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中国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吉林化纤事件专家诊断疑问重重
· 广东警方采购最先进商用直升机
· 符合4条件
法院应5日内受理再审申请
· 阜阳农行
支行行长借款超亿无力偿还
· 山东一质监局:乱收费贴上“科学发展”标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1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被诊断是“心病”,但部分工人病情并没彻底控制
吉林化纤事件专家诊断疑问重重
  “目前我身上的红色斑点没有进一步扩散,但我还是头晕、恶心,浑身乏力。”5月18日,吉林化纤厂一位刘姓患者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据他介绍,目前化纤厂工人的病情并没有彻底控制,不断有工人前往职工医院就诊。“只要这种怪味空气不消除,估计大家的恐慌心理就一直存在。”他无奈地表示。

  问题的关键在于,还有多少工人将走进医院?恐慌心理还要持续多久?目前的态势似乎表明,吉林化纤“职工中毒”事件正在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僵局。

  专家诊断:与“心病”有关

  据记者了解,社会各界对于这一突发中毒事件给予了极大关注。吉林市委市政府先后举办了2次新闻通报会,并及时采取了相关救治措施。

  此外,国家卫生部于5月13日派出由7名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前往吉林进行实地检测。

  吉林市政府有关部门在5月13日的新闻通报会上称,目前共有150多名患者因中毒较重住进了医院,同时共涉及约1000名工人出现轻度感染。截至目前,患者已经接受约20天的公费治疗。

  经过一系列检测,吉林市委宣传部终于在5月14日给出了一个公开说法——由卫生部专家组出具了一份调查意见,认为一是此次“事件”病人发生在同一工厂,对吉林化纤集团公司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结果未显示超过国家标准,与急性化学中毒的发病特点不符;二是可排除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过程中散逸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引起的可能性,因为一氧化碳、苯胺、苯等监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吉林市环保监测站等有关监测数据也显示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因此,此次吉林化纤集团部分职工身体不适反应可以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主要与心因性因素有关。

  颇意外的是,上述调查意见发布之后,吉林化纤职工中毒事件并没有就此平息,3000多名生产工人仍然找不到“真正的答案”。业界专家也纷纷表示质疑,认为该份调查意见存在诸多疑问。

  争论的焦点在于,卫生部专家组认为:“此次吉林化纤厂职工身体不适反应,可以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主要与心因性因素(俗称心病)有关。”

  正是这一“心因性因素”的诊断结论,再次打击了吉林化纤厂的全体职工。

  在新闻通报会的采访中,有媒体记者向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张寿林教授提出,这是不是最终的结论?张寿林表示,“今天出具的调查意见是最终结论。”

  调查意见存在6点疑问

  在随后几天的采访中,多名化工专家、工程师对记者指出,关于上述医学调查意见至少存在6个方面的疑问。

  其一,吉林化纤厂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标准未超过国家标准;其二,此次事件病人与急性化学中毒的发病特点不符;其三,康乃尔化学厂的现场空气中多项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标准;其四,康乃尔化学厂职工未发生身体不适反应;其五,康乃尔厂停产后,化纤厂职工不适应仍有发生,且人数较以前在增加;其六,两家当事企业(即吉林化纤厂与康乃尔化学公司)至今未站出来公开发表看法。

  针对上述疑问,5月18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周厚云。

  “化工产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其污染、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把原因归咎于某一家企业,吉林化纤员工中毒同样如此。”周厚云表示,“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慢慢调查取证,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他指出,尽管空气抽样检测未超过标准,但是由于空气是流动的,毒性气体很快便会扩散,这就是疑问。同时他指出,病人体内的毒性气体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病人的免疫力也会稀释这种有毒物质,所以检测起来非常困难。

  关于上述疑问中的第四、第五点,周厚云指出,化学气体中毒往往表现为一种慢性中毒,只有极少数浓度特别高的情况下才有急性群体中毒事件发生。其中更重要的一点,吉林化纤厂是一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厂,各种遗留下来的问题严重;而康乃尔公司只是一家刚启动生产的新厂,所以两家企业员工的反应会有很大差别。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才能找到最根本的原因。”周厚云表示。

  另据江苏镇江市阳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富荣表示,“化工企业的苯污染一直以来就存在,关键要看如何处理,处理得当有毒气体就不会进入工人的车间。”

  他认为,初步预计是由于有毒气体临时处理不当,导致空气中的毒性气体在某一个时间段浓度偏高,从而引起现场工人中毒。而一旦这些毒性气体扩散之后,现场空气就会符合检测标准。

  排污“死循环”?

  排除了“有毒气体”中毒,那么,这次中毒事件的“病原”究竟是谁?

  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位患者说出了心里话。“这次治疗的费用,是由公司出的,但是我们更希望采取措施控制工厂排污,这才是根本。”一位王姓患者在采访中说。

  据他透露,他们经常听到厂里的员工议论,化工区的多家企业都在凌晨2-3点钟集中排污。而这一说法,记者向吉林市当地一位的士司机得到印证,该司机表示,“在吉林市,大家都知道凌晨2—3点是最好的排污时间,这时候都在睡觉,没人管理。”

  他甚至透露,“有时候半夜开车经过化工区,那种刺鼻的气味非常浓烈,完全不是平时遇到的情形,真让人窒息。”

  关于“化工厂排污”这一说法,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般而言,企业都会按照严格的流程进行排污,但是个别情况疏忽导致排污失控也时有发生。”

  据记者了解,我国目前的监测手段能随时跟踪化工企业的排放指标是否合格,但是,由于企业在个别特殊时段疏忽造成有毒气体外泄,这种意外确实很难得到保证。

  “事后检测的是正常空气,当然不会超过国家标准,而我们以后需要加强监控的是特殊时段的空气质量,一旦超过标准应该自动报警。但是,目前这一预警系统并没有建立起来。”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周厚云指出。“特别是吉林市,以化工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其对于排污管理的紧迫任务要远远超过其他城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王海彦教授在采访中指出,“否则,半夜三更的企业排污将成为一道周而复始的死循环。”

  据《每日经济新闻》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