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核心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平安夜,金陵二十一钗 奔赴“死亡之约”
· 金陵女大的血泪
· 《南京!南京!》“快报专场”反响强烈
· 再真实的电影
也抵不上历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1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再真实的电影也抵不上历史
  原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副主任徐志耕是上世纪80年代最早进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调查的专家之一,他的《南京大屠杀》填补了这一题材在报告文学领域的一个空白。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故事片拍了也有四五部了,在徐志耕眼里,有好电影也有坏电影,“好电影都以史实为根据进行了艺术的再现,坏电影纯粹是编故事。”不管好电影还是坏电影,他还是更期待国内能出一部有分量的纪录片,因为电影可以重现过去,但电影绝对不可能作为历史资料证明些什么,“历史的真实永远比电影艺术呈现的真实更震撼。《南京梦魇》很好,却是美国人拍的。”

  好电影,坏电影

  以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徐志耕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是否真实。

  1995年拍摄的《南京1937》是争议较大的一部影片。这部吴子牛执导、谭盾作曲的影片在当时可谓一部大制作。1937年,日本开始全线进攻中国,中国医生成贤和他的日本太太理惠子,带着一双儿女,为躲避战乱从上海逃回老家南京。影片从日本女性的视角审视了战争的复杂性,但很多观众却无法认同这一另类的视角,认为过于强调人道主义而忽略了民族主义,从而引发了如潮恶评。徐志耕对该片印象颇深,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典型”。在他看来,这部大制作纯粹是在“编故事,凭空想象出来的,找不到任何的历史原型”,“这段惨绝人寰的史实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也创作不出来的,而且这样的题材也容不得你去编造故事”。

  相反,徐比较认可《屠城血证》,影片的主要情节照相馆老板冲洗日本兵的照片保留下屠城证据是有史料证明的,所以能够震撼人心。“你可以典型化、可以集中、可以提高,但一定要是曾经发生过的真事。”

  对于三地群星荟萃的《东京审判》,徐志耕认为总体上也很不错,但有些细节值得注意。“审判时,每个战犯都配有两名辩护律师的,一名日语律师,一名英语律师,这个细节非常重要,它体现了这场国际大审判的公正性和严谨性,但导演忽略了这个问题,影片里只出现了一名律师,这就经不起推敲了。”

  对陆川满怀期待

  “南京是座抵抗之城”是陆川影片的主题,也是20年前徐志耕作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南京!南京!》的最后时刻,陆川安排了一场日本军官角川自杀的戏。对此,徐志耕认为这是电影的艺术升华,“有日本兵在进行杀戮时,面对普通百姓的哀求,用刺刀在地上划下四个字,‘大人有命’,意思是迫于上司的命令不得不执行,也有的就把人放了。角川的自杀也是有可能的,这代表着人类对战争的反思。”

  电影,真实的遗憾

  1985年,徐志耕采访过100多名幸存者,徐志耕回忆当时的采访,充满了艰难。但徐志耕的采访迫于各种现实原因采用了报告文学而非口述历史的形式,这在今天的学术界看来缺乏历史学价值,这也是徐志耕觉得遗憾的地方。文学之于口述历史,正如故事片之于纪录片。

  陆川声明自己拍的是商业片,相比人们对他这部电影的溢美之词,他更希望看到一个让他满意的票房数据。“无论故事片、纪录片或什么片,都要有现实意义。”徐志耕说,但他还是很期待一部真实再现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的诞生,否则这将是所有中国人的遗憾。

  “电影,电影是什么?电影是艺术。什么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电影多少都会有些艺术加工,电影可以发人深省;电影可以震撼视觉、听觉;电影可以重现过去,电影可以展望未来。但电影绝对不可能作为历史资料证明些什么。为什么?因为小孩子都知道,电影说的是故事,故事大都是编的,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如果你要告诉观众你说的是真的;如果你希望你拍摄的片子可以证明历史,没问题,拍纪录片或纪实片。什么叫纪录片或者纪实片?那就是整个片子里全部是事实,没有演绎,没有特效,没有明星。”“我不知道日本关于被原子弹轰炸的电影或者纪录片有多少,反正我只看过一部纪录片,可大家基本都知道这事。为什么日本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拍呢?理由很简单,美国承认了。这是史实!全世界都知道。所以没必要再拍。”

  □快报记者 陈曦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