“审查”讲。审视,就是仔细地看。自我审视,就是仔细地看看自己;只有仔细地看,才会看得真切,才能既看到优点又发现问题。(2)应该写目前为止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并作适当的分析;不作冷静的分析,就达不到促使自己进步的目的。(3)不要为了显示谦虚而只说自己的问题,更不要为了改进和完善自己而大表空洞的决心,总之要求“实”。(4)宜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题型二:新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一位老师在高三课堂上说:“人无完人。请你们告诉我,到目前为止,你最主要的缺点是什么。”有两个学生说:“离开父母我不知道怎么生活。”有两个学生回答:“我不知道怎么跟同学搞好关系。”有一个学生说:“我比较懒。”还有一人说:“我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老师又问:“请想一想,刚才几位同学所说的共同点是什么?”没人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很大的两个字“人文”,然后说:“你们虽然已高三了,成绩也很好,但你们要补的东西太多了。人文的缺失首先要补,而且要一直补下去。”
请从材料出发,任选一个角度或侧面构思作文。要求:(1)不要脱离材料涉及的范围。(2)联系现实生活。(3)题目自拟。(4)除诗歌外,文体自定。(5)不少于800字。提示:(1)学生的每一种回答和老师的话都是一个角度。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你最有话可说也最能说清楚的角度去立意,但必须跟“人文”挂钩。(2)可以用反思的视角,讲一个生理正常而人文缺失的人的故事,写成记叙文;在叙述中有少量议论。(3)可从理性思考出发,对当前中学生人文普遍缺失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形态缺失的原因,产生的后果,补缺的途径。分析原因要实事求是,要多想几个方面: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家庭和学校的原因;这些原因都是有联系的。分析得越客观、越辩证,文章就越深刻。(4)如果写议论文,在联系现实的同时,可引用名人的相关论述,可列举你所掌握的相关数据,可采用对比的方式。总之,可围绕你选定的角度,充分调动各种手段来进行阐述。
题型三:传统材料作文
著名画家韩美林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就是艺术。请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自定,写一篇文章,说说你所熟悉的一种文化。
提示:(1)文化包含着艺术。“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从时间上分,有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从空间上分,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再细分有中国文化、欧洲文化、美国文化等等;从雅俗上分,有经典文化、大众文化;从功能上分,有服饰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从手段上分,有网络文化、手工文化。拿中国文化来说,既可以谈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也可以谈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等。(2)你可以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文化,从小处入手,加以展开。有些文化往往有其代表人物。你可以叙述该代表人物的故事,由此展示他(她)所代表的文化,写成记叙文。(3)每种文化都有特殊的内涵和表现形态,你可以抓住这些去论述该种文化的魅力,同时指出只重经济发展、不重文化保护的后果,写成议论文。甚至可以把两种不同的文化加以比较,在比较中突出某种文化,表达对它的喜爱。(4)题目可以是《我看××文化》、《我爱××文化》、《×××(人)××文化》、《××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