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多年前开始,平均每年要走掉3-5个精神科医生。”昨天上午,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在南京召开第五届年会,承办单位南京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宁介绍,精神科医生的职业枯竭率最高,这也是精神科医生不断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少精神科医生转行
20年前,秦刚(化名)考上了一所高校的精神病学专业,毕业后就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干了7年的医生,他的疲倦感也越来越强烈,最终,他选择了离开这个行业。目前他已经在一家企业上班了。而他发现,当时他们班共有24名同学,现在,仍然干精神科医生的只有7人,有的“下海”进入了医药企业,有的转成了内科或者儿科的医生,有的同学干脆改行不干医生了。
为什么他对精神科工作从热爱变成了放弃?“医生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病人痊愈,但我每天面对的都是精神疾病患者,他们短期之内又无法痊愈,一个个病人看下来,我对工作的积极性也慢慢下降,后来就感到非常疲倦,是身心俱疲的那种疲倦。”
“职业枯竭率高,正是精神科医生不断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张宁说,南京脑科医院目前有100多名精神科医生,根据每天的门诊量需要,该院精神科医生至少应增加一倍以上。但实际上,从10多年前开始,该院每年都要有3至5个精神科医生辞职离开,他们大半选择“下海”进入药品企业。
成就感低致职业枯竭
何谓“职业枯竭”?张宁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情感衰竭、人格丧失和成就感降低。精神科医生对病人多是心理治疗,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深入病人内心世界,感情投入多。长期下来,精神科医生容易出现“职业枯竭”,对职业产生厌倦。此外,精神科医生的治疗,无法像其他科室一样能在病人身上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过程,导致精神科医生没有职业成就感。再有,精神科医生开药少、检查少,低“创收”导致奖金水平也相对较低。
精神科医生通常是解除他人心理疾病的医者,可他们居然成为“职业枯竭”的人群,疲劳成了他们最明显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感受。
精神科医生严重短缺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万人口拥有的精神科护士只有2.1名,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12.63名。我国儿童、老年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则更加缺乏。中国目前有四分之三的抗抑郁药物是由非精神科医生开出的。而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消息说,精神病问题已占中国健康问题的20%,全球的平均水平为10%。
一方面社会压力大导致的精神类疾病患者正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医院的精神科却是医生流失最多的地方。专家呼吁,如果我国不尽快提高精神科医生待遇,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最终结果必将是精神科医生更大量的流失,精神疾病类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从而带来其他更多的社会问题。
通讯员 徐晓蓉
快报记者 张星
■链接
据“国际心理学大会”的资料显示,“职业枯竭”有其特殊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人群以及自我评价低者,精神科医生所占比例排在首位,超过了40%,其他的人群包括教师、新闻工作者、警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