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西望汶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拼命三郎”拼出新绵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1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拼命三郎”拼出新绵竹
  汉旺中心幼儿园在地震中遭毁坏

  由江苏援建的汉旺镇中心小学焕然一新

  “他们太可爱,太可敬了!”同样的一句话,记者在绵竹听到了两遍。

  首先说这话的,是江苏赴川援建干部。虽然遭受了如此大的灾难,个人和家庭也蒙受了不幸,灾区群众所表现出的大局意识,让他感触良深。

  而紧接着说出同样的话的,是灾区的群众,在他们的眼里,来自江苏的援建人员也是“最可爱的人”。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远赴千里为自己的家乡重建默默付出,群众没有理由不对他们报以敬意。

  一句话,勾勒出了灾区重建的生动图景。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干部和群众面前,没有什么困难能挡住我们前行。

  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望:重建被灾难所撕裂的家园。

  这个愿望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也会帮助我们克服一切阻碍,直达终点。

  ■本版撰文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本版摄影

  除沈文华图片外,均为快报特派记者泱波摄

  贾德裕在援建工地

  沈文华在绵竹

  能吃苦的苏南人

  “嘟嘟”两声信号之后,电波那头传来浑厚的声音:“你好!我是沈文华……”

  身为江阴援建组的指挥,沈文华和他的队伍经常这样“间歇性失踪”。这次的原因是,唯一连通外界的汉清公路因连日阴雨,又一次局部滑坡,出不来、进不去,通信电缆也出现了故障。

  怎么办?启用无线电台!5月8日,快报记者在绵竹郊外江阴援建组的后方大本营里,通过无线电台,对沈文华进行了远程采访。

  重灾区清平乡是江苏在绵竹援建的唯一的山区。53岁的沈文华已经在江阴市交通局当了6年局长。到达绵竹后的第一天,座座大山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通往清平乡的道路已经被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完全淹埋。

  习惯了江南水乡的“一马平川”,沈文华这个“老交通”第一次被无路可走困扰。如果进都进不去,谈何重建?不服输的他带着队员们决定徒步进山!翻过伤痕累累的山脊,再乘冲锋舟越过堰塞湖,短短18公里山路花了4个多小时,终于进入清平乡。

  视线所及,灾后的惨烈场景远甚于想象,远道而来的江苏汉子们流泪默哀。擦干眼泪后,“干活”成为每个人最强烈的信念。

  说起现在的清平乡,沈文华的声音听起来既兴奋又自豪。清平乡小学、卫生院、农民“幸福家园”等一大批民用公共设施已经高标准完工。

  不过短短9个月,在道路迄今没有完全畅通的深山里,这简直就是奇迹!

  “困难是存在的,无非是要抢干、巧干。”沈文华说,他们的重建项目紧盯着道路抢通的进度,运送建筑材料进山,卡车的吨位、通行的时间密切跟着路况调整;今年春节前乡里供电还没恢复,他们就想办法自己发电。

  看到一群江苏人在这里热火朝天地帮他们重建家园,清平乡的乡亲们也渐渐返乡。“我们的工程项目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帮忙;如果自己的宅基地与我们的规划有冲突,他们自己就主动提前拆除了……”说起这里的乡亲,沈文华感动不已,“他们太可爱了、太可敬了!”

  留守江阴援建绵竹大本营的李娟就是清平乡人,在她眼里,可爱可敬的是江苏人。“平时他们都呆在山里,一个礼拜才能下来洗个澡,一个礼拜才能到最近的汉旺镇买一次菜!”山区阴雨多,很多援建队员水土不服,有的患了湿疹,有的拉肚子,被子床单仿佛总也晒不干。

  李娟本以为从经济发达地区来的苏南人,根本吃不了山里的这些苦,可如今彻底改变了看法,“他们翻山进乡时,我们乡的党委政府都还没搬回去呢!”

  苛刻的“老爷子”

  清平乡有个53岁的沈文华,剑南镇还有个55岁的贾德裕。绵竹市党委政府上上下下,无人不知这位南京援建副指挥是个“拼命三郎”,他们用四川人最敬重、最亲切的叫法喊他“老爷子”。

  5月8日下午,天河东区廉租房工地正在冒雨施工,快报记者跟着“老爷子”在这儿开了一场工程例会。

  “开工容易收尾难,宁可把问题和困难想得充分一点、严重一点,也不能留到后期。我希望5月20日前所有居民小区基础工程都要完成!”贾德裕加重了语气。大家都知道,“老爷子”向来说一不二。

  “你们4家我再强调一下:南轩小学、紫岩小学、三幼和职工中专,9月1日一定要确保开学!如果开不了学,我们愧对绵竹人民!”

  “紫岩小学上午我去看了,很好。但是墙体做得还能再进一步!”强调完了期限,“老爷子”对工程质量提起了要求,“所有项目都要坚持精品工程,大家都坚持了,我们的工程就进步了!”

  心细的“老爷子”在结束时还提醒:“绵竹本身就是个大工地,千万不能晴天灰尘蔽日、雨天泥浆四溅,在座各位代表的可是南京的形象!”

  对眼前这位比自己年长的“老爷子”,大家“又敬、又爱、又怕”。

  患有严重糖尿病的他每天必须要打两次胰岛素,跟着这样的人为灾区搞建设,再苦再累也没话说。只是,他对项目标准的要求可以说到了“苛刻”的地步!老爷子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泡在工地,还经常搞“半夜袭击”,一点点懈怠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我也知道,自己有时候可能过于严格了,但是我没办法,留下丝毫的隐患,都抱憾终身!”现为南京市建工局局长的贾德裕搞了38年的建筑,从他手上建起来的精品工程无数,可他坦言,眼下这些校舍、廉租房和桥梁大道,比以往任何项目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都要高、压力都要大。

  几天前,贾德裕写了“拼搏”两个大字,挂在工地上的板房会议室里。他说,用来激励大家,也激励自己。

  身心“重建”计划

  江苏对口援建绵竹,城乡住房恢复重建是“一号工程”。不过,既要让绵竹人有房住,还要让他们有饭吃、有保障,医疗条件、教育师资都能跟得上,并且尽快走出灾难阴影重树信心。这些援助虽然不是“盖房子”,同样也是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

  江苏省医疗卫生队总队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孔祥清的心愿就是:为绵竹建起一个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孔祥清算得上是在灾区呆得时间最长的,2008年5月13日他在震后第一时间率队赶来紧急救援。当时灾区缺医少药的基层医疗状况让他又震撼又难过,那时他就下定决心参加灾后重建,为提高灾区医疗条件出力。

  现在的江苏省医疗卫生总队设在绵竹市人民医院板房区里,一间小小的板房既是他的办公室又是卧室。一年来他带着队伍,足迹已经跑遍了绵竹各个乡镇,调查和帮助所有灾后伤员进行康复训练,帮助一个个基层卫生院重建和运转,而且把绵竹所有医疗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全部轮训了一次。

  现在绵竹人也非常熟悉江苏来的这位医疗专家。孔祥清走在路上,经常有车开到其身边停下,“这不是孔队长吗?去哪里,捎你过去!”

  相比于医疗队的“身体疗伤”,江苏志愿服务绵竹计划心理援助队的任务则是“心理疗伤”、“精神重建”。以队长陆敬华为首的14名志愿者分工住在绵竹的各个板房区,并且挂起了温馨的牌子:“江苏心灵驿站欢迎您”。“只有跟他们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他们对你熟悉了、信任了,才会真正把心里的困扰告诉你。”灾后6-8个月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为此陆敬华和队员们留在绵竹的板房里过了今年的春节。

  江苏援建干部个个都是“拼命三郎”

  从总指挥开始,个个都是“拼命三郎”

  江苏在绵竹的20个援建组分散在各个乡镇,让绵竹人佩服的是,这么多支援建队伍非常的“心齐”、“敢拼”。采访中不止一个绵竹人告诉记者,“谁让你们总指挥就是个‘拼命三郎’!”

  江苏省援建绵竹指挥部总指挥梁学忠在一个月中,连续昏倒在工作现场多次,却始终不肯住院,更不肯回江苏治疗。前不久拗不过大家,终于到当地医院就诊。可是在病床上还是不肯闲着,不停地打电话、发短信布置工作。每当大家接完电话或看完短信,都忍不住要心疼地叹口气;苏州组指挥沈国芳在一个星期里,家中三位亲人相继离世,他却丝毫不肯暂停手头的援建工作……像这样的江苏人能列出一长串。

  吃辣也不怕,都成了“绵竹人”

  采访中,江苏援建队员们开口就是“我们绵竹”,全然已把自己当成了“绵竹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中间只回家过两三次。难得回趟家,接到这边打来的电话,情不自禁地就会说:“我很快就回来!”惹得家里人无奈地感叹:“究竟哪一头才是家啊!”

  江苏省援建绵竹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姚晨说,其实大家也想家,每次从江苏回绵竹,心里也会不舍,“可是只要车子一上什邡的大桥、向绵竹开过来,心情立马就不一样了!”

  江苏人一般都不太吃辣,可现在谁都不怕辣。苏州的两位副指挥姜超、薛海旻是地道的苏南人,原来可是一点辣都不吃,现在每顿饭都吃辣,“我们都成了四川人了!”

  为了节约资金,江苏各援建组都是自己就近买菜烧饭,实在想家了就做点家乡口味。5月8日的午饭,记者意外看到了无锡的“油面筋”。张飙哈哈一笑,“这是从无锡带来的!”原来,吃多了“川辣”,不少人容易拉肚子,再加上工作辛苦,基本都瘦了一圈。不久前有朋友要从无锡来看他,他叮嘱说,“什么都不要带,就带点油面筋!”

  在无锡指挥部板房区的外面,就是时尚、现代的汉旺镇。重灾区汉旺的旧镇已被封锁,无锡对口支援进行异地重建,汉旺镇中心小学、中心卫生院等一批漂亮的工程已经竣工。

  像这样的工程在绵竹现已四面开花。记者采访时碰到了不少前来看未来新家的绵竹人,他们说,“我们绵竹房子塌了,两大支柱东汽厂迁走了、磷矿停工了,原来以为今后经济肯定完了,现在江苏人来了,盖了房子还带来了项目,我们不担心会受穷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