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最新闻/清明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祭·念
· 北川旧城:黄花遍地处处悲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北川旧城:黄花遍地处处悲声
  归故里

  每个北川人都会回来

  昨晨,时断时续的细雨洒落北川。

  7时许,老县城废墟外的封闭铁丝网默默打开,早已等候在门口的北川人,三三两两进城。

  清明期间开禁四天(1日到4日)是去年5月20日封城以来,北川县城第四次开禁,仅面向北川当地群众。从早上7时到晚上7时,进入县城需要经过多道关口,反复核查,在确认身份后方能通行。此前的三次开禁分别是去年6月22日搬家、8月19日地震百日祭和今年春节期间。

  据北川县有关部门预计,开禁期间前往老县城祭奠的总人次将有6万到10万,超过原北川县城内居住和生活的人数。“这不奇怪,每个北川人都会回来”,2日中午,带着3岁的女儿前来拜祭的张建伟说:“每个活着的北川人都有哀悼的亲人,甚至不止一个。”

  “轻点,亲人已经安息,惊扰于心何忍”。在县城的废墟上,“非祭勿扰”的提示牌随处可见。

  寄哀思

  不触动那伤感的神经

  前天午后,人流涌动的北川老城,依然令人窒息的沉寂。间或一阵“噼啪”的鞭炮声,从断壁残垣的废墟中传来,在曾经山清水秀人乐居的山谷不断回响。

  往来祭祀的人们,相识的会打个招呼———“来喽?”、“回去喽?”言语间,默契地回避着此行的目的,怕触动那伤感的神经。

  在老县城汽车站附近一栋倒塌的楼房前,地震中失去右臂的黄锦英老人话未完,泪先流,“多少回夜里梦到外孙,今天可算能来看一下了……”一大早,黄锦英和妹妹一起从绵阳赶到北川老县城,探望地震中遇难的弟弟一家四口。纸香氤氲,老人掏出一块手帕,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地震中遇难的4岁外孙的照片,用手帕托着轻轻放在地上,燃起一炷清香。

  在临近老县城的山坡上,可以俯视整座县城遗址,到那里祭奠的人最多。鲜花、香烛摆满了道路旁的围栏。人们蹲在地上,摆放起水果、白酒,燃烧着冥币,喃喃低语。

  往年的北川老城,此时油菜花开。这几天,雨中北川,遍地祭菊,处处存思。

  泰国公主

  献花默哀

  昨日,第五次来蓉的泰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一行前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为地震罹难者敬献鲜花,并集体默哀一分钟。

  念师恩

  林浩回乡祭老师

  昨日中午12时许,林浩在妈妈和姐姐的陪伴下,从成都回到家乡映秀镇,前往公墓祭拜这里的老师们。记者了解到,小林浩前来祭拜的孔老师,生前供职于映秀小学,林浩并非该学校学生,但孔老师曾经教过他英语。

  背妻男

  打算为亡妻修墓

  吴加芳早早地为妻子石华琼上了坟。这边的风俗是,清明前一周就可以上坟了。

  坟就在老屋的门前,不用抬眼就能看到。坟上摆满了水果。当时吴加芳把妻子背回来,用木板自己做了棺材,把亡妻埋在屋前的地里。

  他说自己想起夏天时,两个人经常在附近散步。散步的时候,石华琼经常让他“背背我”。

  现在他在家里建新房子。房子建好了,月末他就要给亡妻修墓了。

  清明节离他们23周年结婚纪念日不远了。

  新生活

  好好活是最好的祭奠

  地震中身受重伤的王刚,失去了两个儿子:一个9岁,一个只有2岁。“经历过地震,人会想明白许多事”,王刚说,“孩子没有了,我们还要活下去,好好活着是对他们最好的祭奠。”

  王刚说,如今他已渐渐走出地震的阴影,妻子再次怀孕,预产期在两个月后。一个新生命即将降临,让这个家庭感受到了新的希望。

  新的生活已经开始。

  王刚如是,北川同样如是。北川老城旁有座望乡台,那是北川封城期间,人们去得最多的凭吊场所。在那里,可以远望自己的家乡。不知从何时起,受灾的人们开始沿着公路摆摊,叫卖腊肉、核桃,还有自家制作的豆腐干……

  北川人张建伟说,活下来的价值,就是让那倒下的城市重新站起来。

  成都祭

  公祭不特意提5·12

  昨天上午9时50分,成都在长松寺公墓举行清明公祭活动,祭祀逝去的普通人,包括5·12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考虑到正处于灾后重建的关键期,同时担心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创伤受到触动,此次公祭不提5·12祭奠。据了解,今年清明节,受灾最重的北川、汶川等地,均不举行针对地震逝者的公祭活动。

  综合《羊城晚报》、新华社、《成都商报》、《成都晚报》报道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