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5版:百姓房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别担心,社区里通信设施不可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2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别担心,社区里通信设施不可怕
“安全距离”控制好了就无大碍,而且江苏审批标准比国标严格
  上周五,针对新建楼盘遇到通信配套建设尴尬的情况,快报《金楼市》进行了深度调查。调查发现问题症结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业主对基站、信号放大器之类的通信设施的电磁辐射的认识是否科学,是否放大了它对人体的伤害?其次,对通信运营商来说,现有通信设施的推广和布局方式是否是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的最好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这些基站建设中涉及的电磁辐射的把关是否到位?《金楼市》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一批业内专家和政府职能部门。

  ■跟踪调查

  通信设施建设仍有困难

  将通信网络覆盖到位,让用户正常使用各种通信服务是运营商的职责。然而,如何让相关单位和个人真正理解基站建设等网络覆盖工作也困扰着运营商。

  中国移动南京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每一个基站建设都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的,同时通过了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审批,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个别单位或者个人的阻挠。

  “我们会尽量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提供环保部门的相关手续与环评报告。”他说,绝大多数单位或个人经过沟通解释后会理解他们的工作,但是也有部分仍然不理解,甚至阻挠相关设备的安装,因此延长了建设时间,造成了部分区域因缺少相关设备而信号不好。

  怎样才能既保证信号正常,又减少相关基站对人们的影响呢?国际上和国内发展趋势通常是把基站建得比较多,然后每个基站覆盖的范围就比较小。中国移动南京分公司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小功率基站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减少相关影响。他们在推进新的基站建设过程中,也在对老城区早年建设的基站进行更换。

  省市两级单位两审把关

  记者了解到,基站等通信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是有政府相关部门把关审批的,即江苏省环保厅下属的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及南京市环保局下属的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两级单位把关。

  南京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方东告诉记者,目前江苏省对于在国际规范规定报批的电磁辐射项目建设的审批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办法,实行市级单位预审、省级单位终审的双重把关机制。以通信基站建设为例,凡功率超过规定所列豁免水平的一切电磁辐射体所有者,必须向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并接受监督。

  基站通信设施的建设流程一般是:在通信运营商内部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环评资质(由国家环保部门审批)的单位做预测性环评,环评在国际标准之内后报市环保局审批,由市环保局根据提交材料签署预审意见,再交江苏省环保厅做最终审批。“对于终审,其实包含着验收和实际运行的环评报告两个部分。”方东表示,审核通过的项目的实际运行环评合格是终审的一部分。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规定,公众照射导出限值为0.4W/m2。方工透露,目前江苏省审批电磁辐射项目过程中是按照这个标准的1/8进行把关的,可以说更严格。

  关键控制好“安全距离”

  今年4月,马群某小区的原有通信基站也引起了业主的关注,要求拆除基站。方工代表南京市环保局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处到现场进行了检测,结果业主房间内的电场强度不到1伏/米(国家安全标准为12伏/米,相当于0.4W/m2)。“通常情况下,手机通话期间的电场强度为10~20伏/米,接通瞬间可高达30伏/米,相比之下,现场测出来的辐射显然很微弱。”方工表示,这次实地监测也让业主松了口气。

  记者采访中获悉,衡量电磁辐射对于人体伤害的参考依据主要是两个参量,即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方工介绍说,无论是电场强度还是磁场强度,对于人体的影响都与距离有关,关键是从“安全距离”上去控制,这里的“安全距离”分为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发射体建设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即可”。

  据介绍,按照现有基站的功率计算,安全距离为垂直3米左右、水平20-30米。在基站水平保护距离或垂直保护距离之外,由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水平将小于0.05W/m2,而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待建基站周围电磁辐射水平最大为0.039W/m2。另外,目前南京即将启动3G(TD-SCDMA)通信基站建设,这种基站的功率更小,发射功率仅2W左右,其安全距离为垂直2米左右、水平15米左右。

  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曹伟教授也表示,只要达到我国规定的每平方厘米40微瓦以下的标准,这种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之小的,大家可以完全放心。

  ■记者观察

  公众需要更多引导

  和记者做完第一篇报道之后的判断一样,公众对于电磁辐射的恐慌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对于基站、信号放大器之类的通信设施的电磁辐射的认识不够全面和科学,二是对于通信运营商来说,现有通信设施的推广和布局方式是否是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的最好方式?政府部门对于这些设备的电磁辐射的把关是否到位?对于这些,公众并不清楚。

  这种现象并非局限于基站建设,变压器、高压线等存在电磁辐射的基础设施在推广中同样面临类似问题。然而,本次调查让记者越发认识到:公众对于这类事物本身就缺乏足够的了解,如果不加以宣传和引导,只会给他们带来恐慌。

  与其遮遮掩掩导致矛盾激化,不如直接面对公众公开进行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打消公众对于基站、变压器、高压线等的恐慌,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相关主管部门从技术上把好关,将建成的设施的电磁辐射水平控制在标准之内。快报记者 刘果 文涛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