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证监局请申万分析师“喝咖啡”
· 港股涨452点 创三个月新高
· 经济有望“V”形反弹
· 上汽或接盘别克中国使用权
· 一季度全跑赢大盘
· 中信泰富或涉嫌“串谋欺诈”
· 上市公司业绩有望增长
· 安信理财1号今发行
· 南京彩民中体彩7位数500万
· 金鹰红利排名居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研究报告预判新海宜一季度净利暴增300%,被怀疑参与内幕交易
证监局请申万分析师“喝咖啡”
  方璐是申银万国电子信息行业分析师,2009年2月,他被上海证监局传去问话(“喝咖啡”)。据申万研究所内部人士透露,谈话主要是怀疑其在发布有关新海宜(002089)研究报告时参与内幕交易。在这份题为《新海宜:业绩远超预期》的研究报告于2009年2月4日发布后,新海宜连拉三个涨停,8个交易日内涨幅超过50%。

  据消息人士透露,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方璐并没有在推荐的同时买入该股票。有同行说,“他有点冤”。

  惹祸的预测

  “现在事情都过去了,我这是正常工作,证监局调查也证明我是清白的。”方璐对记者表示。

  在2月4日的研究报告中,方璐对新海宜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预计2009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300%以上,在传统的行业淡季中,业绩的爆发性增长无疑将是提升市场对于2009年全年业绩的预期。”

  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记者,正是这个业绩增长300%的预测给方璐带来了麻烦。

  “现在这个行情,谁敢说公司业绩会上涨300%?圆滑一点的分析师,哪怕真的认为有这么大的空间,也会写得少一些,就怕惹麻烦。”这位私募人士认为,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抛出这么大的利好概念,很容易引起资金的追捧。 不出预料,2月4日,方璐研究报告公布后新海宜便牢牢地封在涨停上。2月5日,股价只是在开盘后不久涨停稍稍打开一会,随后又被死死封住。2月6日,新海宜高开5%,尾盘同样拉至涨停。

  “后来的调查结果是,方璐自己没有买股票。”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上海证监局一位内部人士对此并未否认:“上海证监局一般会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进行监管,如果分析师的言论可能有问题,就会把他们叫来问一问,了解一下情况。”

  “暧昧”的新海宜

  就在方璐发布研究报告之后,2月6日,新海宜发布公告,澄清方璐研究报告中的两个重点观点。

  其中一个就是“一季度报预增300%”。新海宜在公告中解释称:公司2009年一季度净利润预计为967.5万元-1128.8万元,增长比例为200%-250%。公告还特别强调:“具体以一季度季报公告数据为准。”这句强调来源于紧接着的一段说明:“2009年2月3日申万研究员来公司调研,公司未提供上述报告提及的数据。报告中的数据均为研究机构的研究判断,研究报告也未按照深交所规定在对外发布前向公司提交。”

  也就是说,虽然方璐在报告中对新海宜大加夸赞,但公司却“毫不领情”,反而将责任全部推到了研究员身上。

  方璐对此全盘接受。“这个300%的数据是根据我的研究和数据得出的。”方璐对记者说,公司一方面2009年产能大规模扩展2倍-3倍,另一方面毛利率保持稳定,于是就可以测算出“公司第一季度预增300%。”

  对于方璐的另一个说法,新海宜的态度则多少有点暧昧。方璐在2月4日的研究报告中宣称,公司“下一代互联网内容和流量控制系统”获得发改委批文。

  这一批文非常重要。方璐认为:如果仅按照该设备到地级市计算,平均每个省的投资规模就在10亿-20亿元;如果全国铺开建设,市场规模至少300亿元以上。

  按照方璐的测算,将有4家企业拿到批文。平均算来,这个“下一代互联网内容和流量控制系统”将给新海宜带来起码60亿元的市场份额。而2008年公司主营收入只有2.9亿元,超过20倍的广阔市场近在咫尺,公司前景自然一片光明。

  新海宜在公告中做出了这样的表述:目前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是否能取得国家发改委批文及批文取得的具体时间目前尚不能确定,待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后,本公司将进一步进行论证。

  在一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风险提示之后,3月19日,也就是研究报告发布一个半月后,新海宜终于承认方璐的信息是准确的:“公司申报的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并能获得补助资金900万元。”

  分析师之惑

  “他实在是有点冤。”上海一家著名阳光私募公司研究员如此评价。

  “从上市公司那里挖到一点消息,分析师自然就照着写出来了,没想到市场反应这么大,还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他表示,券商分析师写报告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同。“他们写的报告要卖给投资人,要是写出来的报告市场反应不大,买方自然觉得研究有问题。”

  “所以说,分析师也喜欢到上市公司挖点消息,包装一下造一个概念,然后市场轰动,自己的名气也就有了。”

  能挖到让市场轰动的消息自然好,但这也会引发另一个问题:老鼠仓。“像这种研究报告和市场反应太过吻合的,就容易让人想到内幕交易,是不是研究员和市场资金联动了?”上述私募人士认为,想要市场效应,又怕市场效应,正是券商研究员的困局。 据《理财周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