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发现 真假潜伏之一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编导的《潜伏》与真实的潜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1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编导的《潜伏》与真实的潜伏
  因为《梦蝴蝶》的缘故,余则成的来往信息始终未被破译

  这就是当年特工常用的相机

  ★编剧怎样设定《潜伏》迷局

  ★民国史专家揭开余则成潜伏成功的秘密

  ★真实的特工机构是怎样运作的

  编导的《潜伏》

  与真实的潜伏

  电视剧《潜伏》成为时下人们热议的话题,剧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节让观众大呼过瘾。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真实的特工是否真如余则成那样,处处面临危机?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地下情报机构是否真有电视里那么复杂?且看《潜伏》编剧和民国史专家为您解开一个个疑团……

  错综复杂的“潜伏背景”

  上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强侵略,军阀混战。在血雨腥风中,一个风雨飘摇的政府成立了,国民党开始了它并不稳定的统治,而中国人民也步入了如履薄冰的生存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黑暗重重,却又有无数看不见的眼睛在背后盯着你。一种叫做特工机构的组织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潜伏在你的左右。

  就如《潜伏》编剧兼导演姜伟设定的,余则成就先后经历过好几个情报机构。首先,他的出场身份是国民党军统电讯处的情报人员,负责收听各方情报,但因军统内部出现投靠汪伪政府的叛徒李海丰,余则成就被军统派遣到汪伪政府潜伏,去刺杀李海丰。余则成完成刺杀任务后,又被女友左蓝策反为一名中共地下工作者,以中共地下工作者身份潜伏到军统。一来二去,他就有了三种身份,一是军统特工,一是汪伪特务,还有就是中共地下工作者。这是当时中国情报局势的主要构成,即国、共、日伪三方。

  需要指出的是,《潜伏》中的余则成是被派到南京刺杀李海丰的,因为李海丰在南京工作。但是,当时的汪伪政府虽然是设立在南京,但是,汪伪的特务机构设在上海,机构名称叫“特工总部”,办公地点在上海极司非而路(老名)76号。而李海丰是电讯专家,叛变之后还是当特务,那就只能在上海上班,因为他的单位在“76号”。

  在当时,除了国、共、日伪三方的情报机构,在国民党内部,本身还分为两大特务机构,余则成工作的军统只是其中之一,国民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务机构,就是以陈立夫和陈果夫为首的CC系,也即是中统。其实,中统的来历比军统还要更早。

  是角色的错误还是编导的错误

  南京大学民国史专家张生教授说,中统(全称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历史要比军统更悠久,在1927年“四一二”事变以后,因反共“清党”及党内派系斗争的需要,原本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便开始扩展其工作范围,扩充为“情报”和“编造”两股,从事“调查党员思想及派系隶属”的工作,此后,党务调查科的职责即开始向特务工作转化。而在这之前的党务调查科只是一个纯党务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对党员情况进行调查登记。

  那么,为何又有人将中统叫做“CC系”呢?原来早在北伐前,陈立夫、陈果夫便在国民党内成立了一个“中央俱乐部”,因“中央”与“俱乐部”两个英文单词的开头都是C,而二陈姓名的拼音字母开头也是C,所以被外人称之为“CC系”。为了掌握党内动态情报,二陈又秘密组织一个小组作为“CC”的触角,开始做情报工作。但这只是二陈的“私货”,没有组织编制和正当的经费来源,他们也向蒋介石送些情报,从蒋介石那里得到一些经费。虽然不正规,但却是中统特务组织的起源,所以后人习惯将中统称呼为CC。

  在《潜伏》中,也曾出现CC这个名称,就是余则成的上司、天津站站长吴敬中曾提到的。他在猜测究竟是谁泄露军统的秘密部署时,其实他将中统与CC并列提出是错误的,因为CC就是中统。

  戴笠和军统的崛起正是为了应对潜伏

  但是,中统形成后,蒋介石却对中统的工作深感不满,张生教授说,蒋介石一直对国民党这个党派的人员不满意,觉得他们都太“老成”,不好领导。而且自中统形成初期,就被共产党打入了其核心。因为中统出了些纰漏,蒋介石极为不满,因此他需要成立另一个组织,来维护其统治和安全。

  蒋介石先让戴笠建立了一个“密查组”,作为为他搜集情报的正式组织,隶属于总司令部。这个“密查组”的工作地点就在南京鸡鹅巷53号,也就是军统(全称是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老大本营。

  但是,一般人们都把复兴社作为军统的起源。复兴社是因为蒋介石在日本强占了东三省后,他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遭到全国舆论的反对,他被迫下野。在他下台前,为确保他能在不久之后卷土重来,蒋介石想到建立一个组织来效忠他个人。于是就找康泽、戴笠等十几位他的得意门生开会拟成立一个组织。1932年2月,康泽把起草好的条例章程呈报给蒋介石,并主张新组织定名为“中华民族复兴社”,复兴社由此成立,成为蒋介石的秘密组织,也就是军统的来源。

  中统和军统在工作中为邀功夺利,产生了不少冲突。比如双方同时或先后发现了同一目标,一方想放长线钓大鱼,而另一方唯恐花落别家,便抢先下手,破坏了整个行动,结果造成双方矛盾,直到后面的大打出手,鱼死网破。

  《潜伏》编剧姜伟也说,为什么最后余则成能潜伏成功,不是他太厉害,而是国民党太腐败。

  余则成密码本背后的故事

  在《潜伏》一剧中,特工们破译密码、获取情报的方式也非常吸引人,比如余则成每次接受中共领导指示时,都是在家中一台收音机前聆听一组号码,然后拿出一本叫《梦蝴蝶》的书来翻译密码,最后得知行动指令。而现实中的特工是否也是这样工作的呢?

  《潜伏》的导演姜伟说,这些破译密码的方法都是他在看了很多历史书籍以及各类侦破影视后运用的,现实中的特工们破译密码也大多如此。在那个时期,电讯是当年秘密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更没有互联网,发送和接受密令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有线电话,一是电台,而电台就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移动通讯工具。

  虽然电台信号大家都能收到,但要想知道到底传达了什么重要信息,那就是要拥有密码本。比如余则成使用的就是一本《梦蝴蝶》,国民党特务机构如果不知道他使用的是哪种编码规则,就无法破译出来,所以听到了也没有用。

  这种以一部长篇小说为底本的密码叫“无限不重复式”密码,即已经用过的密码绝不再用,这就保证了通讯的安全性。其主要方式是通讯双方都有一部相同版本的书,事先约定以某一或某一组阿拉伯数字为书中某几页中某几行的首字,这样收听方只要确定了对方传来数字所对应的第一个文字,就可以依照来电的阿拉伯数字逐个从书本中找出相对应的文字,再拼凑起来就是电报完整的内容。要破译这样微妙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国民党当时破译密码的工作也还是比较先进的,比如最早破译珍珠港事件密电的人,就是国民党的密电码破译专家池步洲。在当时的日本电文里,出现了许多新的隐语代号,如“西风紧”代表“与美国关系紧张”,“北方晴”表示“与苏联关系缓和”,“女儿回娘家”表示“撤侨”,“东风,雨”表示“已与美国进入交战状态”等等。

  余则成当时用的间谍相机是真是假

  除了电台,特工们窃取情报的工具也非常先进,窃听器、录音机这些工具是特工们所必须具备的工具,在《潜伏》里,余则成就有一个藏在一本字典里的袖珍间谍相机,他用这台相机拍摄到了国民党黄雀行动的人员名单。

  对相机颇有研究的南京相机爱好者谷先生介绍说,这种相机叫美乐时间谍相机,美乐时在当时是专业制造间谍相机的公司,全世界的间谍都用这个,现在的照相器材市场也有的卖,根据不同型号价格不等。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人会用这种相机做间谍相机了,它已经被其他先进工具替代。但是,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工具已经落伍,但在当时,余则成们的装备也可与“007”媲美了。

  孙红雷的演技和真实特工的形象

  《潜伏》里的特工形象与以往我们看到的都不一样,以前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中共地下党都是一副大义凛然的形象,而国民党特务则是阴险毒辣的,而在《潜伏》里,余则成就跟常人一样,老实中不乏一丝狡猾,而国民党特务如李涯虽阴险却一心为国民党,到天津快要失守时仍不忘反戈一击,提出黄雀行动计划。而真实的特工是否也是如此呢?

  姜伟导演说,他要塑造的特工形象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以前看过一本写苏联特工的书,书中的特工都非常普通,就是一普通人。那么,这些看似普通的特工都是如何培训出来的呢?

  余则成在戴笠面前介绍自己时,说他是从上海青浦特训班出来的,这个上海青浦特训班是一个什么样的培训班呢?

  军统的刑讯比故事情节还残酷

  戴笠向来重视抓武装力量。1937年11月初,戴笠决定成立青浦特训班,效仿蒋介石的做法,自己亲自任特训班主任,并亲自主持了开班仪式,并作长篇训话。特训班的日常工作由副主任余乐醒主持,学员主要是别动队的中下级干部,共四百人左右。这个班主要是训练学员的战斗、爆破、侦察等基本技术。

  军统培训特务,自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是不惜选择一切手段,不管什么法律,只求如何能达到目的。这也是每个特务要奉行的一项工作标准。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戴笠开设的一个临训班中,在上审讯这门课程时,恰好有一个临时找来的有贪污和采购假药嫌疑的医官,便拿他来做“实习品”,让学生都来观摩。其实这人来头不大,只是贪图了些小便宜,却被指为有意谋害教职员和学生,审讯结果可想而知。

  教官们先是把课堂上讲的审讯方法使出来,但毫无结果,连续审了几个小时都没有招供,学生也看得厌烦了。教官便发了急,立刻把他们的看家本领拿出来,将讲授的各种刑讯办法挨个使了一遍,女生都看得怕了,还挨了批评。最后这个“实习品”被弄得遍体鳞伤,但口供证据依然没有。这种无法无天的做法对这个班的学生影响很大,使他们感到这个机关是具有一切特权的,根本不管什么法律。

  比电视剧还要复杂的潜伏者大有人在

  在《潜伏》中,余则成一人先后经历过三种地下身份,可能我们会觉得夸张,但在中国近现代情报斗争史上,还有一个人的地下身份比他的还更复杂,这个人就是袁殊。姜伟在进行编剧时,也把他作为余则成的一个影子。

  袁殊是一个十分奇特的人物。他曾在国民党中统、军统、日本以及中共等几方面都做过地下工作,但他的真实身份是共产党。与余则成不同的是,余则成的潜伏工作是很明确的,就是潜伏到一方为另一方做事,而袁殊却是在以一种身份证为多方做事。

  最先,袁殊被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注意,经中共情报负责人潘汉年介绍加入了共产党,潜伏在中统。“九一八”事变后,他又开始接近日本人,被日本人看好,成为“日本间谍”,被国民党发现后逮捕,因为他父亲是国民党老同盟会员,后被释放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加入上海青帮,为杜月笙工作。这时他依然既帮共产党工作,同时也适当为中统和日方提供情报。后来杜月笙又把他介绍给戴笠,他又被拉拢到了军统。也就是说,他一人具有中统、军统、日方、青帮和中共五重身份。相比之下,余则成的身份要简单多了。

  但不管是余则成还是袁殊,他们只是无数地下工作者中的一员。没有慷慨激昂,只有默默无闻,跟大多数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不管他们的身份有多少种,都只是为了理想而默默工作的人。“他们就是普通人。”姜伟导演这么说,这也是为什么他把余则成塑造为温和、老实、很大众化的一个人的原因。

  军统和中统在内耗中死亡

  在《潜伏》中,晚秋的丈夫谢若林告诉余则成,他是党通局的情报工作者,回家后翠平就问余则成:“党通局是什么?”余则成说党通局就是原来的中统,而他的单位原来的军统也改名为保密局。为什么这两大情报机构要改名呢?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一片和谈之势,对于用来侦查、暗杀、策反的特务组织来说,这显然不合时宜,国内外各方势力都要求蒋介石控制特务活动,否则对和谈不利。而另一方面,蒋介石自己也对中统的混乱与腐败、对军统戴笠的政治野心有不满,多种因素结合,使蒋介石在政治协商会议上作出了包括取消特务机关在内的“四项诺言”。

  但是,真的要蒋介石抛弃特务是不可能的。1945年底,蒋介石下达手令,让张道藩、叶秀峰、戴笠等七人组成小组,负责设计特务组织的改革方案。他们秉承蒋介石的旨意,采取换汤不换药的方法,将中统与军统分别换名改组,既保留住两大特务组织实体,又堵住了反对者之口。于是,就将军统改名为“保密局”,中统改名为“党通局”。

  不管是军统还是中统,也不管是保密局还是党通局,二者之间的斗争以及他们内部的你争我夺都是一直存在的,在《潜伏》一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里也需要提出的是,因为军统和中统一直势不两立,所以中统的人和军统的人住到一起当邻居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更何况,电视剧中马奎帮余则成搬家的时候,讲明了这处房产“是军统的私产”,既然是私产,住进一个本单位的人执行监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怎么可能让死对头中统的人住进来呢?

  中统和军统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同为一个政府的两个不同组织,为何矛盾如此激烈呢?

  张生说,中统和军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都基本相同,没有各司其职一说,蒋介石设立两个情报系统就是想让他们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然而蒋介石想不到,这反而成了两大机构灭亡的原因之一。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戎丹妍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