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不仅夺走了全校249名师生宝贵的生命,也将这所学校从地图上永久地抹去。四川省德阳东汽中学,汶川大地震中一处永远的痛。
原来六个班的高二,今年编成了两个班的高三。原来200多人的年级今年能够参加高考的只剩70多人。
但世人知道东汽中学,不仅因为她遭受了惨烈的生命损失,还因为她同时也是一个散发着耀眼英雄光芒的群体。
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在地震来临时涌现出了一个个震撼山河的英雄名字:谭千秋、林正平、薛枭、王波、寇娟、马小凤……这些或死或生的师生的言行感动了亿万国人。
一年后,这所遭受重创的学校,正在隐忍哀伤、坚强向前、迎接新生。快报记者重访灾区的第一站,也从东汽中学的浴火重生中起步……
法国作家大仲马有句名言:“人类全部智慧凝结在两个词当中,那就是等待和希望。”东汽中学,正如涅槃的凤凰,在浴火重生……
■本版撰文
快报特派记者 张星
■本版摄影
快报特派记者 张星
救出5名同学的小英雄王波
[把悲伤留给自己]
唐老师只在凌晨偷偷哭泣
这样的痛,并不仅仅藏在哪位老师或者学生身上。2009年5月6日的下午,虽然东汽中学板房校区的操场上满是欢声笑语,但地震的哀伤其实依然潜藏在师生们的心间。
留在心里的痛
2009年5月6日,在德阳市北郊的青衣江西路路旁,一片蓝白相间的板房里不时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这就是东汽中学的板房校区了。
在去东汽中学前,记者的脑海里就冒出了可乐男孩薛枭、抗震小英雄王波、寇娟、马小凤等名字。可到了学校才发现,要想采访到他们,并不容易。学校的老师说,薛枭去成都上学了,马小凤去北京录节目,寇娟去成都参加一个纪念5·12一周年的活动。
王波,这个穿着鲜艳T恤、皮肤黝黑、戴着黑框眼镜的18岁男孩,成了记者在东汽中学的板房校区里采访到的唯一一位“小英雄”。为了不打扰王波正常的上课,记者等到了下午4:30。这个时候,学校要举行08-09学年表彰大会和广播操比赛活动。在活动的间隙里,记者在操场上对王波进行了断断续续的采访。
王波用“留在心里的痛”来讲述地震发生后的经历。地震那天,高一(1)班的王波和同学们正在音乐教室上课。突然间,教室剧烈晃动起来,讲台上的电脑显示器狠狠摔落在地上。
文静瘦弱的王波,在危难关头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勇气与坚强。“地震到来时要快速切断电源”,镇定的王波想起了在书本上看到的知识,他赶忙大步跨过斜倚的桌凳,冲到墙边拔下电源。随后,他又用力掰开由于挤压变形的门,组织同学快速撤离。直到最后一名同学离开后,王波才跑了出去。
“我救出了五个学生。但我不知道自己接触了多少同学的遗体!那种感觉,如切肤之痛!看着那些由淤血造成的青一块、紫一块、红一块的尸体,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想说什么。”当挺拔的教学楼坍塌成支离破碎的废墟,哭喊声和求救声从瓦砾中传来,王波又甩开脚板跑向废墟。没有任何工具,王波就用手当工具,拼命地刨挖粗硬的砖石,手掌磨肿了,手臂被划出道道血口,鞋子也被钢筋扎破,还一直在奋力抢救同伴。
“它一次又一次让我的心如刀绞般疼痛,那种痛,如一块巨石堵住了我的咽喉,无法言明……”一回想起那个悲痛欲绝的日子,还算孩子的王波,稚嫩的脸上就露出了非常成人化的痛苦。
地震的梦魇
和王波同班的女孩范文婧,称那是个噩梦般的日子。在那次灾难中,她的好朋友“大哥”袁龙强,被埋在了废墟下,短暂的80秒,让他们阴阳相隔。2008年的5月12日开始,她开始讨厌做梦。但可恶的梦,还是经常来找她。她说,经常会梦到地震,梦到废墟和黑暗的深渊。有时醒来后,她咬着被角,狠劲地哭。“天亮了,为什么噩梦还不醒?”她念叨着。
比王波高一年级的丁楠杰,当时在高二(5)班,班级里45名同学,只有17人躲过了劫难。那届的高二年级更是几乎被全毁了。因为高二年级的课室位置正处于教学楼当场垮下的两头,全年级跑出来的学生没有几个。“原来六个班的高二,今年编成了两个班的高三。原来200多人的年级今年能够参加高考的只有70多人了。”这一切,也成了丁楠杰的梦魇。
“那天,遇难的老师就有14名。很多同学吓得大哭,幸存的老师们都没有离开学校,一直在照顾我们。”丁楠杰不愿再谈那次死里逃生的经过。地震之后,他花了一天的时间,专门去想那场灾难,希望能够彻底忘记。“现在基本都好了,不过,噩梦还是时常出现,脑子里经常不由自主地冒出那些场面,注意力不像以前那样集中了。上课时,会不自觉走神,也不知道想什么,只好放任思想‘天马行空’。”
另一位同学正盯着操场中心的广播操比赛。在广播操的韵律声中,她叹了一口气说,以前同学聚会时,大家会在一起无所顾忌地聊天疯扯,但现在大家都尽量回避谈起离去的同学。因为,伤口一不小心就会再次被撕裂。聚会是为了延续对离去同学的想念,结果,每个人都宁愿开着不着边际的玩笑,放声大笑,掩饰他们内心的伤痛。
洗手池旁的凌晨哭泣
要不是看到王波的同学黄川给校长助理唐祖贵写的一封信,记者很难想象,表情平静、一直在处理学校事务的他,竟也在那场地震中痛失爱女。
唐祖贵去年是王波和黄川的班主任,今年依然带着他们班的英语。黄川说,写信才是两个人交流的最真诚的方式。上个月的一天晚上,晚自习下课后,黄川鼓足勇气把这封信送到了正在办公室里加班的唐老师桌子上,说了一声“您一定要看”,就赶紧离开了。这封信的抬头是“尊敬的唐老”,署名是“您的学生(儿子)黄川”:
“地震后,您明显比以前憔悴了很多,我们都知道您是因为什么事变成这样的,但您却一直在我们面前表现得很坚强。每次您提起您女儿的时候,我们都希望您能哭出来,不必把心事装在心里,独自痛苦。但您没有一次在我们面前掉下眼泪,而是凌晨三四点,因为想女儿,躲在洗手池旁边哭。”
“您时常说您每天很晚才睡觉,睡不着。我们知道您又想女儿了。看到您那双发黄的手,听您说您又抽了几包烟,我们心里都很难过,我们很想为您分担痛苦,很想叫您少抽点烟,那样对身体不好,也很想叫您出去应酬时少喝点酒。但我们都知道,您现在只有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以减轻自己的痛楚。”
“上周,在看5·12大地震一周年纪念稿时,您终于忍不住哭了,但您又强忍着不流下眼泪。当我把纸递给您的那一刻,我很想大声地说一声:唐老,大声哭出来吧,哭出来会好受些!”
唐祖贵说,学生的信让他很感动,但他在孩子们面前,一定要挺住,“我一直鼓励他们要坚强,我怎么能在他们面前哭泣呢?我只能把哀伤埋在心底。”
说着,他不由地打开了电脑,一张张废墟里救援的图片,又展现出来。“这个露着头戴着安全帽的,就是我的女儿,当时她还活着。”唐祖贵指着一张图片中废墟下被埋着的学生告诉记者。
说起心爱的女儿唐佳琦,唐祖贵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女儿长得漂亮,亭亭玉立,在东汽中学读高二,英语年级第二,语文年级第一,多才多艺,还是学校里的小主持人……他的女儿当时被救出来后送到医院,他留在学校继续组织搜救幸存者。
“女儿的最后两个要求,我都未能满足她。一个是她想吃上海啤酒香妃鸡,另一个是她想见爸爸最后一面。我中午答应晚上给她买上海啤酒香妃鸡,谁知下午发生了大地震;因为当时有太多的学生需要救援,我仍坚持在现场营救学生,谁知晚上她在医院就扔下爸爸自己走了。据说医生找不到她的出血点,最后因腹腔积血窒息而亡。假如我在女儿身边,她可能会活下来,因为她的出血点就在背后,这给我留下了终生遗憾,她的姥爷也因为这点责怪我。”
13日凌晨,他接到女儿抢救无效去世的消息。他把女儿火化后,在殡仪馆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天。
“不看了,不看了。每次都不想看,但忍不住又要再看。”唐祖贵关闭了电脑窗口。
此刻,他的脸上还留着说起女儿时的笑容,但是眼里却渗出泪来。
[只要青春还在,我们就不会悲哀]
淡然面对流言,小英雄学会感恩
试图忘记和隐藏地震中的痛楚,并不意味着要舍弃地震中的不屈精神。相反,地震的苦难,磨练出师生们的坚强意志,孕育出师生们重建精神家园坚强向前的动力。
小英雄学会感恩,不在乎流言蜚语
参加完表彰大会和广播操比赛活动后,王波又来到了一间板房,这是文学社的所在。他还要和几位同学一起来商量校文学月刊《起飞》的编辑工作。去年12月,喜好文学和诗歌的他和同学们创立了文学社和《起飞》杂志,他任学校文学社社长。
“起飞寓意着开始,我们要通过自己努力重新站立起来。”王波说,地震给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感觉自己长大了很多,也变得更加感恩。“我真正地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我们东汽中学的关心,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树立感恩的心。现在能够做到的,只有用学习成绩来回报他们。”
王波变得刻苦起来。其他的住校同学每周回家一次,王波说,他觉得回去太耽误时间,就两周回家一次,休息日他就留在学校看书复习。
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王波的语文成绩排到了全年级第一,考出了111分,其他各门课都有很大的进步。“以前在班级里排30多名,现在能排前几名。”王波很坦率地说,他并不满意自己现在的成绩,他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还有上升的空间。
王波的变化,还在于他的心态上。地震之后,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位“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之一,王波成了“名人”。而网络上的流言蜚语也接踵而来,有人在网上说,王波当时没有救过那多人,或者是他在说谎,根本没有救过人。对于这些质疑,王波一直没有回应。这次,他首度向记者敞开了心扉。
“我看过这样的说法,我们老师也跟我说过这个问题。我刚看到这个消息时,很痛心,本来自己在现场救了那么多人,反而被污蔑,当时挺难受的,伤心地痛哭了一场。后来,我转念一想,本来自己就做对了,而且做的也是事实,我干嘛要哭?干嘛要听他们的话,来折磨自己的心灵?后来,对那些流言蜚语,我再也没有在乎,因为我做的是自己应该做的,也确实做了,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说什么谎言之类的。”
王波在一首诗中写道:“只要青春还在,我们就不会悲哀。”他有个近期的愿望,就是计划出版自己的诗集,然后把稿费捐给学校。
王波说,他还有个远期的愿望,明年想考中国政法大学,因为他比较喜欢政治这方面,经过老师的建议,他就给自己定下了这个目标。
师生间添了一份亲情
王波的同学们在地震之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黄川去年上高一时,班主任就是现在的校长助理唐祖贵。他听同学说,唐老师比较严厉,于是一直对唐老师敬重畏惧。
“虽然刚到班上时,选我当了学习委员,但我不争气,很不懂事,常常在课堂上做些小动作,不注意听讲。”黄川说,那时他总是静不下心学习,成绩一落再落。
地震之后,黄川变了,学习刻苦认真了。他在写给唐老师的那封信中说,“唐老,唐爸爸,我向您保证,从今天起,我将尽全力学习,我相信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都会这样想,并会这样做,我们将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擦干眼泪,大家都坚强起来,为了明天更加美好的生活奋斗!”
黄川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在这次期中考试中,他的每一门课的成绩都提高了10多分。唐祖贵说,孩子们都挺懂事,学习更加用功刻苦,这个学期,黄川他们班的英语平均分比上学期又提高了十多分。
更让唐祖贵心里热乎乎的是,现在师生们的关系,无比的亲密。他把女儿唐佳琦一套没有穿过的羽绒服送给了班级里进步最快的一名女生,学生们也都把他当成爸爸来对待。看着这些懂事的孩子们,唐祖贵的加班时间又延长了。
在地震中受伤经过治疗后重返校园的尹芳,和王波、黄川在同一个班。地震发生时,她被埋在了废墟中,后来被救了出来,左腿受了伤。经过半年的免费治疗,现已基本康复,但左小腿里依然装着钉子,由于钉子是打到骨髓里的,走路时还是疼痛,尤其是阴天下雨时,疼痛得就更加厉害。
“我比较喜欢历史,最高目标是考上复旦大学。”尹芳微笑着说。今年年初,原来就读高二的尹芳重新回到了校园,被安排到高二(1)班继续学习。
周校长的黑发和微笑
记者在校园内采访的时候,东汽中学校长周德祥一直在忙着布置工作、接待来访者和接听电话。自始至终,他都是微笑着。
周德祥在地震中失去了女儿周文超,她是东汽中学高三学生,当时满身尘土的周德祥在废墟中捡起一本高三学生名册,第一个名字就是他的女儿。而他的妻子,也在旁边的东汽技校中遇难。
“如果没有大地震,周校长的女儿,现在已经是名牌大学的大一学生了。她的成绩长期名列年级第一,毕业会考全优,各科成绩优秀,省三好学生;还能歌善舞,富有爱心,把自己的零花钱拿出来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校长助理唐祖贵说,“她完全有实力冲击北大的,只差20多天就高考了。”
“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离学校远,她总是坐我的摩托车上学;读初中、高中时,家里搬到了学校附近,每天她都是挽着我的手……”提起女儿,46岁的周德祥一直挂在脸上的微笑这才停滞,透出了隐隐的酸楚和苦痛。
女儿、妻子遇难后,巨大的哀伤,让周校长几乎一夜白头。然而,周德祥并没有因为失去两位亲人的悲痛选择萎靡不振,而是全心投入繁重的学校教学恢复工作中。
2009年5月6日的下午,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来到东汽中学与孩子们交流。座谈结束,周德祥送于丹教授出校门的时候,脸上一直挂着微笑。5月的微风吹乱了周德祥梳得整整齐齐的头发,曾经灰白的头发已被染得乌黑,正如他心灵深处的哀伤被隐藏至深。
新东汽中学大楼
唐祖贵老师打开电脑思念遇难的女儿
[迎接新生期待美好前景]
再有8级地震,新学校就是避难所
灾难可以夺去人们的亲人,灾难却不能阻止人们前行的脚步。在伤痛中,东汽中学顽强恢复。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让东汽中学师生的心情逐渐明朗起来,板房建好后,各地援助纷至沓来:从教师办公桌椅、课外书籍到太阳能热水器、乒乓球桌……
5月6日的晚上6:30,夕阳的余晖透过浓浓的云层,洒在了东汽中学的板房校区。操场上,10多名同学打着篮球;有些吃过晚饭的同学提前赶到了教室准备上晚自习;两名男孩哼着歌曲穿过了操场。歌声、笑声又回到校园。老校长张天明用浴火重生的凤凰来比喻如今的东汽中学。
记者坐在张天明的办公室里等候采访时,突然清晰地听到隔壁的声音。过去一看,原来是两位老师在讨论。一位老师说,板房不隔音,坐在教室中的学生经常能清晰地听到两个班老师的讲课声,大家一起朗读就更不妙了,而且板房夏季更炎热,冬天更寒冷。
“这种情况马上结束了。”新的东汽中学由海军援建,主楼已经结构封顶。在老校长张天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距离现在的板房学校约20分钟车程的新东汽中学建筑工地,水泥罐、搅拌机、推土车、脚手架围绕中,幢幢大楼昂首矗立。
满头白发的老校长指着大楼告诉记者,新大楼今年8月1日交付,新学年投入使用,将被命名为“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一期工程包括实验综合楼、办公楼、图书馆、宿舍、食堂以及操场等附属配套的室外设施,按30个班、1500名学生和120名教职工的设计规模建设。
校长周德祥几乎每周都会去工地一两次。看着新学校的建筑一天天“长大”,也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新东汽中学按八度抗震设防,再有8级地震也不怕,用唐祖贵的话来说,“钢筋又粗又密,我们一看就放心了,学校像堡垒一样安全,以后遇到大的灾害,这里就是避难场所!”
“8月1日,新学校将举行竣工典礼,到时候欢迎你再来采访。”采访结束,老校长张天明发出邀请的同时,又送给记者一本由他编的书《痛定思痛》,书里收集了东汽中学师生的地震经历和感受。
其中高一(2)班刘悦所作的诗句,让记者看到了东汽中学的未来:让我们挥一挥手,告别无奈、伤心、痛苦,手牵着手,一起走向明天……
■记者手记
于丹把我带哭了
一年前到地震灾区采访,伤亡的悲痛场面,救援的感人场景,不断地催出我的泪水。
这次重访灾区,临行前朋友问我:“这一次不会再哭了吧?”我肯定地回答:“不会了!”
但我食言了。在东汽中学,我的泪水再次被催下。不过,我并不是带头哭的,是于丹把我带哭的。
5月6日的下午,记者赶到东汽中学采访时,正遇到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来到东汽中学与孩子们交流。在座谈会上,谈到昔日的美丽校园已被夷为平地,谈到200多条鲜活的生命骤然消失,谈到师生们隐藏哀伤重建家园坚强不屈的精神,于丹的声音哽咽了。
当一名女生说,她的同学再也没有从废墟里出来时,于丹抱住那个女生,哭了起来。这名女生就像伏在妈妈的怀里,尽情地发泄着心中的委屈,大放悲声。我一直强忍着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就让它尽情地流淌。
泪水感染了所有同学,他们合唱起小虎队的《放心去飞》,“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天,要奔向各自的世界,没人能取代记忆中的你,和那段青春岁月……放心去飞,勇敢地去追,追一切我们未完成的梦,放心去飞,勇敢地挥别,说好了,这一次不掉眼泪……”凄婉哀伤的旋律回荡在简陋的板房上空,又平添了几多感伤。
于丹搂着女孩,足足有5分钟,哭泣这才渐渐地停止。我发现,房间内不少人的脸上也都挂满了泪珠。
但周德祥校长没有哭。他坐在于丹教授的旁边,只是在这5分钟的哭泣时间里,他原本一直挂着的微笑,变成了凝重和肃穆。
地震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爱妻和女儿,他更有理由痛哭一场。但他没有。他说:“虽然心里想念着她们,但是生活还是必须继续下去,好好地活下去,还是要把自己的事、学校的事情做好。”
老校长张天明送了一本《痛定思痛》给于丹,那本书是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写的,收集了东汽中学师生的地震经历和感受。于丹在看完书后说,她一定要为这本书写个序,交由正规出版社出版。
那天晚上,回到住处后,我翻阅着《痛定思痛》,一年前到地震灾区采访时的悲痛场面、感人场景,仿佛又真实地再现眼前,泪水又忍不住滑了出来,洒落在这本浸满了血和泪的厚厚书上。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但这泪水里,不仅是伤感,更多的是感动和震撼,是为周校长们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是为谭千秋、林正平这些英雄老师们伟大的师魂所震撼。
一年前,在灾难来临的第一时间里,我赶赴灾区,亲眼见证了毁灭;一年后,我重访灾区,又见证了新生。
灾难考验着一个民族的意志,灾后重建考验着人民的坚忍,我在地震灾区看到了这一切。
我们应该像周校长一样,2009年5月,我们追逐的不应该再是泪水和哀伤,我们信奉的应该是坚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