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尼玛次仁
· 商业登山行业规定 尚需进一步完善
· 登珠峰 起码要准备三年
· 吴文洪事件敲响富人运动警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2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吴文洪事件敲响富人运动警钟
  在本周的新闻日历中,江苏盐城企业家吴文洪登珠峰遇难无疑是一个让大家颇为沉重的话题。商业登山在当今社会越来越火,越来越流行,这个被誉为富人的运动,因为吴文洪的遇难,而被媒体广泛关注。记者在拉萨采访中了解到,商业登山作为一个年轻的产业,正处于一个摸索和进一步规范的阶段。吴文洪的离去,在某种程度上也给这个行业的规范性问题敲响了警钟。

  商业登山制度有待完善

  吴文洪的家人告诉记者,生前爱好体育运动的他,并没有登山的经历,他在登顶珠峰之前黄山就已经是他人生的最高峰了。这样的一个经历,按照常人的思维显然是无法和攀登珠峰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商业登山具体需要符合什么条件呢?记者在中国登山协会的网站上找到了《国内登山管理办法》,这个《办法》还是2004年颁布的,其中记者并没有找到登类似珠峰这样的高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行业协会没有明文规定,这就导致下面的各个商业公司对这个门槛的设定各有各的说法。

  登山经历只要自己报

  虽然中国登山协会,对于山友登珠峰没有硬性的要求,但是各个商业公司都要求,报名登顶珠峰的山友都要有一次登顶高山的经历。这在行业内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但是登6000米的山,还是登5000米的山,各家公司都有各自的门槛。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山友在报名过程中,体检报告和登山简历是决定一个山友能否登山最重要的两个资料。体检报告都要由其所在地医院出具,而登山经历则由报名者自行填写。作为商业登山公司,一般只对体检报告进行审查,对于个人登山简历,大都是报名者写登过什么山就是什么山,并没有一个审查核准的过程。

  正是因为这个因素,从未有过高山经历的吴文洪才最终走进登顶珠峰的行列当中。因为在其和乔戈里登山探险公司签订的合同中,在登山经历一栏写着“曾经登过哈巴雪山”。这在吴文洪的家人看来,显然是一个谎言。但是这个谎言的制造者是吴文洪本人还是乔戈里公司,现在也无法考证了。

  据西藏体育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张主任介绍,过去在审查登山经历的时候是非常严格的。不仅要查看你登过高山所在协会颁发的证书,还要审核登顶的照片。但是久而久之,这个过程就慢慢被弱化了,现在对于山友的登山经历,商业登山公司和山友之间大都本着友好诚实的原则。不少公司都认为,谁也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去开玩笑,所以这种事情造假的可能性非常小。

  商业登山公司大都条件欠缺

  在采访中,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告诉记者,中国登山协会审核一个商业登山公司是否具有资质,一般是审核其法人资质以及其公司是否具备一对一的高山向导的条件。

  根据尼玛校长的介绍,吴文洪生前报名登珠峰的乔戈里公司显然在具备一对一高山向导这个环节上是不具备的。据了解,该公司仅有四位高山向导,但是和吴文洪一起在乔戈里公司报名登珠峰的山友共有八名。在此情况下,乔戈里公司只能将自己的登山团并入到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公司。最终登顶过程中所有的服务以及向导都是由圣山公司来负责。

  尼玛次仁介绍,在西藏地区登山,无论高山还是低山,给客人服务的向导和工作人员都必须由他们这里来提供,这是当地协会的一个硬性要求。虽然不少商业登山公司都具有正规的营业资质,但是真正严格起来说他们起到的主要是一个接揽生意的功能,并不具备高山服务所需的全部条件。

  吴文洪之死为商业登山敲响警钟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商业登山在中国来说还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前后的发展也就十多年的时间。这一点,西藏体育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张主任也不否认。

  他说:“就目前来看,我们国家在对商业登山这部分的规范性上的确还有不足,但是这也需要一个时间。国外的商业登山大都发展了五六十年,他们的各项制度以及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我们高山救援的能力还不如国外。特别是我们的联动体系无法像国外那样,一旦出事,负责通讯、医疗、交通的各个部门都能行动起来展开救援。”张主任始终有个想法,他希望借吴文洪遇难这件事情,向有关上级打个报告,建议进一步健全现行的一些行业规定,让完善的制度和条款来管理,这样才可能将各项风险降低到最小。

  □快报特派记者 付智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