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最南京/人文
3上一版  
PDF 版
· 曹雪芹后院的孩子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1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曹雪芹后院的孩子们
  在长江路徘徊,浓浓的文化味挥之不去。从一段极富民国风情的文化墙尽头转弯,小巷子里有扇大门——南京九中的登场,也一如文化墙后的匆匆一瞥,留下的第一印象低调而沉静。

  这是历史积淀的味道。只是岁月的沧桑变迁,使得它现在只能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了。

  操场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最前排的两株广玉兰高大粗壮,颇有气度。纯白的大花怒放在油亮的绿色中,生机勃勃。三百年前甚至更遥远的过去,当它们还是年轻的小树苗时,就一直驻扎在这里。但你绝不会想到,那时候,这里是名噪一时的江宁织造府的西花园。

  今天的大行宫一带,正是当年江宁织造府的所在地,学校对面的工地门口,现在还挂着“江宁织造府项目”的牌子。清朝年间,曹寅家族主管江宁织造府长达65年,而文学巨匠曹雪芹也正是在此度过了他锦衣玉食的少年时代。这园中的玉兰树,本是为迎接皇帝的驾临而栽种,却偏巧见证了一部旷世巨著的烟柳繁华和一个显赫家族的沧桑巨变。

  九中还与震旦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1925年,当时的震旦大学共开办了三所预科学校,九中便是其中的一所,那时叫做南京预科学校。首任校长是一位意大利传教士。然而时过境迁,教会学校的起源没有给这里留下太多可以触摸的痕迹,除了一个古旧的钟亭。如今,钟已经不大用了,只有大型集会和开学典礼的时候才会象征性地去敲一敲。站在锈迹斑斑的钟亭旁,想象着当年一班激情昂扬的学生们穿着长袍敲响钟声的情景,便觉得这钟有了灵气。

  抗战胜利后,学校曾一度恢复“震旦中学”的校名。虽然震旦大学早已不复存在,但九中校园里,至今还留有一座“震旦楼”,记录下它与震旦大学的点滴关联。从预科学校、利济、震旦、弘光,到九中,虽然校名更迭不断,但文脉却一直绵延着。

  校园里的老建筑大都被新校舍取代了,但青砖盖起的校史楼却独自挺到了今天。要算年龄,这幢建于1912年的小楼却比校龄还大13岁。老师告诉我们,当年这里曾是大学的宿舍或教室,张闻天还曾在这里读过书。走进去,临窗的玻璃柜里竟还陈列着旧时的课外读物。过去的时光里,泛黄发脆的书页上密布了多少青春的指纹,稀疏的竖排文字间又流淌过多少渴盼的眼神。翻过去,旧旧的味道扑鼻而来。

  一声铃响过后,欢声笑语开始从四面八方升起。穿着校服、扎着俏皮马尾的女孩子们三五成群,嬉笑着在校园里漫步。男孩子们却不愿让这短暂的自由时间浪费掉,夹着篮球便冲向操场。这里的孩子们更有一种自由的朝气,因为除了书本,他们还有另外一片天。

  九中的文艺和篮球特色是出了名的。这里的学生不少都曾在南京著名的小红花艺术团进行过艺术启蒙。校园里随处可见与篮球有关的标语,图书馆一楼珍藏着的无数奖杯和奖牌更是告诉人们篮球运动带给九中的辉煌和荣耀。在这样的氛围里待久了,女生们大多会带点文艺味,男生则看起来阳光十足,像极了九中给人的感觉:沉静低调但个性鲜明,温和儒雅却不失光芒。

  ■地理溯源

  九中与江宁织造府西花园

  江宁织造府为曹雪芹家族三代袭官居住地。曹雪芹曾在此生活了17年。织造府始建于清初江宁府上元县地界(即今大行宫一带)。康熙、乾隆下江南时都曾将此作为行宫,到同治年间正式命名为大行宫。其西花园原有“楝亭”一座,作为文人学士聚会的重要场所。碑亭巷51号——南京九中所在地,即属于当年织造府西花园的范围。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