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文物普查已进入复查阶段,已经登记的文物古迹即将复查,而曾经是区级文保单位的杨桂年故居却将在这轮复查中“消失”。位于仓巷78号的这栋老宅已被夷为平地。报料市民说:“那是一栋清代老宅,曾经还想把它提升为市级文保单位如今却被拆了,还有没有人管啊?”白下区文化局表示正在调查此事。
清代老宅化为废墟
昨天,记者来到仓巷,打听杨桂年故居。一位男士指了指身后说:“拆了!拆得光光的!还是区级文保单位呢。可惜了!”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的是一片废墟。眼前约600米长、200米宽的仓巷地块已经被拆成一片瓦砾,现场一片狼藉,有好几处老房子特有的青砖墙被整片地推倒在地,废墟中只有几处一两米高的断壁残垣,墙里三四米高的木柱仍直挺挺地竖立着。
靠近北边的围墙,堆放着一大堆木材,这些都是从拆掉的房子上卸下来的。在一位老者的板车上,记者还看到了一个年代比较久远的抽屉,老者告诉记者:“这个抽屉是一个老宅里的。所有的木材都要被运到外地去了。”
老者说,仓巷这段从春节后就开始拆迁了。开始还保留了几座老宅院,但最近这些有百年历史、存留了几代人记忆的传统民居也被拆除了。
差点成为市级文保
杨桂年何许人?记者了解到,他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大连金州厅衙海防同知(从五品)。当年,杨桂年故居在城南也算豪宅,有27间旧式平房和8间旧式楼房。杨家大厅粉墙黛瓦、砖木结构;天花板是整齐划一的“望砖”,地面是光滑平坦的青石板。大厅中间还有4根大圆柱。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文物部门发现了这座百年老宅。当年这块地属于建邺区,因此杨桂年故居作为建邺区级文保单位被编入《南京文物志》。
2005年,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保单位申报,由于区划调整,仓巷已由建邺区划入白下区。当时,白下区文化局一位负责人表示,白下区有18处区级、区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望提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就有杨桂年故居。“我们确实认真讨论过这个百年老宅,而且我还印象很深。不过,最后因为它已经大变样了,原始资料相当缺乏,最终没有晋级成功。”南京市文物局一位负责人证实。
文物部门还不知道
《文物法》规定,不可移动文物的变迁,要征得文物部门的许可,区级文保单位要经过南京市文物局同意,区政府批准,还要请文物专家到现场进行论证。否则,将被处以5万至50万元的罚款,同时还要进行赔偿和修复。但是,记者从南京市文物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那里得到的消息却让人大吃一惊,该负责人表示,他对此事尚不知情,将对此事展开调查。
白下区文化局的李宝云科长告诉记者,去年文物普查还普查到了这个百年老宅。“不过不能确定是不是区级文保单位,我查了一下区划调整的资料,上面没有杨桂年故居。可能是建邺区文化局当时没有把材料转移过来。2002年区划调整时,文物移交资料中涉及的18个文保单位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杨桂年故居的资料。”
现场拆迁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并不知道杨桂年故居的身份,拆哪些不拆哪些都得听南京建邺城镇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记者按照他提供的地址来到开发公司,办公室里的人都否认是公司的工作人员,无法出示相关的文物报批手续。快报记者 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