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是货币‘找不到北’了!”“是资产缩水而债务不缩水的表现。”“‘不差钱’即资本过剩导致了危机。”5月8日,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淮(上图)在南京表示。在当天举办的“2009长三角通信一体化发展高峰论坛”上,陈淮分析,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不容低估,但中国有理由拥有信心,度过危机,并实现质的飞跃。
当前危机是货币危机
陈淮首先抛出了金融危机引发的“资产价值的衡量标尺”问题。他认为,当前的危机是货币危机,货币本身处于一个不确定、紊乱的过程中;当前的资产价格用货币来衡量未必准确。货币正在进行一个“寻价”过程,不是寻底过程,这个过程是世界财富的重新分配过程,“可能持有传统产业的股票缩水了60%,而高科技股涨了20%”。
“南京的房价、北京的房价,相对价格下滑了,这是拿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价格,如果抛去货币,去年此时,7-8桶石油可以换1平米北京的房子,现在需要22-24桶石油,去年A股市场可能500股,现在1300到1600股才能换到1平米的房子!”陈淮说。
陈淮认为,金融危机带来的是整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构,在此基础上,利用货币来衡量资产的价格与价值存在偏颇。
陈淮还批评一些学者担心通货膨胀的观点“恐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成分多些!”他认为,相对于世界资产价格来说,货币发生了严重的通货紧缩。适度通胀仅仅是针对通货紧缩恢复的举措,与CPI没有关系,与通货膨胀没有关系。陈淮表示,与居民消费无关的影响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是推动投资需求、防止资产价格暴跌的措施,不会导致通胀。
“不差钱”揭露危机秘密
“最早点出金融危机本质的是赵本山!”陈淮还调侃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不差钱”揭露了危机的秘密。并称因此导致的价格危机可能“不会因中国4万亿投资而改变。”
他分析,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源于资本过剩。在工业化、城市化基本完成之后,发达国家经济走到了相对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来说的资本过剩阶段。不断积累的过剩资本涌入了虚拟经济层面的股市、债市、汇市、期市、油市以及种种离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期货交易的规模完全不受实物量的限制,而是取决于买卖双方是否能在合约到期前卖掉合约,取决于交易双方资本规模的多少!”陈淮说,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钢价等大宗产品价格呈现为资本市场特征的巨幅波动,这绝不可能是短期实物层面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只可能是投机性的过剩资本过度涌入的结果。
“这个价格决定机制不会因为各国政府短暂的‘救市’而能够轻易化解,只能作为炒作的题材!”陈淮说,“中国增加投资,钢材水泥价格需求会增长,那么价格会不会回升?在目前的国际背景下,并不现实!因为价格已经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了。”
投资和消费是中国优势
虽然中国也面临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是陈淮同时表示,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不一样,并未给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害,对于中国这样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对于通信等高科技产业来说,反而是开拓了新的增长点。
陈淮认为,中国在危机下的主动权和积极因素,并不是选择可以借钱给谁,而是最要紧的资源:投资领域和消费市场。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世界4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国占了67%,而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全部都是低水平的!”陈淮表示,当前,中国多达20余座城市在同时进行地铁、轻轨建设,说明在我们的城市中,立体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仍严重不足。
陈淮说,中国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还持续至少20-30年。现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我国为45%,世界平均比重55%,发达国家比重在80%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快速升级的区间。”陈淮解释说,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已经相对稳定,社会消费水平的波动只能依赖于短期的社会经济景气状态。而中国处于脱困改善期,属于结构升级,需求巨大。
快报记者 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