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新股发行将告别“人为暂停”
· 贷款换石油
中巴谁是赢家?
· 中国企业
为何屡屡中毒“金融鸦片”
· 统计局回应国际能源署质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2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企业为何屡屡中毒“金融鸦片”
  最近一年多来中国企业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上屡屡出现巨额损失,其中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

  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说,被称为“金融鸦片”的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绝大多数都是华尔街的国际投行设计出来,“这种产品往上给投资者的回报很小很有限制,但是往下的风险可以几十、几百倍。”然而,这些最终销售给中国企业的金融衍生品,目前在美国本土市场上却难觅踪影。这种带有对赌性质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之所以在美国不敢卖,是因为美国有严格的法律,一旦他们胆敢销售,美国的法律可能会让他们倾家荡产。而他们敢卖给国内企业,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多大风险,国内现有的法律还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国际金融衍生品能够在国内大行其道另一个原因是,国内投资者对国际投行盲目信任。黄明说,在美国,投行的经济学家、高管很少有机会在公共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们观点、声音背后是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国内,很多国际投行的经济学家经常出席大型的活动,他们的观点也充斥我们的媒体,成为主流的声音。在国际投行看来,那些对金融业务不太熟悉的国家和地区,无疑是最理想的传递对象。在这场赤裸裸的金钱游戏中,所谓价值和专业都是投行的精美包装,只有风险和收益才是决定一切的筹码。

  在天津聚龙集团副总裁崔景士看来,判断某一种金融衍生品是否“有毒”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他作为卖方卖给你这个产品,你告诉他,如果我作为卖方,你作为买方,还是同样架构这个产品,你愿不愿意买。” 据CCTV《经济半小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