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周久耕事件:网络监督的标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3 月 2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周久耕事件:网络监督的标本
——快报独家专访资深党建专家,深度解读“周久耕事件”
  近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因严重违纪被“双开”。由于涉嫌犯罪,他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一系列动作,使“周久耕事件”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该事件源于他的一次不当谈话,致使“得罪”网民引发“众怒”,继而被“人肉搜索”,接着“丢官”被查,现在又失去党籍公职并面临“牢狱之灾”。在事件看似戏剧色彩的背后,有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深层次问题。为此,记者走访了一位长期从事反腐败研究工作、对整个事件一直保持着密切关注的资深党建专家,请他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度解读。    快报记者 王夕/文 李荣荣 俞晓翔/制图

  网民给官方施加压力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和政府或者说民间和官方如何互动、如何良性互动,是必须正确面对的课题。

  这位专家表示:周久耕被查处令人欣慰,尤其网络世界更是一片叫好声。很多网民认为,这是自我的胜利,这是草根的胜利。甚至有网民称,要建立网络纪委。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数以亿计的网民参与,使包括反腐败在内的政治生活每天都发生着变化。在互联网时代,网民和政府或者说民间和官方如何互动、如何良性互动,的确是必须正确面对的课题。我注意到,在周久耕事件发生时,云南还出现了看守所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躲猫猫”事件)。两起事件中,网络都翻腾着汹涌的民意,网民给官方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但两地处理方式却大不同。一个高调,成立网民调查委员会,把网民推向前台。另一个是低调应对,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尽量回避网民质疑。结果前者无功而返,不得不由执法机关启动调查程序;后者却是近乎刻板地按有关党内调查的规定程序,初核、免职、立案、“双开”、移送司法机关等等。坦率说,我更欣赏后者。

  一味迎合“仇贪仇腐”可能制造冤案

  倘若一味迎合“仇贪仇腐”的激愤情绪,快意恩仇,不仅背离了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还可能制造出冤假错案。

  这位专家说,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公正执法的基本保证,必须坚持理性的法治精神,按照法纪程序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毫无疑问,腐败必须严惩,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但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严格执行程序、依法行事,惩治腐败也不例外。若一味迎合“仇贪仇腐”的激愤情绪,快意恩仇,枉法行事,不仅背离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甚至还可能制造出冤假错案。

  “周久耕事件”中,虽然网络和社会舆论给执纪机关造成巨大压力,但他们坚持严格按规定程序履行职责,体现了较好的理性和法治精神。我们设想一下,面对舆论压力,如果纪检机关仅仅是为了树立所谓“严查快处”的形象,仅凭其抽好烟、戴名表的现象就对周久耕立案调查,甚至不按程序罢官免职,这可能不仅是对周久耕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和网民的不负责任。如果真是那样,他们就不是履行职责,而是胡乱作为。在对周久耕调查过程中,有关履职机关在网民仅提供一包名烟、一块名表的有限信息情况下,一周之内初步掌握了周久耕违纪问题的有关证据,第二周便作出免职处理的决定,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网民对这个结果已经是一片叫好了。但纪检机关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继续开展深入调查工作,最终掌握了周久耕涉嫌犯罪的有关证据,将其送上司法追究之路。

  实现看得见的正义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要追求程序的公平和正义。

  这几天的报道,很多人忽略了南京纪检部门一位负责同志讲过的一段话,这段话是我最欣赏的。他说:“对周久耕涉嫌违纪行为的调查,是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的。调查中坚持依纪依法、不枉不纵,不放过每一个疑点和线索。经过深挖细查,终于使案件得到突破。”有一句法律名言说得好:“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义”这个词总能激起我们心中澎湃的激情,但追求正义和公平的审判必须坚持程序的公平和正义。当年主审“辛普森杀妻案”的法官在辛普森被宣告无罪后说“全世界都看到了辛普森的罪行,但法律没有看到”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周久耕案件办理的成功之处。因此我绝不否认周久耕被查是网民的胜利,但我认为这同样是程序的胜利,是执法者法治精神的胜利。

  办案人员沉默是金

  调查工作初期是不宜公开的,尤其是纪检部门查处的腐败案件。如果公开,那么在让公众了解案情的同时,也等于给被调查对象和其他涉案人通风报信。

  网民对“周久耕事件”披露后纪检机关“迟迟”没有说法感到不满。实际上,这是少数网民对案件调查工作特点不够了解所产生的误解。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因案件调查工作的特殊性,调查工作初期都是不宜公开的,尤其是纪检部门查处的腐败案件。如果公开,那么在让公众了解案情的同时,也等于给被调查对象和其他涉案人通风报信,岂不是让这些人早作应对之策。在纪检机关对周久耕秘密核查过程中,某境外媒体爆料称:周久耕因贪污受贿200万元在医院挂水时被“双规”,讲得活灵活现。这一虚假消息不仅误导和愚弄广大网民,实际还有“投石惊鱼”的负面效果。在这种不利因素下,办案人员通过大量调查工作,终于获得了有关证据,并向媒体正式披露周久耕涉嫌严重违纪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周久耕被立案本应是值得网民高兴的好消息,但仅仅因周久耕“迟迟”没有被“双规”,就使网民发出了“官官相护”的质疑。其实,立案是纪检机关办案的必经程序,而“双规”仅是办案工作审查措施之一,不是必经程序。办案人员既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误解,还要靠智慧收集证据弄清真相。有一句谚语说,沉默是金,我们应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办案人员。

  人肉搜索存在“偏差”

  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息具有不确定性,情绪化表达和虚拟世界的过分渲染易使部分信息失真。

  表面上看,周久耕被查处似乎是“人肉搜索”推动了反腐,许多人为此欢呼雀跃,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偏差,更没人关注被错误的“人肉搜索”无辜曝光的个人信息。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情绪化表达和虚拟世界的过分渲染易使部分信息失真,这些都直接影响“人肉搜索”在反腐中作用的发挥。海量的网络信息是否具有可信度,是否有反腐价值,取决于相关部门启动调查程序进行甄别和认定,取决于调查的深度和广度。

  在“周久耕事件”中,当人们潜意识中认同非理性咒骂时, 我们还是个公正的旁观者吗?经济学祖师亚当斯密告诉我们:在下列场合,我们的道德情感最易于遭到腐蚀,那就是身旁站立的是纵容和偏袒我们的旁观者。”

  反腐需要客观公正,人性化。我们反腐败是为了建设一个人性张扬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法治理性下的反腐败。如果以消灭人性来反腐败,势必有悖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网络举报是对传统举报的丰富

  举报无论是传统方式还是网络渠道,能真正收到反腐肃贪之实效,才是最大的硬道理。

  “周久耕事件”具有网络监督的标本意义。网络举报是传统举报的延伸,是对传统举报形式的丰富和完善,其本质和传统举报并无特别之处。无论是腐败现象的曝光,还是对无良官员的监督,越是正义的行为,就越要秉承节制理性的方式,循着制度路径去履行监督权利。一旦网络虚拟世界的正义感超出适当的范围,就易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群体暴力行为,有时会对社会构成伤害。如果民间力量过分介入打击犯罪这类专属于公权力的事务,反而会引起社会的无序与混乱,这无疑对执政党是个考验。当前反腐败查办案件更多依靠的是传统举报和职能部门办案中带出的线索,有赖于职能部门的深挖细查。比如,日前媒体报道的南京千万女贪官潘玉梅案,有关机关从办案中发现的一条线索查处了15名贪官。还有无锡新兴公司邓斌案,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也是一件案件带出了几十人。总之,举报无论是传统方式还是网络渠道,能真正收到反腐肃贪之实效,才是最大的硬道理。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