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人物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他把南大设计成航空母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用混凝土为城市写诗作画的先锋建筑师张雷
他把南大设计成航空母舰
  采访

  对象是建筑设计师张雷,张雷的建筑设计工作室不久前被美国《建筑实录》评选为2008年全球十大设计先锋事务所之首,但是这篇报道要从离开张雷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写起。在距南京一个多小时车程的高淳石臼湖畔,坐落着一幢造型独特的建筑——诗人工作室。之前,在张雷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大量的关于这幢建筑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好几本世界权威建筑杂志都把它作为中国新建筑的代表作。

  中西合璧的诗人工作室

  虽然之前看过了图片,但是真的见到它时还是被震撼了。诗人工作室面向阔大的湖面,整幢建筑由两个L型平面构成,相互之间穿插入凹廊空间,一个L型平面为两层,另一个L型平面则为单层。建筑外墙全部使用红砖,与传统的砖房不同,这些红砖外凸、内凹相间,看上去就像一幅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建筑的造型非常现代和西化,但是当诗人叶辉领着记者走进内部院落时,立即让人感受到了地道的中国味道。张雷没有随记者前来,但是记者能够很具体地体会到他的想法和寓意。“就住宅而言,一个大小适中的院落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主要区别。”在工作室,张雷介绍说,外国人通常把住宅的中心放在壁炉这一块,老外喜欢一家人围着壁炉聊天说话;中国人喜欢院子,过去老宅子有好几进,每进之间都隔着一个院子。“院子是空的,在院子里,中国人感觉天和地都是自己的。”张雷说他倒不是一个传统情结很重的人,但是叶辉身上还是有传统的文人之气,所以在整个建筑体现出绝对现代感的同时,张雷为叶辉保留了整个住宅的灵魂所在——院子。

  院子确实是叶辉的最爱,他特地在院子里修建了一间木制书房,书房里放置了一张用海船木打造的书桌。“长时间看着湖面累了,我就会退到这里写写诗。”叶辉对张雷的设计很满意,在他看来张雷的观念很西化,但他并不排斥中国传统的东西。

  张雷经常出国和外国同行交流,一些老外对诗人工作室的品质赞不绝口,但是对这幢总共接近800平方米的工作室的造价很是吃惊,在他们看来那一定是个天文数字。“当我告诉他们每平方米造价只有800元人民币的时候他们都不相信。”叶辉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住宅所用的红砖,就是当地普通砖窑烧制的,很便宜;工人也是当地的农民建筑队,用工费有限。

  张雷介绍说,在欧洲一个建筑工人的月薪差不多有5000欧元,“他们牛得很,砌砖的时候,耳朵里都塞着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干活,所以像这一完全靠手工的作品,在西方发达国家是非常昂贵的。”在张雷看来,好的建筑不一定是贵的东西,建筑师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因地制宜。

  从商业氛围中脱颖而出的“黑色方块”

  就像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质一样,每一幢建筑也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成功的建筑应该是会呼吸有故事的。

  南京市规划局办公楼坐落在新街口地区。新街口是南京的商业中心,这里的建筑大都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造型时尚,色彩亮丽,非常“都市”。而规划局大楼一看就是一个异类——黑色,造型方正,四面都是大小相间的窗子。“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和周围的商业性的高楼大厦区别开来。”张雷说,规划局不是商场也不是银行,它是一个规划城市发展的政府机构,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控制力。“所以,它必须看上去要有力量,要给人一种秩序感。”张雷表示,简洁、明确的造型能体现出一切尽在掌控的力量。

  在谈到为什么设置那么多窗子时,张雷解释,那些大窗子作为观景是密封的,不能打开;但是小窗子可以打开通风透气。“虽然现在都用上了空调,但是适当地自然通风还是很有必要。”他认为窗子的封闭和开放相间,其实也体现了一种秩序背后的变化。

  “我相信它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说这话时,张雷很自信,好像这话也是有颜色的——黑色,有力量也有味道。

  把南大设计成航空母舰

  除了做单个建筑外,张雷这些年主持规划设计了很多大的项目,南京大学仙林新校区就是其中的一个。

  和很多大型规划项目一样,南大新校区规划方案也是通过竞争确定下来的。当初参与竞争的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同济大学和南大设计院四个单位。最终胜出的是南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而张雷是设计研究院的院长。

  张雷坦言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差不多先后建设了200多个大学新校区,但是现在看来成功的并不多。”但是张雷对自己的规划很有信心。

  南大的新校区占地面积很大,从校门口走到头有两公里,也就是四站路。按传统校园规划,学生的宿舍区都安排在校园的最“里面”,这样一来,学生从宿舍赶到校门口附近的教室上课,就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而学生应该是学校的中心,“在规划中,我们把学生宿舍安排在校园的中间部位,这样他们无论要到学校的哪个地方,都至少省了一半路。”张雷说,除了因地制宜之外,做建筑还有一个“信条”就是以人为本。在张雷看来,这话虽然是套话,但是确实合乎道理。

  现在南大新校区,已经完成了二十五六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如果你从仙林大道走过,你会看到紧贴大道有一排300多米长的建筑带。颜色是深灰色。“那是学校的基础实验楼。”张雷介绍说,“有人开玩笑说,张雷喜欢穿黑西装,戴墨镜,所以建筑的颜色也偏深。”和规划局大楼一样,其实张雷想强调的是一种秩序感。他说南大的校训就是“诚朴雄伟”,这种风格和校训相吻合,和老校区的色调也有延续性,但其实一期工程只占整个规划面积的1/4,二期以后的建筑是以浅灰色为主。这一排深色建筑,从外形上看就像一艘航空母舰。“南大不同于别的高校,在南京,乃至全国,南大都称得上是一艘航空母舰。”

  到南京做客的“琅琊路4号”

  翻看张雷的简历,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精力极端充沛的人,自2000年在教学之余开始设计实践以来,他设计了大量大大小小的建筑。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因其独特的理念和风格,被赞誉为中国有限的几个新建筑代表人物之一。他设计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方力钧美术馆、天津滨海新区超高层金融办公楼,都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其中建造于南京琅琊路4号的“混凝土缝之宅”和诗人工作室齐名。“混凝土缝之宅”获得2008英国《建筑评论》国际青年建筑师最高奖荣誉提名。

  颐和路街区散布着南京著名的别墅群,大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很有时代特色。与周围大多数民国别墅相比,“混凝土缝之宅”是个有些神秘的建筑。人们一眼就能把它和周围其他房子区分开来。它更像一位来此做客的客人。简洁的刀削一样的线条、抽象画一样的拼接,方正的窗户,使它看上去就像是一幅立体的画从墙上走到一个特定的空间。“它是全新的,但和周边其他建筑在体量、色质及空间关系上又非常协调,小模板深灰色清水混凝土外墙和周边青砖的老房子非常贴合,这为民国建筑区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作了新的有益的探讨。”张雷是不主张在21世纪的今天再直接照搬上世纪初的民国建筑的。

  “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建筑是非常具体的,它不是人们说的纯艺术,它有它的功能性。”张雷表示,建筑首先是给人使用的,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并加以引导,和衣服一样,光式样好还不算好,还得穿着贴身,贴心。

  “混凝土缝之宅”除了独特的外观之外,它的功能一应俱全。这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外墙材料的独特使用,以及对所处环境和文脉的创造性回应,使它能够在成千上万的中国住宅中脱颖而出,它和诗人工作室成了中国唯一两处入选国际权威出版社TASCHE刚刚出版的Architecture Now Houses,它收录了过去5年全球最优秀的小住宅作品。

  建筑师为未来工作

  如果没有课,差不多每天早晨9点之前,张雷都会赶到位于南大对面一家写字楼内的工作室。请他设计的业主很多,但他会有选择地做项目。

  “还好,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我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团队。”在他的设计室,记者看到埋头工作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年轻人,其中还有两位老外。张雷介绍说,他的工作室始终都会给外国建筑师留下位置。在他看来,建筑师这个行业如今越来越国际化,所以他也必须随时吸收来自国外的好东西。

  张雷的助手小陈介绍说,张雷从不吃中饭。每天中午,当同事们过马路到南大食堂吃中饭的时候,张雷会若有所思地和他们告别,“或许他不想让自己的思维或者说想象力被打断吧?”

  从某方面来说,张雷是一个建筑狂人。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即便张雷在当时的南京工学院读的是建筑专业,即便当时南京建立起了全国最高的建筑金陵饭店,20岁出头的他还是没有把自己和建筑师联系在一起。他只是按部就班地读书,本科、硕士、出国、教书。但是从2000年开始,或许是新世纪的冲击,他在最短的时间里起步,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就实现了他的建筑师梦。

  在学生时代,张雷也算是一个文青,喜欢读书,喜欢结交诗人和艺术家。但是在他热情地对待建筑这一事业的背后,他有一颗理性、追求秩序之心。

  “建筑和别的艺术不同,它是要和社会、和公众打交道的。”张雷说,一个成熟的建筑师他不仅要有自己的专业水准,他还必须与政府官员接触,争取用自己的理念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作品”;有时候他还必须与负责施工的农民工交流,与他们探讨施工细节。

  在张雷看来,建筑师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建筑师有责任引导公众接受‘先进’的建筑理念。”张雷说建筑师设计的不是过去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每一幢建筑在设计出来之前,都属于未来。设计师有理由为未来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创造新的空间。

  折磨人的遗憾

  每一个设计师都希望能设计出他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埃菲尔铁塔,比如悉尼歌剧院,张雷也不例外。但是很多事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张雷说,他设计建筑差不多有10年了,这么多年,他经历了很多事请,喜怒哀乐都有,但是要说道真正的遗憾,只有一件,就是他的设计与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失之交臂。

  2005年,有10家来自国内外的建筑设计所参与省美术馆新馆设计的竞争,张雷设计室是其中之一。“我们当时真是踌躇满志,结果也很理想,11个评委中有10个都把第一名投给了我们。我们得了第一,几乎已经中标了。”张雷回忆,可是怎么也没想到,到最后采用的是一个德国建筑师的作品。

  “或许是领导们对国内建筑师的能力还不了解,作品信不过吧?”张雷表示,有一段时间他很郁闷,因为始终认为自己的设计要远优于实施的方案。

  当然遗憾的原因,是省美术馆这个建筑非常特殊,它是一个既面对公众,又有着天然艺术因素的机构。

  “有时候,开车经过汉府街心里会特别难过。”张雷坦言。

  ■基本建筑是对建筑本质的回归,一种理性和简约的回归。

  ■中国的当代建筑,以前人家是根本不看你,因为不上路,但现在国外的同行会有探讨的兴趣了。——张雷

  张雷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雷建筑工作室最近入选美国《建筑实录》评选的2008年全球十大设计先锋事务所(建筑师)。作品“混凝土缝之宅”获2008英国《建筑评论》国际青年建筑师最高奖荣誉提名。

  近几年应邀参加了柏林Aedes画廊“土木”中国新建筑展,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中国当代艺术展”、荷兰建筑协会“中国当代建筑展” ,美国纽约中国建筑五人展等中国建筑几乎所有重要国际性的展览。曾荣获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奖,首届、第三届及第四届WA中国建筑奖,2004获亚洲建筑推动奖,五次荣获教育部和江苏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曾任瑞士苏黎世高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千叶技术大学等校客座讲师、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评审。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