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就到端午节了,吃粽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早在晋代,粽子就被定为端午节食品,那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随着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临近,各种各样的粽子吸引着人们,肉馅、水果馅、枣馅、栗子馅、蛋黄馅等等,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专家则认为,“一高两低”的粽子更健康。
粽子的“外包装”就有保健味儿
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主任王东旭介绍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包粽子的粽叶是清热解暑的良药。粽叶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可提取天然香精香料和食品添加剂,气味芳香,闻上去让人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被营养学家称为天然绿色“食品”。近年来研究证明,粽叶(箬竹叶)的提取物还具有抗癌作用。
粽子虽然营养高口感好 但不宜多食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介绍说,粽子的主料糯米富含B族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中益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也有较好的食疗效果。《本草纲目》中称糯米能“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枣馅儿粽子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馅儿粽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水果馅儿粽子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蛋黄馅儿粽子有健脑益智的功效。由于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郭海英教授建议广大读者,女性吃粽子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吃粽子的同时,要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另外,像心血管病患者、“三高”人群、糖尿病患者、胃肠病患者都要慎食甚至禁食粽子。
“一高两低”的粽子更健康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鞠娟介绍说,虽然吃粽子有一定的禁忌,但是只要掌握方法,美味与健康还是可以兼得的,简单地说就是要注意“一高两低”。注重高纤: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症状,所以一定要加热后食用。若主料能有部分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参与”,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低油低热量:肉粽早已成为“粽子一族”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所以在选食粽子的时候不宜搭配油腻食品,要做到荤素搭配、细嚼慢咽。
通讯员 朱群 杨璞
快报记者 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