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元”之争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连续发文,力主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其观点在G20峰会召开前夕引发世界热议,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迅速给予回应(本报3月27、28两日已有连续报道)。中国在此时集中发力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是为捍卫中国资产安全,还是有更高的战略含义?是中美在G20峰会前的压力测试,还是今后扩大和深化合作的范围测试?是中美之间的利益较量,还是美元体系遭遇普遍不信任投票的组成部分?其中的深意值得玩味。本报综合
博弈 中国需要审时度势
周小川行长关于构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得到了其他金砖四国的支持,但发展中国家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经济学家沈明高分析说,虽然俄罗斯、巴西现在表态支持中国,但如果人民币真的崛起成为储备货币,新兴市场国家其实可能面临比较复杂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对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主要的新兴市场经济维持了贸易逆差,中国的发展确实对他们的发展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中国的主张也容易得到这些经济体的支持和重视。但危机之后,中国对美国和欧洲顺差的缩小,压制了中国对新兴市场经济贸易的空间,中国和这些国家的逆差就变成顺差了。也就是说,贸易格局的变化可能使得原来的合作关系转变成一种竞争关系,比如都要在美国进口市场上短兵相接。反过来,只有当中国的经济增长真正以消费驱动,新兴市场国家对中国的支持才是比较坚强有力的。
欧美之间一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所以欧洲的心态也比较复杂。一方面希望维持欧元的地位,并通过与美元的竞争提升欧元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欧洲当然希望有来自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的支持;同时,如果人民币真的要变成储备货币,对欧元又构成一个竞争,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不希望新的竞争对手出现得太快。所以说,对欧洲来说,维持现状说不定还有机会,如果出现新的货币或超主权货币,对欧元的地位也是一种威胁。
战术 下一步行动的考量
中国在G20峰会前夕高调发声,绝非偶然。专家认为,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金融体系和银行体系已比较健康,外汇储备充沛,财政收支状况良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这使得中国有更多的话语权来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当然,中国在作为美元体系的受害者参与倡导世界货币体系重建的时候,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厘清。
一是正确评估国际主要力量目前对于美元体系的怀疑,是否足以构成撼动这一体系的初始动力。如果是,中国应该在超主权货币的主张上联合这些力量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如果不是,在行动当中就必须更多地植入中美政治关系的考量。毕竟,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保证中国出口型经济的复苏都需要与美国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美国这一主要出口市场也需维护。
二是精心规划撼动美元体系的战略步骤。在此首先要明确的是,将挑战美元体系放在怎样的一个战略高度。就目前而言,最现实和可行的高度是保证中国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不是在货币市场这一领域对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事实上,这或许就是中国主张建立超主权货币的本意。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和力量对比现实,决定了中美之间只能以合作而不可能以较量为主基调。
三是克服人民币国际化的技术和政策障碍。中国外储目前遭遇的缩水危险,对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是一次刺激。这是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真正话语权的唯一可靠路径。中国与亚洲、欧洲直到南美洲一些国家建立的货币互换机制,是走向国际化的先期准备,中期准备则是尝试人民币自由兑换。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人民币继续保持较高的可信度,并强化对人民币流向的监管,甚至包括强化防腐等国内行政制度建设。
思路 改革的前景如何
总结目前市场对国际货币体系前景的讨论,大致有以下四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维持目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但对其进行改良。美国显然支持这样的主张。另外在很多国内外专家看来,由于中国持有巨额的美元资源,该体系的继续维持在短期内也符合中国利益。
第二种思路,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摆脱过于依赖美元的现状,发挥更多种货币的作用,有更多货币分担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交易货币、计价货币地位。该思路在整体上得到了美国之外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的认可,尤其是中国。在中国很多官员、学者看来,人民币的长远理想即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战略,也是基于这个方向的考虑。
第三种思路,推动创建超主权的、全球单一货币体系。目前有部分经济学家,以及部分欧美非官方机构持此看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以及诸如总部在美国华盛顿的民间组织“全球单一货币协会”、总部在欧洲的“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等组织。
第四种思路,商品货币或黄金的回归,其核心不同于以上三种信用货币的思路,而以有真实资产支撑的商品货币,尤其是黄金,重新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承担核心角色。支持该思路的大多是民间学者或民间组织。
一般认为,以上第二种思路是人民币的核心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在该思路之下,央行近期与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安排,以及推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都被理解为危机下中国探求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动作。
结果 短期见效的可能微乎其微
正如经济学家比喻的那样,美元就像微软的窗口操作系统,虽饱受争议,但由于使用范围太广,一时仍难以替换。中国这一提案实施的技术和政治难度非常大,即使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短期内也不太可能改变美元的角色。
此外,就目前国际金融秩序的现状而言,这种努力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IMF从成立以来,一直是美元霸权的最好诠释者。根据IMF的决策机制,重要提案需要获得85%的投票权通过,目前IMF的投票权主要掌握在美国、欧盟和日本手中,拥有16%以上投票权的美国几乎可以一票否决。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在IMF中的投票权仅为3.66%,总部设立在华盛顿的IMF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美国财政部的一个分支机构,无法承担全球中央银行的职能。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对IMF进行改造,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同时对美元的发行通过国际机制加以限制,这是将特别提款权改造成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必要前提。
正如中共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所长宫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的那样,“希望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马上发生根本改变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预见,中国将谋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更多地位,推进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投票权要求。”
背景
美元难堪
“世界元”重任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便是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的泛滥和无节制发行。在1971年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终止美元与黄金挂钩之后,制约美元发行的唯一障碍被彻底扫除,印刷钞票完全成了美联储的权力。其结果是,一方面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向全球,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对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制约机制。
在人类货币史上,英镑和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前,无论是银本位,还是金本位,全球储备货币的特性都是超主权的。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之后至今,人类一直没有创造出一个真正具有长期内在稳定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以避免国际金融秩序的动荡。
而从现实来看,中国通过高强度低收入环境恶化等高昂代价获得的珍贵财富在某种程度上被他人控制,而且这种控制被现行秩序保护,这是目前美元体系对中国的最大威胁,事实上这种威胁对其他世界主要政治经济力量同样现实地存在。此时周小川行长提出以IMF的特别提款权为基础,将之改造成超越主权的储备货币的设想,无疑契合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愿望。
溯源
中国不是
一个人在战斗
其实,关于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建议,中国并不是首倡者。3月16日,俄罗斯总统新闻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俄联邦政府对即将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的正式提议文稿,建议赋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新国际组织以“超级储备货币”发行机关的地位,统一20国集团成员国预算政策标准,制订在国家调控金融市场方面的世界统一规则。文件指出,俄罗斯呼吁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巩固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稳定,调控全球经济失衡现象。
周小川的建议甫出,全世界范围内立刻形成了态度鲜明的两派,一是以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体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的赞同,巴西总统卢拉表示中国的建议是“有效的”和“恰当的”,俄罗斯计划在G20会议上提出相同建议,印尼央行行长布迪奥诺27日表示,中国的建议对印尼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印尼央行将极力支持。IMF总裁卡恩表示中国的建议是“完全合理的”,联合国顾问委员会也呼吁终结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一时间回应称“美元仍然坚挺”,反对建立国际储备货币,美国财长盖特纳先称对中国提议“完全开放”,后改口称“美元在很长时间内仍将是全球储备货币”。欧盟经济和货币事务委员艾穆尼亚表示,美元地位仍将无可替换;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也附和说,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仍无可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