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美元阻击 日元国际化半途而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美元阻击 日元国际化半途而废
  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曾努力让日元走向世界,然而,日元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却充满了坎坷,直到今天也没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储备货币。今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曾经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以制造业起步,靠着贸易顺差积累下巨额外汇储备。那么,日元国际化的挫折,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据央视“经济半小时”

  二战后的“三极通货体制”趋势

  二战结束时,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法案,决定帮助日本加快经济复苏的脚步,通过稳定日元汇率,帮助日本政府实现了财政预算平衡。

  日本经济稳定之后,爆发于1951年的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带来了机会, 1950年到1960年,仅美国累计向日本订货就高达600亿美元,这些订单迅速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复苏。

  1955年之后的18年里,日本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发展。1985年,日本GDP超过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三分之一,同年,日本外汇储备也达到279亿美元。

  就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同时,美国利用霸权地位增发货币,把自己的战争开支以及经济危机的成本向全球摊派,不仅造成日本巨额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同时更打击了日本企业。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说,这样的局面使得日本政府考虑,如果日元能够国际化,汇率风险就可以基本锁定。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进一步解释说:“国际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把风险给人家,安全给自己。因为大家都用自己的货币,它没有兑换了,不存在风险了。”在这个背景下,日本外汇审议局于1985年发表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协议,正式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

  但当时日元国际化面临一个重大困难,日本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每天大把收进美元,把日元花出去的机会并不多。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日本利用资金雄厚的优势,开始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大量贷款日元,中国的北京地铁一号线、北京首都机场、武汉长江二桥等项目建设中都使用了日元贷款,靠着这些贷款和援助,日元在亚洲国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

  1990年,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超过了英镑的3%;1989年4月,在全世界外汇交易中,日元的比重为13.5%,与德国马克持平,高于英镑的7.5%和瑞士法郎的5%。世界由此出现了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三极通货体制”的趋势。

  日元国际化为何陷入停滞和倒退

  日本进行日元国际化引发了美国的不安,日美贸易摩擦逐年加剧,美国制造业在日本的出口攻势下节节败退,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1987年超过500亿美元。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却在巨大压力下运行,最终,当日本的出口开始威胁到美国引以为豪的高技术产业时,美国终于忍无可忍。

  1985年9月,应里根政府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的邀请,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会议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下调的决议,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后,日元拉开了不断升值的序幕,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日元兑美元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由于日元汇率大幅升值,按照日元汇率折算成美元,日本当时的经济规模大概占到美国的四分之三,而在这之前,1986年它还不到50%,这对日本来讲也有一种鼓舞作用。”于是,日本拉开了对美国资产的收购潮。到八十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日元升值也带来国内房价和股价的飙升。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1985年,日经平均股指只有14000点左右,但到1989年12月,已经达到38900点。地产和股市双重泡沫的压力下,日本银行开始不断降低利率。

  银行利率下降虽然延缓了国际热钱涌入,但却给日本出口企业带来成本的上升、竞争力下降的困境。广场协议后十年中,日本汽车工业出口下降了20%,经济危机开始爆发。

  连平说:“在日元过度的升值之后,全球很多持有日元资产的投资者开始纷纷抛售日元资产,导致日元大幅贬值。”随后的10年里,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给出的数字是,从1993年到现在大概16年间,日本经济增长的速度大致平均下来只有1%左右。

  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长期经济停滞的影响,在日本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日元国际化也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局面。

  日本的选择性失误也是主因

  就在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时候,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这场危机中,日本本来有机会稳定日元的汇率,树立东南亚国家对日元的信心,然而,日本却选择了逃避,抽回了在东南亚的资金。

  东南亚是日元全球化最重要的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部分国家在外汇制度方面已开始放弃盯住美元随美元浮动的做法,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即转向随一揽子货币汇率浮动的办法。这就为日元发挥基轴货币的机能创造了条件,日元国际化再次成了日本政府的政策课题。”

  为了扩大日元的影响力,日本再次开始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贷款,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加大日元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当时是有效一阵子,但是日元波动太厉害,东南亚各国还是不愿意使用。

  一直到2005年,日本持有美国国债超过了世界各国持有总额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然而,日元的国际化进展却并不成功,国际金融市场上用日元标价的资产只占到7%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新闻观察

  前车之鉴 后车之覆

  三十年前的日本经济和今天的中国经济有几分相像,日本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境外,日本的GDP年均增速高达9%,日资的金融机构纷纷跨入全球十强之列,当时也有很多人乐观预测,日本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然而,三十年过去了,曾经踌躇满志的日本却深陷经济低迷的困境难以自拔。漫长的衰退期使它的GDP总量至今只有美国的40%,日经指数在2007年重上高峰时也只有1989年最高水平的46%。与此同时,日本金融机构也纷纷退出世界十大银行之列。

  日本的经济大起大落,日元的命运跌宕起伏,固然与本国宏观货币政策连续失误有关,与美国施加的外部压力有关,但更与日本自身的决心和目标有关。在几次日美贸易摩擦中,日本总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退让妥协,虽然暂时缓解了争端,但却为日后长期衰退埋下了伏笔。日元这段并不完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围绕世界货币背后,是国与国的全方位较量。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更重要的还得看这个国家是否敢于面对压力,是否敢于承受风险,是否敢于承担起巨大的责任。

  相关新闻

  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试点起航

  迈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试点起航

  昨天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会议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尽快发布有关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活动,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征程的关键一步,并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奠定重要基础。

  “人民币开展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是考虑到我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贸易往来比较频繁,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取代美元来结算,可以避免汇率的剧烈波动,有利于贸易往来。”长期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曹红辉说。“通过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可以减少周边国家对美元结算的依赖性,从而为将来人民币在区域内扮演投资和储备货币职能打下基础。”曹红辉说。 据新华社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