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两名失明已久的母亲恢复了视力
“你捐眼角膜的事情已经联系好了,医院上午就会派医生来取。”听到妻子这一席话,丈夫王利终于安详地闭上眼睛离开人世。为了亲耳听到这句话,王利从10日凌晨3时苦苦撑到了5时。10日下午,王利捐献的角膜已经移植给了两名眼病患者。11日早上,医大眼科中心病房里,这两名失明的母亲恢复了视力。她们接受王利的眼角膜捐献,幸运地看到了“这一个天亮”。医生介绍,如果手术顺利的话,王利捐献的眼角膜至少可以让6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为捐角膜硬撑两小时
10日早晨8时15分,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记者一行驱车赶到了天津津南区辛庄镇柴家圈村。王利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生活十分贫困。对王利的去世,家里人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中。
“他的瞳孔在死前十多个小时就放大了,一般人瞳孔放大几个小时就会死亡。凌晨3时,他的体温开始下降,情况非常不好,但他还在坚持,我知道他有心愿未了。”王利的妻子高女士告诉记者,“我马上意识到他一定还惦记着无偿捐献角膜的事情,于是迅速找出角膜捐献《公证书》,拨打上面的联系电话,最终通过天津市遗体捐献小组的志愿者赵永华联系到了医院有关部门。”高女士对丈夫说,要想捐献角膜,最好坚持到天亮,医生这么早也许没法赶过来。“他听后点点头,硬是靠着毅力和吸氧又坚持了两个多小时。”
2005年有了捐角膜打算
王利,42岁,津南区辛庄镇柴家圈村农民。高女士说,他7年来因氟骨症一直瘫痪在床,这些天一直持续高烧,状况非常不好,生命垂危。
“他生性豁达开朗,有股不服输的劲头。”高女士介绍,王利生前做过小生意,开过小饭店,一家三口过得很快乐。然而,2002年的一个下雨天,王利不小心摔了一跤。事发后,他被确诊为氟骨症,由于脊椎压迫了神经,他从此卧床不起。王利瘫痪卧床的7年里,高女士带着年幼的儿子苦苦支撑这个家,靠着以往有限的积蓄和政府发放的低保艰难度日。
据介绍,2005年王利就有了捐献角膜的打算。2007年5月19日,他和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就角膜捐献做了公证。
入户取膜只用了30分钟
天津医大眼科中心的三名医生赶到王利家后,先向捐献者家属履行了必要的告知程序。
10时20分,医生们开始进场做准备工作,包括清理现场、消毒、摆放器械等。10时30分正式取膜,约10分钟后,第一片角膜成功取出。又过了10分钟,第二片角膜也成功取出。两片角膜取出后,立即被放进一只盛有生理盐水的小型不锈钢保鲜容器内。最后,医生们开始为捐献者理容。
两名患者重见光明
王利的眼角膜取出后,被迅速地送到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10日下午3时,一名患有大泡型角膜病变和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被推进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的手术室,接受前三联手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一个小时后,一名斑盘状角膜病变患者又被推进手术室,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给这两名患者进行手术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副院长赵少贞教授11日介绍,以上两名眼病患者使用的均是王利的角膜,两个手术大约各进行了1个小时,手术都非常成功。“如果没有意外发生,今天一早两名患者接受手术的眼睛就会重见光明。手术后剩下的角巩膜缘材料将用特殊的保存液保存,因为其具有角膜干细胞,可用作角巩缘疾病的修补,这至少又可让4个患有角膜穿孔或角巩缘疾病的病人复明。”
受捐者家属:
妈妈第一次看见我面容
1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病房,记者见到了两名接受王利眼角膜移植的患者及家属。
巧合的是,两名患者都是母亲,且都是在母亲节当日接受的移植手术。今年的母亲节,她们过得非比寻常,因为在这一天她们重见光明。
11日早晨8时许,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的苗大夫走进病房,小心翼翼地拆开李女士头上的绷带,失明40多年的李女士第一眼看到的是苗大夫穿的白大褂,她当场激动得就流下了热泪,大声地喊出来:“雪白雪白的!”苗大夫拿来视力表测量,李女士已经能看清视力表上最大的两行字,视力恢复到了0.12。女儿杨女士说:“这是我和妈妈完全不敢想象的。这些年妈妈从来没有看见过我的面容。我们非常感谢角膜捐献人!从心底里感谢他所做的奉献!”
另一名接受王利眼角膜的胡大娘,今年75岁,4个月前右眼失明。手术后,经医生检测,胡大娘的右眼视力已经恢复到0.15。“我非常感谢王利,是他让我的右眼重见光明。”胡大娘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捐献者家属:
他一定会在天堂里微笑
当沉浸在极度悲痛之中的高女士得知,丈夫王利捐献的眼角膜至少能让6名眼病患者复明的消息时,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吗?我非常高兴。”
高女士哽咽着对记者说:“无偿捐献眼角膜是我丈夫临终前的最后遗愿,为此他靠吸氧苦苦地支撑了两个小时,现在如果能知道这个消息,他一定会在天堂里微笑。”
据《城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