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考证狂人:十年考九个国家证书
· 守墓老人:一家三代看护清皇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守墓老人:一家三代看护清皇陵
  青石板,绵延千米,巨大的石像矗立两旁。阳春3月,薄暮清晨,这条运送皇帝遗体的神道,空旷、神秘,一个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过,老人发如雪。

  这情景吸引了摄影记者的镜头。“别照。”老人厉声喝止,伸出拐杖击打了一下地面,“给点钱。”路旁卖饮料的当地人哈哈大笑,“张老头,又来了。”

  老人也跟着咧嘴一乐,摆了摆手,“规矩,给我照相得给钱。”老人强调,“多少无所谓。”

  老人叫张福财,86岁,在东陵守了一辈子的陵墓,守到老了,自恃相貌迥异,经验丰富,开始在陵墓外靠讲故事或与游客合影挣钱。

  接过记者递上的10元钱,老人整整衣服,很大方地一站,“来,照吧。”

  还没拍两张,他就忍不住自顾自讲起了他的故事。

  ■墓主介绍

  清东陵,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一处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墓群,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和孝庄、慈禧等清代的皇帝、皇妃共161人。

  在北京市以东125公里的河北省遵化市,有一座清代皇家陵园,称清东陵。

  几百年来,一群守墓人守护着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皇家陵墓。

  当老张还是小张的时候

  老张和老伴住的地方挨着惠陵,从爷爷那辈起,一家人就在此守陵。数千满族后裔是如今东陵乡的主要人口。

  老张本姓金,祖上是满族镶黄旗,年轻时,教书先生给他改名叫张起志,他觉得“不够劲”,自己琢磨出张福财这个名字,取意“来福来财”。现在,村里没人知道他的原名。“我把名字带到棺材里。”老张说,“这是秘密,你们甭想问出来。”

  记者见到老张时,正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老张拄着拐杖走在青石板铺成的神道上,拐杖与石板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老张缓步走过,“皇帝的棺材就从这上面过。”他用拐杖杵了杵地。

  “神道”要比周围的土路平整,走起来不硌脚,他喜欢在这上面散步。老张说,这样走路有感觉。

  “原来这叫九陵十八圈。”老张的故事,总要从介绍家乡开始,“那字读quan,四声。”

  以前,每个陵墓旁都用石墙围成圈子,供守陵人居住。

  老张生在大裕村,看守乾隆的陵墓裕陵,而看守乾隆妃子的“圈”叫小裕村。老张还是小张的时候,每次去小裕村玩都会感觉高人一等。

  在东陵,可供小孩子玩的地方不多,庙堂就成了一座天然乐园。捉迷藏是小张儿时最流行的游戏。小张最爱带大家去定陵(咸丰帝墓),“那里是最阴森的。”老张说。

  有一次游戏结束,太阳落山,伙伴们回家时,突然不见了小张,连忙返回寻找。夜幕下,宫殿内泛着青光,十几个孩子踮着脚走,小声呼喊小张的名字。猛地,小张从大殿的柱子后面蹦出来,大喝一声“嘿!”

  就这一声吼,十几个孩子全被吓得坐在地上,小张大笑地指着他们说:“胆小鬼。”

  老张说,他从小胆子就很大。“我爹说,这都是咱祖宗保佑咱们的。”老张说,“你看吧,我打小和这陵就有缘分,不怕。”

  平生第一次感到恐惧

  沿着神路一路走下去,老张兜售着他的故事,与导游不同,他的收费标准是“随便给”。

  老张没上过学,考不了导游证,但如果想听他讲故事,听众必须是他看着顺眼的。“凡是那种五官不正的,给多少钱我都不搭理他。”

  前面就是裕陵,是老张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守过这儿,也修过这儿。”老张说,他这辈子第一次的恐惧感,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1928年,军阀混战,震惊国内的东陵盗墓案爆发,那一年,老张5岁。

  “突然村里来了好多兵。”老张说,村头也贴上了告示:“军事演习,严禁百姓入内,发生意外概不负责。”

  百姓看了告示,哪敢不搬家,“连我爹也跑了出来。”老张说,他爹是那时的守陵人之一。

  一连7天,小张不敢出门,听见外面“轰轰”的爆炸声,他不清楚什么原因,但感觉不妙。

  兵撤了,小张跟着大人走出了门,就听街坊传言,“帝陵被炸了。”

  “啊!这还了得。”尾随着父亲,小张跑到裕陵,看到地上被炸开了一个巨大的洞,一股股的阴霉气从墓里涌出,吓得围观者直往后退。

  作为守陵的旗丁,张福财的父亲首先跳了进去,“乾隆皇帝的尸骨被扔在地上,棺材里空空荡荡。”老张说。

  “村里人都哭了,老人们尤其伤心,坐在地上哭得死去活来。”想起这些往事,老张的眼神很凄凉。“对不起祖宗啊!”

  端枪深夜守皇陵

  离裕陵地宫越来越近,老张略有些激动,拐杖触地的频率也越发加快。

  还没进入地宫,一股阴冷气已经袭来,让人禁不住一哆嗦。“你看,这道门就是我修的。”老张摸了摸门板。

  我已经很难求证老张经历的真假了,因为这个村庄已经找不到比他年纪更大的老人,或者他守陵的“战友”。

  在一些小字辈的当地村民看来,老人的确有经历,是乡里当之无愧的活古董。

  老张说,他当过兵,可兵荒马乱的,总觉得不保险,“还是回来种地看陵吧。”

  清代,这里的人靠守陵的俸禄过活。民国时期,早已没有俸禄。“但还得看,这是传统。”老张说,“不然能干吗!”

  一些当地人开始跟着汉人学种地,老张也学,“刚开始没有锄头,都拿小铲子锄地。”老张比划着。

  乡里的混混开始砍伐陵墓周边的树木卖钱为生,老张不屑于这种勾当,他要继续守陵,继承父业。乡里的地保给他配发了枪,“土枪,吓唬普通人没问题。”老张说。

  那段岁月,老张对皇陵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要值夜班的。”那是老张第一次在晚上这么近距离地守皇陵,夜幕笼罩下,皇陵里更多了一份阴冷。

  端着枪,老张发憷了,突然一道白光溜过,“啊!”老张紧张地丢掉手中的枪,“那是什么。”老张拽着同伴的衣袖问。

  “狐狸,经常来。”同伴拍拍他的肩膀,“还有长虫呢,3丈长!”

  “这是真事啊!”老张唏嘘不已,“看来老辈人说的‘守陵神白狐’的传说不假。”

  可让老张产生疑问的是,“假如真有神灵,怎么没保佑乾隆爷呢?”

  重修东陵时见到宝贝

  这是块宝地,老张倔强地一口咬定。

  可以作为注脚的是,当地村民口口相传的“七十二浇陵雨”,“每年不多不少。”老张说,“不管外面多旱多涝,这一带从来没变。”

  风调雨顺,可村民却从未因此富裕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温饱知足。

  当然,也有村民希冀能从自家田里挖出宝贝来,但大多挖出来的只是修宫殿时扔在地里的下脚料,不值钱。

  老张说他见过真宝贝。新中国成立后东陵重修宫殿,老张在裕陵当泥瓦匠。

  在大殿屋脊上,老张发现了一块白玉瓦。“透明的,上面刻着九连环。”老张一下认出这是珍宝,拿在手中仔细把玩。

  “我赶紧上交了。”老张说,宝贝的确让人眼红,但他不敢据为己有。这是老张一生中距离财富最近的一次,“你看我这名字没取错吧!”老张说。

  死了就埋那山上继续守陵

  老张是名人,东陵的保安大都也认得他,他去哪座陵墓都是免票的。

  “他们幸福着呢!”老张指着保安说,“现在陵墓里都装着红外线之类的高科技,不像我们那会儿,就端着个枪。”

  陵很大,从一个陵步行到另一个陵往往要几十分钟。来来往往的村民,远远地就朝老张扬扬手,抬抬下巴,“还没走累啊?”

  “不累,硬朗着呢!”老张回应着。

  过往的旅游车没有减慢速度,扬起的尘土呛得老张咳嗽不止。

  远处,太阳已经升起,穿透重重雾霭,老张可能有些累了,微微冒汗,但脸色红润。

  如今,老张一家已经四世同堂,但他依然闲不住,每天都要来陵墓“工作”。

  “你一天能挣多少钱?”我问。

  “没准,有时候一个礼拜都不见得有钱。”老张说。

  “那你干吗天天来?”

  “习惯了!”老张说。

  “你觉得自己现在还算守陵吗?”

  “当然算,我天天向外人宣传这里,给祖宗争光啊!”

  “你信鬼神吗?”

  “不信,皇上自己都保不住。”

  “那你图啥?”

  老张摸着白发想了想,“不图啥啊!我就这么过的,过习惯了!”他遥望着远山,“我就埋那山上,天天看着这陵。”

  据《法制晚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