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张爱玲遗作《小团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堂首发。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张爱玲全集》主编止庵、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等人出席首发式。首发式上,对于连日来媒体报道的宋以朗违背张爱玲遗嘱,强行出版《小团圆》的说法,宋以朗指出,张爱玲生前有出版《小团圆》的意向。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
宋以朗
很难做到不挨骂
据宋以朗介绍,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过世,临终前,她交代遗嘱执行人林式同把所有遗物都寄给好友宋淇夫妇,并交代他们销毁《小团圆》手稿,但宋淇却“舍不得”。“父亲1996年就去世了,我母亲也于2007年11月逝世,这样一来《小团圆》的事就由我和我姐姐决定了,但姐姐不管这事,那我就得管了。”宋以朗说,他无子女,姐姐的孩子也不懂中文,也不知道张爱玲其人,“我也60岁了,不想再把难题交给后人,所以不能再搁置下去了。”
为证实张爱玲当年的真实意愿,宋以朗出示了张爱玲与他父母的书信节录,“幸好他们留下了一大批书信,四十年间,他们写了600封信,多达40万字。阅读这些书信,可找到《小团圆》如何诞生及因何要暂时‘雪藏’的原因。”在宋以朗出示的书信节录中,有一封张爱玲1992年2月25日写的信,信中说,“还有钱剩下的话,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请高手译……《小团圆》小说要销毁。这些我没细想,过天再说了”。宋以朗认为,除了在给他父母的信中没有明确提出要销毁《小团圆》外,在给皇冠的两位编辑的书信中还会发现,张爱玲本人不但没有销毁《小团圆》反而积极修改,打算尽快杀青出版。“例如张爱玲1993年10月7日给皇冠编辑的信中说‘《小团圆》一定要尽快写完,不会再对读者食言。”宋以朗总结认为,如果张爱玲真的要销毁《小团圆》,她会写:见此信请立刻销毁《小团圆》稿件,再回信确认。可是她却始终没有。
宋以朗说:“时至今日,作为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小团圆》应该怎么办?我能想到的有三个办法:销毁、出版、搁置。销毁会挨骂,出版也会挨骂。作家在世,经营的可能只是市场,作家去世之后,我应该照料她的历史。所以我确定出版1976的原稿,不作任何删改。”
陈子善
九莉是张爱玲“影射”自己
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介绍,《小团圆》是张爱玲后期唯一的一部长篇创作,她写《小团圆》保守的估计前后写了二十余年,直到去世前还在修改,仍未最后定稿。“九莉其实是张爱玲在‘影射’自己。学者夏志清早年曾写长信建议张爱玲‘写祖父母与母亲的事’,‘好在现在小说与传记不明分’,张爱玲也曾在给夏志清的信中说,《小团圆》为夏志清‘定做’。这就证明《小团圆》与张爱玲生平密切相关,只不过小说中祖父母的事并未实写。小说主要刻画主人公盛九莉的生活,包括家庭、求学和写字生涯以及情感经历。”陈子善认为,更重要的是,九莉应视作张爱玲的自况,自我书写,或者说,九莉就是作者张爱玲借以“影射”自己,“正如她在一九七五年七月十八日致宋淇信中所揭示的:‘我在《小团圆》里讲到自己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的好。当然也并不是否定自己’。”
止庵
专改百分之百的笔误
早在《小团圆》引进出版之初,就有许多读者担心《小团圆》的部分情节会被删。但昨天《张爱玲全集》主编止庵称,除了改动了大小二十余处字词外,《小团圆》并没有做任何删节。“我们所做的只是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在小说里面有一处是这样写的,写她姑姑把钱都‘(口加如)’了进去,张爱玲本来是北方人,我是北京人,我马上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这个‘(口加如)’字其实就是‘孺(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需’)’字。再者,简体版和繁体版的字有些不一样,但这并不是字写错了,只要有依据、有出处,我们就不改。另外就是改动了少数听不懂的称呼。”对于删节问题,止庵认为,《小团圆》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删的,“我也不是一个没有尺度的人,我也不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人。所以我自己觉得《小团圆》没有可删之处。20多处,其实是一个估数,我实际上每改一个字,就在校样上贴一个纸条,把为什么改的理由写出来。这些理由其实都是技术层面的,与小说内容本身无关。”止庵说。
京华时报
《小团圆》已成热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