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档案解密:周大发 就是“八百壮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档案解密:周大发 就是“八百壮士”
  “我阵亡之战士,随我旌旗,逐我之部曲,一同上路,各人认准本乡,魂归故里,受家人四时之祭祀。”

  谨以此,纪念前天过世今天下葬的“八百壮士”幸存者周大发老人;

  谨以此,纪念72年前英勇抗击日寇,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谢晋元与他的524团战士;

  今年清明节即将来临,让我们给他们献花,上香!

  老兵不死,他只是随风而去。

  旗正飘飘

  韦瀚章 词

  黄 自 曲

  旗正飘飘

  马正萧萧

  枪在肩刀在腰

  热血似狂潮

  

  旗正飘飘

  马正萧萧

  好男儿好男儿

  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国亡家破

  祸在眉梢

  挽沉沦全仗我同胞

  戴天仇怎不报

  不杀敌人恨不消

  生活在南京的“八百壮士”周大发老人前天悄然去世。快报记者夜访周家的消息于昨天见报后,立即在读者,特别是南京读者中引起了极大反响,读者纷纷来电对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抗日英雄表示深深的敬意。昨天快报记者兵分多路,分别采访了周大发生前的工作单位、所居住的养老院、最先发现老人的义工小陈。采访中,记者发现了老人的一本日记本,老人在本子中记录了关于自己的点点滴滴……

  今早8点

  送周老一程

  昨天下午3点,记者赶到周大发老人灵堂时,他儿子、女儿正在守灵。对着老人的遗像,儿女没有眼泪,情绪平静。因为老人年纪大了,且走得安详。这一天,陆续有人来这里祭奠,亲友、媒体、邻居、老人曾经工作过的鼓楼医院领导。四十多平方的房子有些拥挤。

  周武勇同母异父的哥哥杨永川就住在周大发家楼上。“我母亲带着我嫁给父亲(周大发),他一直对我们很好。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父亲跟我聊得很多。”参加过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这段历史,周大发曾经较详细地跟杨永川说过。

  “父亲有过壮举,但他基本是个平凡的人。”杨永川说,周大发老伴1994年去世以后,杨永川曾问过周大发后事怎么办?“我问父亲以后是和母亲一起在小红山合葬,还是在湖北老家下葬。父亲说,你们不要烦这些事,我已经跟鼓楼医院谈好了,直接把我的遗体捐给鼓楼医院就可以了。”

  “虽然父亲表示过要捐赠遗体,现在他已经不在了。我们几个子女商量了一下,在南象山公墓买了一块墓地,明天火化安葬。”

  “周大爷去世啦?”昨天,左邻右里悄悄在传这个消息,大家难免有些感叹。“这个老人很自立,以前下雨时,他都自己打把伞拿牛奶,打豆浆。”王女士说,“每次碰到,他都跟我点个头,打个招呼。”

  就在大家叹惜,“多好的一个老人,就这么走了”时,很多邻居也自发上门悼念起周大发老人。

  眼睛红肿、脸色蜡黄,上夜班的周真福也赶了过来。周真福介绍,以前他住小市村18号,距离周大发家只有5米。周大发经常上门,找他的父亲聊天,他则称呼周大发老人“周伯伯”。

  周伯伯知识很渊博,什么都懂。虽然已经记不清他和父亲的具体谈话,但是在他心目中,周大发老人跟普通人不太一样,“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他竟然是‘八百壮士’之一。”

  周真福印象中,周大发老人很乐于助人。“他在鼓楼医院上班,邻居感冒、发烧,他多少都会帮忙。”周真福说,周大发老人会挂水。有一次,周真福父亲的朋友苏建国,从河南来宁治病,就住在周真福家,周大发每天下班就来帮他挂水,坚持了至少20天。

  后来,周真福的父亲患了癌症,周大发老人也经常上门探望。“我父亲自己不知道得的是绝症,”周真福说,为了减轻父亲思想负担,他隐瞒了父亲的病情,加上周大发老人的开导,父亲生病期间,思想负担不像其他人那么重。

  下午3点半,鼓楼医院党委纪委书记丁兴和与3位工作人员,带着花篮来悼念周大发老人。

  “我是1975年到医院上班的,当时在外科,与周老有过接触。”离退休办公室张处长查过周大发老人的档案,他感叹:“周老这辈子不容易。”

  “周老的身份证、户口本第一页有没有复印?”在周大发老人遗像前鞠躬拜祭之后,张处长介绍,鼓楼医院已经对周大发老人身后事宜做了一些安排,家属可以领到老人相当于20个月工资的“抚恤金”。

  在得知今天早上8点钟,子女们将在石子岗福寿厅给周大发老人开追悼会时,张处长表示:“我们也去送周老一程。”

  档案解密

  档案编号045:他就是“八百壮士”

  “八百壮士”之一的周大发,在鼓楼医院默默无闻地工作了几十年。虽然周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英雄经历,但记者昨天在鼓楼医院解密的周大发档案中发现,当时周大发完全敞开了心扉,对组织详细讲述了自己充满传奇的前半生历史。而周大发档案中的一份“四行孤军特准退伍证明书”,更加证实了他的“八百壮士”身份。

  鼓楼医院解密档案

  此前有消息说,周大发曾经向组织递交了一份材料。这份神秘材料到底写了什么内容?老人退休30多年了,他的档案还在吗?昨天,记者来到老人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南京市鼓楼医院,以解开这些谜团。

  周大发是1975年退休的,34年过去了,鼓楼医院的工作人员仔细查找,居然发现了老人的档案,这份编号为“045”的档案袋上,还使用的是繁体字。档案袋子上印着的字样是“干部档案”。鼓楼医院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周大发是医院的工人,当时只有这种档案袋,没有工人的档案袋,所以就使用这种档案袋装职工的档案。”记者看到,在档案袋的封面上,有用钢笔写的“工人”字样,表明了周大发的职业身份。

  在鼓楼医院解密的周大发档案中,记者看到了十多份相关材料,纸张已经发黄,但就是这些发黄的纸上,详细记录了周大发老人的前半生,从这里还能看出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刊登了“八百壮士”保卫四行仓库的英雄事迹的报纸、周大发老人退伍证明等等。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周大发很少在外人面前透露自己的真实经历,周边的朋友也只知道“他曾经参加过国民党”,但更详细的情况却是谁也不知道了。但对自己工作的单位,周大发完全敞开了心扉,向组织详细讲述了自己充满传奇的前半生历史。

  通过这些档案资料,周大发老人的形象慢慢地在记者面前展开。

  到了88师才改名周大发

  在周大发的履历表右上方,贴着一张黑白半身照片,与发黄的档案纸形成鲜明的对比。照片上的周大发,表情严肃,眼神坚毅。从周大发的档案资料上可以看出,周大发原名叫周列东,原籍是湖北监利汪家桥人。档案上所写的出生日期是1914年6月27日,如果按照这个推算,他今年应该是95岁,而不应该是近来媒体所报道的97岁。

  周大发的祖父、父亲都是竹匠,周大发有小学6年级的文化。1936年,他通过老乡余泽民介绍参加了当地的国民党保安师,作为地方保安,他所在的保安师曾经在好几个地方驻扎,其中还在汉阳蔡甸看守过汉阳兵工厂的火药库。到了1937年夏天,七七事变后,周大发随同保安师补充到国民党驻上海的88师。

  鼓楼医院离退休办总支书记张学斌告诉记者,当初周大发进保安师时,由于是顶别人的缺参加,因此保安师的名字一直是用郭滇初,到了上海88师后,他才正式改用了周大发的名字,这个名字也一直用到现在。到88师不久,八一三事件爆发,日本人攻打上海,周大发的部队奉命保卫四行仓库,后来撤退到如今上海胶州路一带的英租界,被英国军队关在了胶州路附近的一个拘留所里。

  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英军将周大发等300余人交给日方。日本军队先是将周大发等人关押在上海吴淞江月甫和漕河泾,时间不长,又转到南京,继续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两年后,也就是1943年11月12日,日本人才把周大发等人释放。

  退伍证明证实“八百壮士”身份

  在鼓楼医院公布的周大发档案里,还保存着老人主动递交的几份证明材料。“都是保卫四行仓库时,当时报纸刊登的事迹报道”,张学斌告诉记者。记者看到其中有一份报纸,标题是《忠贞照汗青,胜利莫忘四行孤军,孤军同志,洁身自好,头可断,决不做违犯法纪的事情》,这说明当时,社会各界已经对这支孤军奋战的部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还有一份证明材料就更加珍贵了,这是一份退伍证明书——“四行孤军特准退伍证明书”:周大发年三十五岁,湖北省监利市人,于民国二十六年九月八日在陆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二连服步科下士役至三十四年九月三日,特准退伍特给退伍证书。发证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由当时的国防部兵役局局长颁发,真实性不容怀疑。

  1943年11月被释放后,周大发先是到现在位于鼓楼大方巷口的一家合作社里打杂,这期间,周大发结婚。1945年5月,周大发结束了合作社里的打杂工作,自己回家,住在了现在的百子亭附近,和爱人以种菜为生,生活很清苦。1946年7月,经过朋友推荐,他来到鼓楼医院工作,此时鼓楼医院还是教会医院。在鼓楼医院,周大发先后从事过炊事员和大内科勤杂工两个工种,1975年11月退休。

  鼓楼医院里的部分老职工介绍,周大发工作勤恳,而且非常敬业,认真负责,交给他的工作从来不敷衍,非常令人放心;而且为人正派、谦虚、低调,很热心,有时经常提醒患者家属在护理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由于周大发很少提及自己的过去,因此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竟然是“八百壮士”之一。

  周大发的“四行孤军”身份证明 快报记者 路军 摄

  周大发的档案照片

  “余一枪一弹誓与敌周旋到底,流最后一滴血,必向倭寇取相当代价。”

  ———团长谢晋元及战士遗嘱

  “日军以平射炮及重迫击炮向四行仓库猛轰,最激烈时,每秒钟发炮一响。敌寇想在楼下打一地道埋设炸弹,顶着一块厚钢板移动到墙下。敢死队员陈树生身绑手榴弹跳下去,与十多名敌人同归于尽。” ———一营营长杨瑞符《孤军奋斗四日记》

  周大发的日记等物品 快报记者 路军 摄

  周老最后所住的房间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义工小陈与周大发老人 资料图片

  日记解密

  牵挂着他的团长他的团

  红山光阳园老年公寓,倪院长捧来了周大发老人的一摞东西,有日记本、旧照片和一些剪下来的旧报纸。老人生前曾经说过,关于参军的历史,他曾经在日记里回顾过。前几天,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工作人员来南京时,一再跟周大发家属表示,希望能找到这份珍贵的日记资料,收藏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让记者意外的是,这份珍贵的日记就在养老院里。

  两年前,周大发从东井亭搬到养老院,他将这些资料一起带了过来,也许是想空下来记点什么,也许是方便随时翻阅。

  翻开日记本,记者首先看到了周大发老人写下的这样一段话:“……他们带着企盼走了一年又一年却又恍如昨天。”

  “他们”一词看上去是说别人,其实读来却像是在说自己。继续阅读,一段周大发老人自述的历史较为详细地呈现在记者的面前。

  周大发出生于1914年7月,由于家境贫穷,12岁开始帮人家放牛。1930年周大发刚好16岁。湖北洪湖地区发生了土地革命。贺龙的红军解放县城,家乡建立苏维埃政权,号召青年人去上学。周大发等七人离开家,到湖南华容县学校上学,每天上操,生活还算安定。这年的7月到9月,敌人对苏区发动进攻,经常有飞机在附近一带轰炸,紧张的情绪开始蔓延,有一回炸弹直接扔到了河对面的沙滩上。不久周大发随学校去农村放警戒。

  周大发在日记里写道:“冬天大雪,我们学生都在外放警戒,回来吃饭看到碗里有肉,我想可能过年吧。我哭了。当时我才十六岁。我更加想家。”这是周大发第一次与战火靠得那么近。

  1931年6月,洪湖大水,贺龙的部队转攻汉川县去了。周大发受伤回到洪湖时,发现洪湖地区的很多人都已经逃荒去了外地。周大发的母亲等家人都逃荒去了湖南。在三叔的帮助下,周大发与家人会合。逃荒的生活比较艰难,“因为生活困难,到余复兴粮行喂猪。”周大发在日记里写道。

  在日记里,老人对自己的湖北家乡经历记录得比较详细,而对于抗日战争中轰动一时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却提得很少。

  “抗日,我参加保安师,到上海抗日,上海(大部队)撤退,(我所在的团)死守四行仓库,由英美法三(方)调解,当时南京政府下令撤出四行仓库,(我)被英军拘留上海胶州路。1937年-1941年,日本接管租界,由英军把我们四行仓库人员交给日军,(我们被)押送南京老虎桥关押。1944年10月12日,我被日军释放,到日本合作社做工,(当时)日本还没有投降。日本投降后,我到鼓楼医院工作,1980年退休。”周大发老人的这段自述写于1999年5月1日,直白而简单的文字,看不到枪林弹雨。然而,那段硝烟岁月恍如昨天。

  在日记里,记者发现了周大发老人的一张剪报,是从1988年4月4日的报纸上剪下来的。在这篇名为《上海名人墓园小记》中,周大发用红笔画下了这样一段话:“率先进入墓区的是抗日名将谢晋元,这位名将原葬胶州路墓地。”谢晋元就是周大发曾经的团长,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谢晋元带领壮士们孤军抗日。

  1988年,距四行仓库保卫战已经51年,但是老人始终惦记着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惦记着自己的团长谢晋元。

  岁月流逝,他的心却始终和他们在一起。

  人生最后一程

  每天一口稀饭一口糖,喜欢泡澡

  昨天,记者走进了周大发生前所住的红山光阳园老年公寓。提到这位老人,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他喜欢自强自立。此外,大家还透露了这位老人生前一些特别的嗜好。他不抽烟、不喝酒,喜欢NBA、爱泡澡。现在,只有一张卷了铺盖的床,在悄无声息地告诉我们:周大发老人曾在这里,走过了人生最后一程。

  “我一共伺候6个老人,周爷爷是最让我省心的。”护理陈良中说,周大发老人是2007年10月来这里的,虽然他已经90多岁了,但他的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

  由于牙齿掉了,周大发老人不爱吃米饭。此外他喜欢吃甜、辣,口味较重,与一般老人不同。养老院烧的饭菜,他吃不惯。“他怕麻烦别人,锅里即使煮个方便面,他都在旁边看着火。”陈良中说,他喜欢自己用煤炉煮稀饭、方便面吃。

  入住老年公寓1年多时间里,周大发老人每天一口稀饭一口糖,吃得香得很。陈良中介绍,周大发一个月至少要吃4斤白糖、1瓶醋、2瓶辣椒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今年初,老人身体状况不佳,过完年就不能再起床了。直到此时,他才不亲自动手做吃的。

  一间7平方米长条形房间,放着一张单人床、一张写字台……走进周大发老人生前住的房间,这里的条件简陋得让人有些心酸。

  不过,周大发老人在人生最后阶段,还是让自己过得很充实。陈良中介绍,老年公寓规模不大,住有32位老人,其中一大半不是中风,就是偏瘫,脑子不清醒者居多。“周大发虽然已经90多岁了,思维却很清楚。”陈良中说,周大发老人喜欢看电视,爱看篮球比赛,喜欢NBA。

  老年公寓只有淋浴,周大发老人喜欢泡澡,他认为这样对身体有益。为此,陈良中每周都会陪他去外面的浴室,泡上两回,“每次都要泡上2小时!”

  据陈良中介绍,今年初周大发老人因肺部感染,身体大不如从前。过完年后,他就很少起床了。

  不过,他还是很想泡澡。在他再三要求下,陈良中推着他去泡过两次。

  老人的饭量越来越小,以前每顿早餐至少要吃两个蛋糕,但在最后一周内,他连喝牛奶都吐。除了陈良中尽心服侍外,养老院其他老人也过来照顾他。80岁高龄的张德才就喂他吃过东西。

  张德才老人小脑萎缩,头脑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昨天,他的状态不错,主动告诉记者,“老周是个热心人。泡澡时,他看我找毛巾了,就给我递一条。”张德才说,周大发老人帮别人时,“很少说话。”在老年公寓,周大发经常与张德才拉家常,“他被日本人关在老虎桥时,吃了很多苦。曾经被日本人拉到马鞍山铁矿去做苦力,经常饿着肚子做工。”

  周大发老人最后几天很少讲话,什么要求也不提,大家猜测:“他独立惯了,也许他是不想麻烦别人。”

  发现者说

  义工小陈:周爷爷念叨着四行仓库

  周大发为人所知,需要感谢一个人——义工小陈。是她首先发现了南京的“八百壮士”,“我的私心是想让周爷爷得到更好的照顾。”但是她没想到,仅仅几天,她的周爷爷就已经走了。

  “周爷爷很特别,他不想麻烦别人,走路、热牛奶都不要人扶。”小陈已不记得第一次见到周大发的情景了,在她的印象中,周大发是一个喜欢看报纸的人,“他眼神很好,看报纸不用戴眼镜。”小陈回忆,他偶尔也会聊到1937年的上海,说起谢晋元的名字,小陈并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她从东方卫视上看到国内有意迎接“八百壮士”遗骸回国的消息,她才想起老人念叨的谢晋元。

  3月21日,周六,是小陈做义工的日子。她特地来到周大发的房间,请他说说保卫四行仓库的事。别看老人95岁了,他的思维还是很清晰。“四行仓库战后关在胶州路5年,英国把俘虏交给日本关在南京老虎桥”,小陈在手机里记下老人的片言只语,然后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打了电话。

  如今周大发“八百壮士”的身份已经得到了确认,小陈的初衷却不是给老人一个英雄的名分,她只是想,或许老人因此会得到好一点的照顾——“一对一的照顾”。

  小陈网名“我爱七”,2006年自湘潭大学毕业后来南京工作,当年底便通过南京的志愿者网站联系到周大发所在的养老院,在里面做义工。

  “他去世我很难过,我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能更好地生活。”小陈说。

  反响

  希望寻找到

  下一个周大发

  “刚刚找到,又突然去世了。我的感觉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冰火两重天。”得知周大发突然去世,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健中唏嘘不已。3月27日,沈健中会同上海媒体来到南京与周大发会面,虽然当时老人身体不是太好,但是谁也没想到,只几天时间,老人就走了。

  打开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网页,一篇名为“老兵走好”的新闻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沈健中介绍说,见到周大发的那天,老人一直躺在床上,说起话来也是迷迷糊糊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沈健中的好心情。周大发是纪念馆开馆以来,寻访到的第四位“八百壮士”幸存者。“当时我想,我先回去,等他身体好些了,我再来南京。”听养老院的职工介绍,老人只是受了凉,天转暖后就会好起来。可没想到只几天就阴阳两隔了。

  “每一个抗战老兵都是历史的见证,他们的记忆构成了最鲜活的历史。这段历史不仅属于他们个人,也属于上海这座城市,属于我们整个国家。”沈健中表示,他们会尽力寻找每一位健在的抗战老兵,给他们以崇高的礼遇。在南京的时候,周大发的儿子曾经说过老人有几本记录那段特殊经历的日记本。“纪念馆很希望能够收集到这些日记,这些文字本身就是一段珍贵的历史。”

  沈健中说,昨天一早,他就收到了“搜狐”的电话。“搜狐”表示将派人来南京参加周大发的葬礼。作为致力于“烈士遗骸回国”的民间机构之一,搜狐希望能够与纪念馆合作,一起寻找更多的抗战老兵,用他们最后的记忆还原那段交织着勇气和血泪的历史。

  本版撰文:

  快报记者 刘峻 张星 倪宁宁 戎华 钟晓敏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