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阅读周刊·广纪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广岛原子弹爆炸那一刻
· 周恩来和邓颖超因何结缘
· 中国史上四大丑女
· 两段值得称道的跨国恋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1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两段值得称道的跨国恋情
  季羡林与美丽的德国打字女孩

  季羡林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从1935年到1945年,他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在哥廷根留学的时候,季羡林租住在一个善良的德国老太太家里。在他住的同一条街上,还有一户叫迈耶的德国人家,他们夫妇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名叫伊姆加德,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金发碧眼,皮肤白皙,而且身材苗条,活泼可爱。恰好季羡林的好友田德望便是迈耶家的房客,季羡林常去田德望住处拜访,久而久之,便同迈耶一家人熟悉了。

  当时季羡林正在写博士论文。他要先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还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样。可是,当时身处异国的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热心的伊姆加德小姐表示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季羡林的论文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文字,又修改得很乱,对伊姆加德小姐来说,简直像天书一样。因此,伊姆加德小姐打字时,季羡林必须坐在旁边,以便咨询。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季羡林当时已经为人夫,为人父。尽管那是一桩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于是,每当回到寓所,他的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痛定思过之后,他最后决定压抑自己的情感,离开德国。季羡林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心里是什么滋味,完全可以想象。”1945年9月24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吃过晚饭,7点半到迈耶家去,同伊姆加德打字。她劝我不要离开德国。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像我这样的人不配爱她这样美丽的女孩子。”

  刘少奇长子与他的苏联前妻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曾把一批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送到苏联去学习。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就是这批学员中的一员。在苏联,幼年的刘允斌与数百名各国儿童生活在国际儿童院,1945年夏天,他高中毕业后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后重新报考了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并如愿以偿地读上了自己理想的专业。由于他成绩好、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其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的垂青。而俄罗斯姑娘的美丽大方也深深打动了刘允斌年轻的心,两人很快相知相爱了。

  1952年,刘允斌以优异的成绩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毕业。不久,经父母同意刘允斌和玛拉结婚了,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他们陆续有了一对儿女,分别取名索妮娅、阿寥沙,一家人生活得十分美满幸福。1955年,刘允斌获副博士学位。这时,他接到父亲的来信,说祖国很需要留学生回来服务,在回国与留苏的选择中,刘允斌从未想过要在苏联生活一辈子。可不通汉语的妻子坚决反对回到那个使她无所适从的丈夫的故乡,她想尽一切办法动员亲戚、同事、朋友来做刘允斌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以家庭为重,留在苏联。面对妻子的苦苦挽留,刘允斌毅然选择了回国,报效祖国,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58年刘允斌和玛拉正式离婚。他们的离异完全出于无奈,而非感情的缘故,正如刘允斌所言:“我爱我的妻子,也爱我的孩子,可我更爱我的祖国。我下决心非回来不可,而她却坚决不跟我来。这样,我们只好过起两地分居的生活,拖了几年才离了婚……”来源:文汇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