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查敏的提请任命议案,因赞成票仅差一票而未获人大常委会通过(4月1日《齐鲁晚报》)。这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但正如一位前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所说,“这很正常,以前还曾出现过更高级别的干部审议未获通过的情况。”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早在2001年9月,查敏就曾因人大审议未通过而没能立即出任建设厅厅长,直到几个月后再次审议才获通过。
但我不想花费精力去猜测查敏8年前的任命被否与今天的任命被否有无必然联系,事实上,即便我想猜,也没有任何线索可供选择。我所知道的,只是这位女厅长的任命时隔8年又一次被人大常委会否决。作为一个思维正常的人,我接下来最想知道的,无非就是这两次任命被否决的具体原因——哪些人投的反对票?投反对票的依据在哪里?但恰恰是我最关心的这一点,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却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这种蹊跷的态度,也成了网友质疑的焦点——厅长任命被人大否决,虽然少见,却很正常;厅长任命被否决未给公布任何理由,却是相当的不正常。
对于查敏任命被否决一事,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宣传处处长刘晓保表示:人大不适合多说。我看刘处长一定是把事情搞反了,这件事人大不是不适合多说,而是就应该多说——否决任命的票数,每一张反对票的理由是什么,人大说得越清楚越好。不解释不沟通,难得一见的人大否决地方高官任命,就会让舆论给戴上暗箱操作的帽子。事实上,查敏8年前任命被否几个月后又通过,已经引发了网友迟来的质疑。
一个厅长任命的被否,怎么看都算是件大事。解释“厅长任命被否”的具体原因,对于舆论,对于人大自身,对于人大监督的官员,都是很珍贵的一课。这一课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人大的权力是如何有效制约官员的、是如何的公开透明。遗憾的是,河南省人大却似乎不想上这一课。(冬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