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仰望星空 天上的南京亮晶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仰望星空 天上的南京亮晶晶
以南京命名的星星共有三颗: 南京星、南京大学星、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星
  人们仰望星空,看到的景象和400年前已大不一样。400年前,人类凭肉眼看到的恒星只有6000颗,而现在记录下的恒星已经达到了约1010颗;400年前,当人类第一次拿起望远镜仰望天空时,只能看到粗糙的月面有山有谷,木星有4颗卫星。现在,人类的视线已经由太阳系延伸至河外星系甚至整个宇宙。

  今年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天文年,为纪念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400周年而设立。2日开始、今天结束的“天文学100小时”是国际天文年特别设立的活动之一,世界顶级80架望远镜联袂出演、24小时直播的星空派对尤为让人过瘾。在这全球性的、持续四天四夜的全天候活动中,全世界预计至少有100万人领略了天文的魅力。

  星闻联播

  24小时星空派对真过瘾

  80台望远镜联袂出演、24小时直播的星空派对昨天17点21分结束了。在这24小时中,中国最牛的望远镜也向世界揭开其神秘面纱,包括设于紫金山天文台盱眙站的中国第一“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和上海天文台的“25米射电望远镜”。

  星空派对也让天文爱好者为之疯狂。在直播最初,网站由于访问量过大而停滞,但是天文粉丝们还是不离不弃,坚守在电脑前。

  80台“千里眼”轮番亮相

  天文台在线直播在北京时间4月3日17:00从夏威夷的北双子座望远镜开始,20分钟后转到日本昴星团望远镜,接下来,从东到西,陆续转到其它世界著名的望远镜。包括我国上海天文台的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京时间4月4日9:40)、美国阿雷西博射电天文台、澳大利亚英-澳天文台、欧南台的VLT甚大望远镜(智利)、SOHO天文台、哈勃空间望远镜等,最后一个亮相的是帕洛玛山天文台的海尔望远镜。

  双子镜弹出几十亿年前的光线

  记者看到,每一个亮相的望远镜都会有一个短片介绍,在此工作的天文学家们会出现在镜头中,向大家介绍他们是如何使用这些顶级望远镜进行宇宙探索的。

  最先惊艳亮相的世界太空眼是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北双子望远镜,它和它的“双胞胎”望远镜南双子座望远镜口径都达到8米以上,组成了世界第一的双子座天文台。天文专家介绍说,这台望远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镜面使用了银镀膜以增强透光率,它可以获得3200公里以外的一对汽车前灯的前晰图像。正因为双子望远镜“视力”惊人,它能够观测到数十亿光年以外较暗的星体发出的光线,它所测到的星体距离地球极为遥远,因此我们观测到的光线,其实是几十亿年前发出的。

  射电望远镜“听出”宇宙模样

  中国的首台大型射电望远镜——中国上海天文台的25米射电望远镜排在倒数第二个登场,透过网络的镜头,这台神秘的射电望远镜露出了“真容”,它的外形如同一口超级“大锅”,口径达到了25米。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站长林清告诉记者,宇宙中的天体除了会发光,它们还会发射出微弱的无线电信号,射电望远镜的原理就是利用外形似碟状的天线,接收无线电信号来确定航天器的位置和轨道,同时还可以透过宇宙中那些奇怪的宇宙天体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将它的精细结构和物理性质反推出来。天文专家能够利用“听到”的无线电信号精确地“复原”宇宙天体的模样,而这个天体图像比目前最好的光学望远镜分辨率要高100倍。除了探测宇宙天体精确的物理性质,射电望远镜还被认为是搜寻外星生命的工具之一。

  快报记者 安莹

  星情故事

  天上挂着三颗“南京星”

  每当晴夜来临,人们仰望星空,遐想无穷。那么多星星是否像人间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按照国际规定,浩瀚星空中千千万万颗恒星一般都用星座及其数码表示,只有极少数的小行星可以进行命名,那么这些小行星的命名都是怎么“出炉”的呢?昨天,记者采访了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主任杨捷兴,以探寻小行星命名的背后故事。

  不少小行星都还没有正式名字

  杨捷兴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命名有专门规范。具体为,观测者观测到一颗小行星时,不管能否确认是“首次发现”,可进行“临时编号”;当不同夜晚均观测到并报国际小行星中心后,将获得国际统一格式的“暂定编号”;而只有它被确认是“新发现”且经过三次以上不同冲日年代的观测证实,并计算出精确轨道参数时,才能得到一个“国际永久编号”。

  据了解,早期发现的小行星,一经证实即由发现者给予命名,这一做法一直成为小行星命名的国际准则。后来为了统一规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制定了关于小行星命名的若干规定,新小行星发现后必须严格符合科学条件,在得到国际上给予永久编号后才能命名,发现者提出的命名申报,必须得到由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批,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由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并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据记者了解,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小行星已达50万颗左右,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小行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但是大量小行星的名称还只是一个数字,没有正式的名字。

  命名以地名、人名为主

  杨捷兴告诉记者,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最初它的命名多以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为主,如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及“智神星”、“太阳神”、“酒神星”等,后来逐渐扩展到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各种地名、单位名,但政治家和军事家一般不作为命名对象,除非他们逝世百年之后才可命名。

  目前小行星的命名有多种方式,有地名,但更多的是一些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名人,其中以著名科学家居多,据了解,以我国科学家、文学家人名命名的小行星有近40颗,包括张钰哲、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沈括、戴文赛、周光召、陈景润、钱学森、钱三强、袁隆平、巴金、陈省身、朱光亚、王选,等等。小行星的命名一般由发现者及所在单位提名,也可由地方或单位提出申请,但无论怎样,命名小行星都是一种极大的荣誉。

  发现“金庸星”的科学家是金迷

  杨捷兴介绍,小行星的命名没有严格的条文来约束,比如1998年2月7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进发现了国际编号为10903号的小行星。朱进告诉记者,每当下雨或多云无法观测时,自己和同事就会一起聊金庸的小说,度过许多枯燥的日子,鉴于金庸先生的杰出才华和巨大成就,提议命名“金庸星”,后来如愿。就这样,金庸的名字被送上了太空。

  天上挂着三颗“南京星”

  那么天上有几颗星星和南京有关呢?杨捷兴告诉记者,现在在天上,挂着三颗“南京星”,分别是“南京星”、“南京大学星”、“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星”。他告诉记者,紫金山天文台提议命名的小行星还包括,“江苏星”、“扬州星”、“苏州星”、“常熟星”、“吴健雄星”、“曲钦岳星”及部分港澳台著名人士等。杨捷兴说,由于新的小行星不断被发现,旧的小行星由于变暗而“消失”,小行星的数目在不断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紫金山天文台已经给100多颗有命名权的小行星命名。

  小行星命名不走商业化

  2007年初,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严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曾经在全国两会上表示,小行星命名不会商业化。据了解,2007年“有位国内著名的明星,几次三番托人来到紫金山天文台,一出手就是数百万,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但是被紫台坚决拒绝了。严俊表示,科学界都有不成文的规矩,商业性命名会亵渎科学家的研究,花钱买冠名权现在肯定是不可行的,目前紫金山天文台也没有这样的计划,而在国外很少听说有类似的先例。

  快报记者 安莹

  追星人

  他和他的彗星,一万年后再见

  陈-高彗星正在以每秒11.2公里的宇宙第二速度滑向太空的深处。昨天下午三点,这颗明亮的彗星进入了孔雀座。

  陈韬是这颗彗星的发现者之一。这个苏州盘门风景区的解说员,在2008年的2月2日,发现了这颗拖着尾巴的不明天体。随后,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宣布,以陈韬和另外一个发现者——高兴的名字命名了这颗彗星。

  就在一个多星期前,他又和自己的同伴们在黄道发现了12颗未知小行星,而这意味着,在1年之后的某一个时刻他们将会拥有对这12颗小行星的命名权。

  渐飞渐远的彗星

  陈韬在苏州市区的南园桥下面租了两间小小的办公室,一间保存他宝贵的天文观察器材,一间放了两台电脑,时刻动用各种软件,观察每一幅天空的照片。说不定就在眼睛扫过的一瞬间,一个未知的天体被发现。

  陈韬,这个天文发烧友,在外人的眼里,多少有了点功成名就的味道。因为在浩瀚的太空中,正有着一颗明亮的拖着尾巴的彗星,在以每秒11.2公里的宇宙第二速度飞行。

  肉眼根本无法看见这颗彗星,就是用大口径的望远镜,现在也必须在南半球才能观察到。对于陈韬来说,这颗彗星活在了他的记忆里和电脑的图片中。而一种名为THE SKY6的软件可以把这颗彗星随时“复活”。陈韬在这个软件中输入了一系列的数字后,软件会告诉他,这个英文名为chen_gao的彗星目前已经进入了孔雀座。而它目前和地球的距离是667百万公里。

  “它基本没有飞回地球的可能了。”陈韬说。这颗以他和另外一个发现者命名的彗星,除非受到天体干扰、万有引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才有返回地球的可能,而这也是在1万多年之后了。

  鬼影还是彗星?

  2008年2月2日晚上,陈韬和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就坐在电脑前,下载由高兴在乌鲁木齐南山天文观测站拍摄的新星图片。

  高兴也是江苏人,但长期在新疆工作。这个天文爱好者在新疆的乌鲁木齐自费建立了一个天文观测站,并联合了陈韬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个QQ群上搜索未知小天体。

  由于2月1日晚上高兴拍摄的CEP(仙王座天区)图片时间较晚,陈韬没有及时查看过,他特意在QQ群上问了一句:“昨天的CEP有没有人看过?”却没有一个人回答。陈韬就用一种名为prfip5的软件打开了该天区图片来查看。当陈韬看到第三张图片时,发现有一个绿色的模糊光点从他的视野里一闪而过,陈韬的心咯噔了一下:“鬼影还是彗星?”

  陈韬立即在QQ群上发了一个截图,其他的爱好者都认为这是彗星,但陈韬自己反而不敢肯定,因为在可疑目标的边上,有人造卫星的轨迹。陈韬担心是人卫的轨迹产生的鬼影。

  自己的名字飞向太空深处

  陈韬决定定下心来研究一番。他用Photoshop软件打开了1月30日和31日拍摄的同样位置的图片进行对比。因为不清楚这个不名天体的运动轨迹及方向,陈韬把图片放大到100%的满图状态仔细搜索。

  果然,没有多长时间,陈韬在31日的图上也找到了同样呈现绿色的模糊光点,位置和2月1日图片中的不同,随后,他又在30日的图片右下角找到了一个对应光点。这也意味着这个不明天体有自己的轨迹,并不是鬼影,而是一颗彗星。

  QQ群上顿时热闹起来。但是,虽然确定这是一颗彗星,怎么证明这颗彗星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呢?

  陈韬立即更新了SkyMap、The Sky、Starrynight等软件的彗星数据库,再次查看了国际天文联合会的相关网页,最终确定这不是一颗已知的彗星。

  陈韬和同伴们根据当天的图片,估算出了坐标后立刻上报给了CBAT(国际天文电报中心),随后,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把它列入了NEOCP网页(近地天体等待确认页)。要知道对于一个业余观测者来说,能上NEOCP网页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激动人心的信息马上又出现了,不久,小行星中心承认这是个新目标,而且是由中国的陈韬和高兴首先发现!

  根据彗星的命名规则,小行星中心将这颗彗星命名为陈-高彗星。

  解说员的幸运

  陈韬,这个1980年出生的小伙子,从小就喜欢太空探索。为了自己的爱好,陈韬前后已经花去了五六十万元。

  2009年3月22日,陈韬等人在太空黄道某区域拍摄了几张图片。结果他们发现有12个未知小行星,而这些小行星却没有被国外发现。

  现在,陈韬等人已经把这12颗未知小行星上报给了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中心已经为这12颗小行星分别编上了临时号码。如果幸运的话,一年之后,小行星中心就会颁发永久性编号。当然,陈韬等发现者也将拥有对这12颗小行星的命名权。快报记者 朱俊骏

  巡天者

  保卫地球,捕捉入侵小行星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上,有一台世界顶级“千里眼”——专门用于近地天体搜索、中国目前最大的施密特型1米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天文学家们如何用这架望远镜将触角伸向太空深处?它又是如何捕捉到那些可能对地球造成危害的“莽撞”的近地天体?昨天,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创新团组副研究员赵海斌向记者揭开了天文学家工作的神秘面纱。

  他们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工作

  到达盱眙县后,还要驱车50公里才能到达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一路人烟稀少,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就隐藏在这连绵的群山里。周围没有工业设施和灯光污染影响,具有良好的大气透明度和理想的夜天光条件,一年晴天数达194天,这里确实是搜寻近地天体的好场所,但因此在这里工作也显得更加孤单和冷清。

  一位在紫台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天文学家告诉记者,“如果比赛穿针,那么天文工作者一定是最后的赢家,我们的工作时间都是在夜深人静别人进入梦乡时,这也需要比常人更细心,更耐得住寂寞。”

  对大多数人来说,小行星和地球相撞只是科幻电影里的主题。但对科学家来说,这却是地球面对的实实在在的危险:尽管撞击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一个世纪内有可能撞击到地球的近地天体有168颗。而在盱眙观测站有一架“顶级天眼”就是专门用于搜寻宇宙中可能威胁地球安全的近地天体——中国目前最大的施密特型1米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这架望远镜直径为1米,在一个晴好的夜晚就能发现几十颗小行星。

  只要是晴好天气,赵海斌和他的同事就会打开望远镜遥望太空深处,搜索那些飘忽不定的小行星。

  一晚拍下千张图片

  4月2日,云淡风轻,天气晴朗,这样的天气是进行天文观测的好时机。赶在天文昏影前的三个小时,观测人员来到圆顶上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太阳渐渐下山,晚上7点左右,太阳收回了地球上的最后一缕光线,天完全黑了。时间进入到“天文昏影终时”。这个时候该进入“正题”了。两名工作人员分工明确,一位负责观测,一位负责监视望远镜和圆顶的状态。

  “观测的过程其实是机械而又枯燥的。”赵海斌说。“观测任务分为三种:对天空进行巡天、对特殊天体跟踪观测、针对已发现目标继续跟踪。”4月2日这一天的观测任务是“巡天”。CCD正式开始工作,静静的夜就这样在CCD不断拍照的过程中过去,一晚要拍摄上千张。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地球上时,也就意味着到达“天文晨光”了,“巡天”告一段落。

  大海捞针寻找未知行星

  回到位于北京西路的紫金山天文台办公室,“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创新团组的科研人员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将对这千张照片进行数据处理,得出每一颗星的位置,科研人员们立即可以判断出当天观测的行星有没有以前从未发现的。

  赵海斌告诉记者,如果在数据中发现了未知的移动天体,那么需要进行进一步确认。如果连续两天都确认是同一颗小行星,那么这个记录就上报国际小行星和彗星中心,那里是全世界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未知天体的“数据库”,科学家们要找的答案就在那里。

  国际小行星和彗星中心会给这些未知的行星上一个临时户口,赵海斌解释说,小行星和彗星都有各自的运行轨道,但是它们同时也飘忽不定,运气好两三年回归地球一次,运气不好要上千万年呢。

  有了临时户口后,科研人员就会继续跟踪它们,最终确定了未知天体的运行轨迹,国际小行星和彗星中心就会为这些天外来客们上个“正式户口”,也就是有了正式的编号。

  2007年9月就有一颗彗星(“P/2007S1(ZHAO)”)是以赵海斌的名字命名的。这颗彗星也是2006年10月1.04米口径施密特型近地天体望远镜试观测成功以来发现的第一颗新彗星,也是紫台迄今为止发现的第5颗彗星。

  快报记者 安莹

  中国“千里眼”

  lamost:

  天体光谱捕捉强手南京造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是一台横卧于南北方向的中星仪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2008年10月,耗资2.35亿元、历时12年、有“光谱工厂”美誉的lamost在国家天文台河北兴隆观测站正式落成,步入系统调试、软件集成、数据处理和使用阶段。lamost是一架反射施密特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焦面上设置4000根光纤,将超过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获取光谱能力最强的仪器。

  fast:

  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是国家“十一五”拟建设的重大科学装置,2007年7月正式立项。fast将固定安放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中。工作时使用直径300米的照明区域,随着天体的转动,照明区域在500米的大球面上移动。fast预计将于2014年竣工,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地外文明的搜索将是fast的科学目标之一。

  世界第五:

  近地天体望远镜

  2006年,我国最大的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基地启用。专家预计该望远镜投入使用后,未来20年内可发现500至1000颗穿越地球轨道、有可能给地球带来危害的近地小天体。这台望远镜在世界同类型望远镜中名列前五位。该镜为通光口径1米,球面反射镜1.2米的施密特型望远镜,具有强光力、大视觉的特点。

  cstar:

  最先登陆南极最高点

  2006年底,我国天文学家和天文仪器专家共同提出了首台南极天文设备的研制计划,即中国南极小望远镜阵cstar的研制,其科学目标主要是进行变星监测及统计分析,寻找系外行星、超新星等。cstar于2008年1月12日顺利抵达并安装在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cstar是国际天文界首次安装在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的天文望远镜。

  亚洲最大:

  可转动射电望远镜

  亚洲最大的可转动射电天文望远镜预计于2010年在上海佘山附近兴建,2014年可以完全达到天文观测的要求。其口径达到65米,总体性能在国际上名列前四名。建成后将为中国探月二期和三期工程测轨定位,并可能承担中国未来各项深空的探测任务和天文观测任务。目前,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是位于北京密云站的50米口径望远镜。

  快报记者 安莹 整理

  400年

  人类视线延伸了

  133万亿倍

  400年前,伽利略手中的望远镜看到了距离地球表面9亿多公里以外的星空。这个记录也在人类的不断探索中一次次被刷新。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的一些顶级望远镜拍摄下来的照片,最远能观测到距离地球133亿光年的天体。按照一光年等于10万亿公里来算,400年来,人类的“视线”延伸了133万亿倍!400年来,望远镜从小口径到大口径,从光学望远镜到全电磁波段望远镜,从地面望远镜到空间望远镜——望远镜已经成为人类文化最伟大的奇迹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苏定强梳理了400年来的望远镜发展史。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