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内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天文学100小时”活动,包括南京、苏州……天文爱好者们在天文学家的指导下,与广袤宇宙进行了亲密接触。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文星广场举行的国际天文年“天文学100小时”活动,100台望远镜摆成了“2009.7.22”的字样,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告诉记者,100台望远镜共同观测天象,这是目前全球单次规模最大的观测活动,创造了世界纪录。
100台望远镜组成一串数字
100台望远镜同时对准遥远的太空,会是怎样一幅情景?昨天天气晴好,是天文观测的好时机。苏州独墅湖文星广场,人头攒动,100台不同等级的望远镜如同一门门小炮,齐刷刷摆放整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苏州观测站站长梅苞说,这100台望远镜可不是简单排列的,从高空望下去,刚好组成了一串数字:2009.7.22!这是因为今年的7月22日我国将出现多年来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日全食。“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这数百年一遇的美妙天象进行的铺垫和热身。”
李旻告诉记者,昨天苏州的观测活动,还收到了2009国际天文年“天文学100小时”联席主席麦克·西蒙斯的贺电。
望远镜里的太阳脸上有些“痣”
“这台天文望远镜的最高放大倍数是20倍,能同时看六个‘星景’。”工作人员一边介绍,一边轻车熟路地调好望远镜。“晚上我们能看到月亮和星星,那么白天透过望远镜能看到什么?”一名小朋友天真地说,“能不能把望远镜调到美国时间,因为现在美国是黑夜啊?”工作人员听了之后,拿出“滤光镜”安在望远镜镜头上,“小朋友,你看看白天的太阳是什么样子?”“太阳像烧红的脸,上面还有‘痣’呢,是太阳黑子。”这名小朋友兴奋地叫着。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部长葛永良向现场的小朋友介绍,现在望远镜比400年前伽利略观测星空时用的设备好了不少,当时如果要在白天捕捉太阳黑子活动的话,要不停地调整望远镜,因为太阳始终在运动之中,最频繁的时候,不到1分钟就要调一调;但是现在的望远镜,已经具有了自动跟踪的功能。
现场的天文专家也提醒,白天用望远镜观察太阳,一定要用“滤光镜”,否则会伤害眼睛。
“菜鸟”观天得从看行星学起
人类凭肉眼能看到的星星数量是6000颗,那么当我们第一次拿起望远镜,应该如何观望星空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部长葛永良介绍说,在天空中,最常见的行星是金星、木星、火星、土星。比如4月份,木星凌晨2点多出现在东方天空,很亮,是黄色的,感觉比其他星星大,不会闪烁。不过行星是会变化位置的,每天都不一样。观测者只要先用寻星镜锁定位置,然后看主镜就可以了。“当你慢慢熟悉了行星后,对于未知的恒星,则要对照星空图了,慢慢寻找,勾画出空中每一个星座,到那时候,你就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天文爱好者了。”葛永良说。
城市光污染让我们看不到星星
昨天晚上七点,记者赶到了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运动场旁边,这里摆着六台天文望远镜,每台望远镜前,都排了十多米长的队伍。9岁的亮亮排了20分钟的队伍,终于到了望远镜的边上,当他把眼睛凑近望远镜后,立即兴奋地叫了起来,“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月亮的脸上有很多泪珠呢!”记者排了20分钟的队伍,也只看到了月亮,在天文望远镜里,月亮披着黄色外衣,非常美丽,而月亮表面的坑坑洼洼,也看得一清二楚。
令人遗憾的是,昨天晚上在现场排队观星的市民,只能看到朦胧的月亮,星星则一颗都看不着。“如果在农村,这个时候就可能看到不少星星。”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的一位工作人员在现场告诉记者,看不到星星,一是因为当时的云层比较厚,二是因为城市光污染的影响。
记者在南大鼓楼校区运动场旁边的观星地点朝空中望去,四周的高楼上都亮着灯光,有的景观灯就像个小月亮,悬挂在空中,很容易让观测者误以为是天上的月亮。在城区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场、酒店楼上的霓虹灯以及灯箱广告,和一些工地上的白炽灯把夜晚照射得如同白天一样。天文专家说,光污染已经让南京城区容不下一块观星地,城市的大气污染导致尘埃、废气充斥于大气中,影响了夜晚星空的可见度。上个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紫金山人迹罕至,人为光影响小,天光背景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随着城市的发展,紫金山也被城市化了。站在紫金山顶,周围都是万家灯火,观星的程度也受到了影响。
快报记者 安莹 张星/文 施向辉 泱波/摄
■相关新闻
六岁的“追星族”
出现在观测现场
“我看到月亮上的斑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惊喜的叫声打破了夜幕下南京一中校园的宁静。昨晚,南京一中的校门敞开着,任何市民都可以随意出入,不少市民带着孩子赶来“望星空”。
“我看到月亮了,爸爸说那上面有脚印,是不是猪八戒的脚印呀?”一位六岁的小男孩抱着望远镜看了半天后发出“惊人之语”,逗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出来了,出来了,天狼星,快看天狼星!”晚上7:20左右,一中操场上一片欢叫,大家盼望已久的星星终于在城市的灯光中“脱颖而出”。
南京市一中的臧锋老师说,为了此次的“路边天文夜”活动,学校出动了折射、反射、折反射共11台天文望远镜。学校天文小组“望星会”的三十多位学生天文爱好者充当志愿者为市民服务。“以后,我们还会有更多的“路边天文”活动向市民开放。”
快报记者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