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西望汶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那一段守望相助的日子 关爱别人也陶冶了自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1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那一段守望相助的日子 关爱别人也陶冶了自己
  2008年5月12日,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在这一天改变,不论是瞬间丧失家园的同胞,还是情牵灾民的你和我。当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到南京,所有的人都被震惊了。消防官兵奔赴灾区,医护人员奔赴灾区,志愿者奔赴灾区……同胞们都行动起来了,只有一个目的:抗震救灾。四川加油!中国加油!刻骨铭心的心痛记忆,让我们选择更加坚强。灾区归来,他们变了,变得更乐观、更豁达、更宽容、更加懂得珍惜……

  一年后,他们西望汶川,发现这场灾难夺走了很多,也给了我们很多。我们懂得了守望相助,万众一心;我们收获了关爱别人,陶冶自己。

  ■快报记者 高国 钟晓敏

  徐波(右二)在地震灾区救援被困者    资料图片

  多和家人在一起,用心过好每一天

  人物:姜云

  职业:私营业主

  年龄:30岁    

  快报抗震救灾志愿者之一

  眼看暑假就要到了,姜云一直盘算着再去四川灾区一趟,把干女儿李燕接到南京来过一段时间。

  姜云是南京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12岁的李燕则是北川县曲山小学学生。原本相隔千里且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母女了呢?

  快报牵线认了干女儿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快报召集志愿者赴四川抗震救灾,姜云正是10名志愿者之一。

  5月22日,姜云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临时心理支持志愿者工作站(后改为希望九洲)忙碌时,遇见了李燕。“地震时,她跑得慢,体育老师把她抱起扔到楼前的花坛,教学楼就塌了,她得救了,但老师却被砸伤了。”

  经过志愿者接力疏导,李燕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她和姜云一见如故。而姜云也非常喜欢这个乖巧的小女孩,当场认作干女儿。

  “你看,这是我女儿五一给我发的问候短信。”姜云把手机递给记者,“你看,我女儿乖吧。”

  手机上很多短信都是李燕发来的。“干妈妈,我身体好得没话说,长高了,也长胖了,多了几斤肉。”“干妈妈,最近忙吗?身体好吗?寄的衣服收到了,很暖和。”

  “去年5月23日,也就是我认干女儿的第二天,她和父母从绵阳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撤走了。”姜云说,那次之后,就再没有见到过李燕,快一年了。

  “失而复得”的干女儿

  “那天她和父母走得很匆忙。”姜云说,当时她把手机号码都写给了李燕,也留了李燕妈妈的手机号码和身份证上的信息,但等她从四川回来之后,却发现李燕妈妈的手机已经打不通了。

  姜云很着急。

  她多次拨打那个手机号码,甚至委托在四川的朋友去实地寻找,但都没有结果。

  直到去年8月的一天,姜云的手机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打开一看,是李燕妈妈发来的,她赶紧回拨过去。当听筒里传来李燕的声音时,姜云百感交集。

  “我的手机号码不会变,一直等他们联系我。”姜云笑着说,当时甚至有点担心,自己的手机号码是不是被对方弄丢了。

  姜云说,再过一个多月李燕就该放暑假了,她和家人商量过了,准备再去四川一趟,把干女儿接到南京来玩一段时间。

  志愿者的工作一直做下去

  从四川回来后,姜云一直关注着灾区救援进展和“希望九洲”(从事灾后心理援助的志愿者队伍)的一举一动。

  2008年10月份,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凉,身在南京的姜云内心很不安。“灾区多在山区,那里夜里非常冷。”姜云和希望九洲的一位负责人联系,希望能给灾区的老人和孩子捐一批棉衣御寒。

  说干就干。姜云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以不能再低的价格从厂家拿下一批600多件棉衣,通过邮局绿色通道发往四川灾区。

  在姜云等人的带动下,捐款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在志愿者网站上,姜云等人详细公布了捐款账目、衣服件数等明细,接受每一个志愿者监督。

  “前方的志愿者很辛苦,他们每天带着大包小包的衣服,翻山越岭到灾民家中,将衣服发放到他们手里,有时候一天要走几十里山路。”姜云说,前后他们共从厂家发了5批、6000多件衣服到灾区。

  用心过好每一天

  从灾区回来后,姜云觉得自己多少有些改变。

  以前,因为工作忙,她和老公有时甚至一个月都难得在一起吃顿饭。“总觉得自己时间宝贵,不能被这些家庭琐事束缚了。”

  姜云说,从灾区回来后,她当起了甩手掌柜,除了月初和月末会到公司处理一些事情外,其他时间会多陪陪家人,用心过好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天。如今,她每天都会去菜场买菜,进厨房做饭,然后和老公、家人在一起吃饭。

  “当家庭主妇的感觉也不错。”姜云笑着说,现在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每天忙忙碌碌,但每一天都很踏实、幸福。

  而最让姜云感慨的是,赴四川灾区的志愿者们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精神。“很多志愿者都是像我一样的70后和80后,虽然大家成长经历不同,但大家都是同一个目的,为灾区、为灾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恨了10多年,试着原谅继父

  人物:杨秀琴

  年龄:26岁

  籍贯:四川广元

  职业:湖南路“口袋鸭砂煲火锅”服务员

  杨秀琴是四川广元人。大地震摧毁了她家的房子,所幸家人都跑出来了,没有一个人受伤。“我们那里很多人家只是房子裂了、垮了,其他严重的地方死了那么多人。”

  未来怎么办?杨秀琴很迷茫,她除了坐在帐篷里发呆外,不知道该干什么。离开家乡,她又担忧家人的安全。

  不久,南京市总工会前往四川招工,去年7月28日,杨秀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来南京工作了。

  “我们一批有191人,总工会包了我们的路费、食宿,还帮我们安排了工作。”杨秀琴说,她没费任何周折,顺利进了湖南路“口袋鸭砂煲火锅”店,当了一名服务员。

  杨秀琴说,时光流动,她慢慢走出了阴影。“活着蛮好的。”她说,人生无常,活一天开心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杨秀琴16岁就外出打工了,难得回家一次,地震之前她已经3年多没回过老家了。因为家里缺少温暖,她对家没有太多眷恋。

  原来,杨秀琴父亲早逝,继父不甘心为杨家“白养”女儿,整个人很消沉,还染上了赌博恶习。小小年纪的杨秀琴,不得不过着看继父“脸色”的日子,“我带米去学校蒸饭吃,他怪我带得多了”。

  上六年级时,继父不再允许她上学。她稍微辩解了几句,被继父用铁棍狠狠抽了几下。最终,杨秀琴被迫辍学。那时,她很爱学习,成绩在全校数一数二。“如果给我上学,就不会是今天的命运,也许我也上了大学,当上了老师,干上了公务员……”对继父的怨恨一直积淀在杨秀琴内心深处。

  她16岁就外出打工,基本上都是在饭店做服务员,吃了很多苦。逢年过节时,小姐妹都想家,纷纷请假回家,唯独她总是积极加班。她不想回家。

  大地震后,她第一次感受到家里有了温暖。全家人住在帐篷时,继父吃饭会叫她一起吃!

  在南京,她还不止一次接到继父的电话,继父叮嘱她:“在外要注意身体,工资发了,别老往家里寄,自己要买点吃的。”这是过去不曾有的。

  继父不再一切盯着“钱”了,还劝诫杨秀琴:“钱是挣不完的,身体健康最重要。”

  油菜已经结籽,小麦很快也要收割了……现在,杨秀琴开始想家了,还惦记起家里的农活了,想帮家人一把。

  对于继父,她也努力忘记过去,尝试着去原谅他。“毕竟他供我上了两年学,毕竟他跟我妈妈是合法夫妻,毕竟他不赌博不打我妈了,毕竟……”杨秀琴说,经历这次地震,她感觉自己变成熟了,心胸也宽广了很多。这个春节,她除了要给母亲带一些补品,还打算买一点烟酒,孝敬继父。

  孩子知道感恩,知道帮助别人

  朱玉书第三次赴川,给灾区孩子带去了文具和玩具

  人物:朱玉书

  职业:梅山第二中学教师

  快报抗震救灾志愿者之一

  朱玉书先后三次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他和同伴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成立了“黄丝带”志愿小组,鼓励接受救助的孩子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人。

  现在,朱玉书在梅山二中同样成立了“黄丝带”志愿小组。自愿加入的学生目前已有50多人。

  “到灾区做志愿者,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成长。”去年5月20日,朱玉书作为快报抗震救灾志愿者中的一员,奔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

  “地震后,很多孩子都不愿意说话,更不要说和陌生人说话了。我觉得要改变方法,就是用孩子们的视角来看世界。” 在灾区期间,朱玉书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现在,朱玉书的手机里还存有很多孩子发来的短信。

  “朱叔叔,最近好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最近我获得了两次奖励,一次是美术一等奖,一次是因为我有感恩的心获奖。”这是11岁的谢菊发来的短信。

  “朱叔叔:你好!我是刘怡的姐姐刘潇,你还记得吗?我们在九洲体育馆住的时候,你帮助过我们,我们现在已经住板房了,我和我妹妹已在读书。我代表我家人谢谢你,谢谢你对我们的关心、照顾和帮助。”

  “孩子们知道感恩,也愿意去帮助其他人。”朱玉书说,这是他最乐于看到的情况。

  去年7月上旬,朱玉书和同是快报抗震救灾志愿者队员的许朝凤再次赴川。这次,他们是因为在做志愿者期间表现优秀,被选派到中澳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队长和志愿者骨干培训班学习。

  学习结束返回南京后,朱玉书决定第三次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梅山矿业、西善桥街道、雨花电视台和婷婷语言康复幼儿园等单位纷纷捐款捐物,委托朱玉书带给四川灾区的孩子们。“婷婷语言康复幼儿园的孩子们捐了两箱玩具,我当时真的不想收。”朱玉书说,这些孩子本身就需要帮助,最后他还是代收了这些孩子们真心送给灾区小朋友的礼物。

  在灾区期间,朱玉书每天扛着个箱子,将礼物发到灾区小朋友手中。

  朱玉书说,他以前是急性子,从灾区回来后,脾气变了。“以前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现在除了严格,多了亲和力,和学生们沟通也更顺畅了。”最明显的例子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来找他倾诉学习、生活、家庭等所遇到的问题。

  “现在我更多的是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朱玉书笑着说,女儿以前总是觉得他很严格,而现在觉得“没以前凶了”。

  那时医患关系最纯洁

  杨天明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人物:杨天明

  年龄:58岁

  职业:中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江苏省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

  “我们是第一支到达四川灾区的外省医疗队。”杨天明说。去年5月13日晚上,江苏省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队赶到了四川安县。当晚,他们就投入紧张的工作。

  “医院里到处都是伤员,总共有一千多人吧。”杨天明说,虽然很多伤员骨折,并且伤口处都是泥和血,但很有秩序,没有人哭喊。很多附近的居民主动来医院帮忙,还带来稀饭和开水等,“当听说我们是从江苏赶来的医疗队时,他们也给我们送饭,伤员和当地的老百姓都向我们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那个时候,医患关系最纯洁,没有什么钱不钱的,只有一个念头,我作为医生,天职就是要治病救人。”

  从灾区回来后,有学校等单位请他去讲讲课。杨天明拒绝了。“太惨了,怎么讲呢。人在那个时候,才能真正体会生命最宝贵也最脆弱。”

  杨天明说,经历过后,人的精神得到净化,会淡薄名利,会知道家庭幸福是多么的重要,会明白医生这份职业多么崇高。

  从灾民身上学到很多

  人物:徐波

  年龄:28岁

  职业:南京市消防支队方家营中队排长

  从灾区回来之后,战友们反映他在训练新兵时,更严厉了,且热衷开展团结信任的小游戏;父母说,他放假回家做起了家务,不再“抄手卖饺子了”……他告诉记者,这次经历让他变得成熟、更加坚韧,让他懂得了很多。

  大地震发生后,徐波主动写下了“请战书”。14日凌晨3点,他和战友接到了出征的命令,赶往灾区抢险救灾。

  “从灾区回来后,徐排长不仅对自己要求高了,训练新兵时也更严格了!”战友季静磊说,徐波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

  徐波主抓新兵体能训练,以前大家喊累叫吃不消时,他会让大家休息。不过,从灾区回来后,大家叫得再凶,他都冷冷地告诉大家:“必须坚持。”

  “我们都能理解他。” 季静磊说,灾区之行,让大家都体会到了一个硬道理,关键时刻体能跟不上是不行的!“他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家好。”

  战友龚德铨告诉记者,从灾区回来之后,徐波训练新兵时,经常开展诸如“信任背摔”、“绑腿跑”等让大家互相信任,促进团结的游戏。

  徐波说,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团结、信任的重要性。在救援过程中,他亲手救出了田小斌、刘德云两条人命,被称为“废墟上的天使”。

  “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间真情,学到了很多做人道理。”徐波说,这是他救灾的另一大收获。

  “发现刘德云时,他一把抓住我的手,哭着说‘救命恩人你来了啊’。”徐波说,他的出现,给了刘德云强烈的求生欲望。不过,危险关头,刘德云还是愿意放弃自己生命,不让别人再搭一条命。

  在抢救刘德云的过程中,余震不断。当时,他只顾忙着救人,以致没反应过来,“孩子,你快走!”刘德云将他向洞外推,他说,“小伙子赶快出去,把你埋了太可惜了,你赶快出去。我年纪大了,死也无所谓了。”

  “如果现在返回,先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功亏一篑。”徐波继续清理压在刘德云身上的碎石,同时安慰他,“师傅,你一定要挺住,我不会丢下你一个人走的。”

  “在喂他喝水时,我发现他的手上写了一个‘欠条’。”徐波后来才知道,刘德云借过一个会计3000元钱,担心自己死了之后,死无对证,会计背了黑锅,他便从口袋里摸出笔,在手上写了欠条。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坚强、诚实、舍己为人等很多可贵的品质。”徐波说。

  “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他的救命之恩。”去年春节,刘德云带着全家来消防支队,给战士们包饺子,和大家一起过起了“团圆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