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都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盲人指路
· 小编推荐给你好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盲人指路
心里装着南京地图有问必答 眼睛看不见,报纸能分清
  盲人指路通常被视为笑谈。在普通人看来,盲人出门已经很困难,还要为别人指路?确实不可思议。不过,盲老汉张恩禄就有这本事。他从1998年起,就在中华门外的南京南站摆了个小小的报摊,每天除了卖报,他还会热情地为外地人指路。虽然眼睛已经失明了20多年,凭着昔日记忆和平时积累,张师傅的心中装着一张清清楚楚的南京地图。

  车站门口为人指路

  昨天下午三点多,一位外地打工者模样的男子从车站走出来,茫然无措地四处张望。看到张师傅的报摊,他像寻到了救命稻草,急忙走上前:“师傅,去江北的汽车站怎么走?”话刚问出口,他就意识到说错话了,眼前的卖报老汉,竟然是位盲人!

  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听到有人问路,盲人师傅立即站起来,身子探过来,手一挥,大声地说:“你要去江北啊,就在那边坐2路公交车,到长途东站,再转136路。”说完,又不放心地补充,“2路坐到底,就是长途东站。别坐错了啊。”

  不一会,又有一对老夫妻询问雨花台景区怎么走:“这一站不就是雨花台吗,怎么找来找去,看不到大门在哪呢。”张师傅让他们别急,右手指着东边,“你到那边翻过天桥,再往前走几步就到了。”利落又清楚。老夫妻俩连声道谢。

  记者悄悄地在报摊旁守了一会,由于地处南京南站,前来问路的人还真不少。张师傅总是非常热心地回答,脸上没有一丝不耐烦的神情,而且说得明明白白,没让一个人失望。很多问路人话说出口了,才发现他是名盲人,既感谢,又佩服。

  双目失明心中有路

  记者看到,张师傅的报摊周围,地形相当复杂:横在前面的是高架桥,附近还有天桥、人行横道;几十路公交车从这里经过,站台却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往西走一段路,就是中华门地铁站。健全的人到这儿也许都会犯晕,张师傅对每个方位有些什么标志,都能说得清清楚楚。

  “我就是老城南人,对这一带熟啊。”张师傅乐呵呵地说,他家住在中华门附近的方家巷,每天推着报摊车走过来,要十几分钟。他说得“轻巧”,当然没法解开记者心中的疑问:就算对这一带熟悉,可来这儿问路的,大多都是刚下火车的外地人,要去的地方也五花八门,他怎么也都知道呢?

  “我其实不是先天性失明的。”张师傅说,他今年已经59岁了,上世纪80年代,因为工伤意外,弄瞎了眼睛。原先眼睛好好的时候,他就喜欢到处玩,几乎南京每个角落都转遍了。“你们年轻,可能都不晓得,文革的时候,年轻人最流行大串连,串连懂吗?我们经常这个厂子跑到那个厂子玩。”张师傅说,那时候,他心里就有张“南京地图”了。后来,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以前的记忆还是清清楚楚的。

  这20多年,南京城的变化非常大,就拿开到江北的136路公交来说,不过是几年前才开通的,张师傅怎么都知道呢?“城市大概的框架没变多少啊,有时间我也喜欢出去转转,走走亲戚。再听听广播里的新闻,听听别人讲,不就知道了?”张师傅略带得意地说,“你们快报原来是在正洪街,对不对?我还去过呢。现在听说搬到新楼去了,靠近长江路。是不是?”

  凭着细心收集来的信息,张师傅不断修正着自己心中的地图。“问得最多的也就是各家医院、景点、车站、劳动力市场。”出去走走的时候,他也明显感觉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很多新修的马路特别宽,不用看,站在那儿,就能体会到敞亮;当然,市中心的车也越来越多,有时候,让他站在路边手足无措。让他觉得遗憾的就是对河西新城,他心里基本没什么概念。“听说那边太大了,只到过省人民医院河西分院,其它地方就没去过了。”

  十个指头能“读报”

  来报摊找张师傅拉家常的范师傅告诉记者,张师傅人很好,“健全人的报摊,老碰见问路的,还会嫌烦,他不,他从不觉得人烦。他也挺不容易,眼睛看不见,还要强地自力更生,出来卖报纸。”

  张师傅的报摊上,两部公用电话,两箱饮料,还有十来种报纸。有路人过来,顺手拿起一份报纸,看了眼又放下。张师傅一摸:“放错地方了,这份不是在这儿的。”说着,就准确地将报纸“归队”,放到属于它的那叠里。奇了!记者原本以为张师傅卖报,是凭着每种报纸在固定的位置来拿取的。这样看来,他的手指能“读”报嘛!

  “很简单啊,我都摸了10多年了,每家报纸用的纸张手感不同,叠数不同,长短不一样,比如快报,就比扬子长一些。”还有,张师傅教记者摸一下报纸边缘的“报齿”,原来,每家报纸的“报齿”各不相同,有的比较平,有的明显,齿的大小也都有区别。

  “这都是练出来的。”张师傅说,他双目失明之后,被安排在南京电器成套设备总厂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了照顾他,组织上还为他做媒,找了个老婆。“老婆原先是农村户口,还帮她办了农转非。”后来,厂里效益不行,1998年,他和老婆同时下岗,家里还有老母亲和正在读书的女儿,四口人生活成了问题。张师傅不愿吃救济,思来想去,决定摆个报摊。

  妻子听了大吃一惊,但也没有其他谋生的办法,只好先试试看。刚开始,张师傅手忙脚乱,分报、卖报、找零全要老婆帮忙,练了一个星期左右,就能独立卖报了。最让他气愤的是,有些人欺负他眼睛看不见,给他假币。“收到一张10块钱的假币,一天就白干了;要是收到一张100元的假币,那就等于白忙十来天!”100元、50元,甚至5元、1元的假币,张师傅都收到过。为此,他努力学习识别假币的办法,现在,是真是假,他一摸就知道。

  好心的张师傅,也结识了不少朋友。很多人刚到南京的时候,在这儿问过路,回去还特意带点水果、点心来报摊找到他,表示感谢。还有的挑着担子进城卖柿子,不认得路,张师傅给他指路之后,每次来了就非要专程送几个柿子来给他吃。“其实也就是举手之劳。”让张师傅为难的是,听说在建新的南京南站了,老站也许就要废了,到时候,他怎么办呢?回家享清福还是换个地方卖报?“其实那时候我就能拿到退休工资了,生活费没问题,就是怕在家里闲不住。”快报记者 孙兰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