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2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20多天不洗澡 没“人味”才能接近熊
· 巧嘴鹩哥 会吹口哨会“接电话”
· 赏樱花 到城南花神大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3 月 2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森林之歌》制片人陈晓卿讲述动物纪录片幕后的艰辛和乐趣
20多天不洗澡 没“人味”才能接近熊
  你是Discovery频道的超级粉丝吗?你知道那些精彩的镜头是怎么拍下来的吗?昨天,由江苏省科协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国际教科影视展评暨制作人年会”上,中国第一部大型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的制片人陈晓卿向记者讲述了拍摄幕后的艰辛和乐趣。

  艰难的

  拍摄过程

  躲在地窝里拍野猪奔跑

  在森林,近距离拍动物十分困难,森林里的能见度是15米,也就是说摄像必须在离动物15米以内,超过这个距离,画面只是影影绰绰的效果。

  在拍摄之前,《森林之歌》请来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专业摄像师给摄制组进行培训。其中一位摄像师背上少了一大块肉,他告诉大家是被熊一巴掌拍下来的。

  在这位美国摄像师的经验里,遇到凶猛动物时,呼吸一定要均匀,要像情人般对视。不能呼吸急促也不能屏住呼吸,否则凶猛的动物会感觉到你的害怕和蓄势待发。可是陈晓卿告诉记者,这些经验在实际拍摄中却恰恰相反,不是人怕动物,而是动物怕人,这些动物都被偷猎者弄怕了,它们一看到人就会立刻消失,要拍摄到它们极其困难。

  《森林之歌》近距离观察了很多野生动物:野猪、东北虎、黑熊、川金丝猴、大熊猫……这里面最大的秘密就是掩体,搭建掩体的最高宗旨是隐蔽。

  陈晓卿介绍,摄制组为了拍摄野猪奔跑的画面,在长白山呆了6个月,他们给野猪撒花生米,让野猪一步步接近拍摄区域。摄制组还挖了一个地窝作为掩体,上面搭了许多枯叶和树枝,同时还要保证大家的安全。导演李文举、朱乐贤和摄影师一起,冒着零下30℃的严寒,穿着六双袜子,在这个地窝里呆了两天半,这期间不能出来,吃喝拉撒全在里面,才终于拍摄到十几秒的野猪奔跑镜头。

  去除“人味”才能拍黑熊

  很多人想象不到,原始森林里的野生动物有极高的警惕性,它们一旦察觉到人的气息,就会逃之夭夭。陈晓卿戏称:“我们拍摄黑瞎子(黑熊)的摄像师身上有一股浓浓的‘熊味’。”“熊味”是什么味?就是二十几天不洗脸,不刷牙,把自己身上的“人味”完全去除。此外,每天要和黑熊套近乎,给它吃蜂蜜,它尝到甜头后,就会慢慢熟悉你。

  拍黑熊时是冬天,在小兴安岭,摄制组决定派和黑瞎子混得熟的导演进入洞里拍摄黑瞎子冬眠的模样。

  现在想起来还很后怕,这其实十分危险,陈晓卿告诉记者,熊有着很强的自杀倾向,它对自己都这么狠,就别说是对人了。一旦被熊发现后,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摄制组准备了一支麻醉枪,以防万一。

  “还好,我们的导演身上的‘熊味’够足。”当导演进入洞里时,黑瞎子并没有感到异样,一直呼呼大睡,拍摄于是顺利完成。

  陈晓卿告诉记者,在拍完黑瞎子后,《森林之歌》剧组就再也不吃松子和榛子了。因为黑瞎子真的很可怜,科学意义上,黑熊的冬眠是5个月,但是在长白山它们只有两个半月,因为松子和榛子都被人吃光了,它们在冬眠之前吃不饱,早早就饿醒了。摄制组经常能在雪地上看到黑瞎子寻找食物时留下的脚印。

  被黄蚁咬成“醉人”

  “其实在森林里,最危险的动物不是老虎,不是黑熊,而是昆虫。”陈晓卿解释说,在原始森林里,很多野生动物一看见人就逃走了,反而没有什么危险。倒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昆虫,数量庞大,而且这些幼小的生命会不顾一切向人发起进攻。

  在海南拍摄时,摄制组在艰难爬上高大的青梅树时,就意外遇见了黄蚁同胡蜂的一场厮杀,虽然这一段称为片中最拍案叫绝的镜头之一,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也让摄制组吃了不少苦头。当一群黄蚁把胡蜂给吞掉后,爬在高树上的摄像师和导演浑身已经被黄蚁咬得不成样子。用陈晓卿的话形容,这两人浑身都红了,就像醉酒一样,因为黄蚁喷射的分泌物是乙醇。

  陈晓卿说,拍摄热带雨林的朱乐贤和王路更是被旱蚂蟥叮得体无完肤……每一次拍摄前都要全副武装,把裤脚绑紧,全身裹得严严实实,但是丝毫不起作用,蚂蟥无孔不入,就像钩子一样勾住你的肌肤,每次拍摄结束,解开裤脚后,大腿全是红疹子。

  有趣的

  拍摄花絮

  血腥场面也可以“造假”

  陈晓卿告诉记者,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给《森林之歌》剧组进行培训后,也让大家对拍自然类纪录片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纷纷感叹“原来纪录片也可以这么拍啊,为了追求逼真的画面有时候也需要‘作假’。”

  见记者一脸疑惑,陈晓卿透露了一些拍摄的小秘密:这种‘假’其实是一种后期制作。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云豹追捕羚羊的这个片段,云豹奔跑,凶猛地扑到羚羊身上,羚羊垂死挣扎,云豹一口咬住羚羊的喉咙……到这里所有的镜头都是真的。最后羚羊鲜血涌出这个镜头,其实是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人为后期制作的。制作人员做了张动物的皮,在喉咙上注满“血水”,用一根针轻轻一戳效果就出来了。

  “迁徙的鸟”是驯养的

  著名的纪录片《迁徙的鸟》,讲述的是翅膀上的故事,一切都发生在凌空舞动的双翼上。影片只有导演雅克·贝汉低沉的只言片语,然后你就只能听到高亢的鸣叫,翅膀划过的风声,我们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却只能看到它们流畅的线条和充满力度的飞翔。每一个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被导演高超的摄像技巧所折服。

  陈晓卿透露,其实这些鸟都是导演驯养的,雅克·贝汉已经和这些鸟儿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片中,他根据这些鸟儿每年的迁徙路线,拉着这些鸟儿世界各地跑。在现场只要发动机一响,这些鸟儿就飞了起来。

  刚开始时,拍摄工具还是热气球,在空中进行航拍。但到最后,就只要在越野车上拍就行了,因为雅克·贝汉每次都会给这些鸟儿喂鱼,鸟儿们已经“掌握”了导演的习惯,只要一拿出鱼,鸟儿们就会冲到前面,所以如果你要观察的话,会发现片中地上还有鸟儿们的影子,说明鸟儿是超低空飞行。

  巧搭草棚拍滇金丝猴

  陈晓卿说,在野外拍摄除了需要耐心,一定不能改变动物们的生存环境,人类的一切伎俩都逃不脱动物们的眼睛。孙剑英,中国纪录片著名的资深制作人也向记者讲述了拍摄《萨马阁的路沙》(滇金丝猴)的经历。

  孙剑英说:“在拍摄期间,我们在两年内搭建了50个草棚,就在这些草棚里拍摄。按照我们人类的能力,这50个草棚一天搭完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我们得根据这些滇金丝猴的脾气来巧搭。因为滇金丝猴非常敏锐,一点周边的环境发生改变,它们会立即感到危机,认为这块地方再也不能来了。所以草棚搭得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平均15天搭一个,让滇金丝猴慢慢习惯这些草棚的存在。通讯员 周景山

  快报记者 安莹

  ■链接

  纪录片《森林之歌》

  中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森林版图的自然类纪录片,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领域的空白。共11集,每集50分钟。摄制组从2003年开始,进入西藏、新疆、华北、秦岭、云贵高原、东北、海南、福建等人迹罕至的林区,探访中国仅存的原始森林,拍摄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用优美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寂寞或灿烂的生命故事,阐述了森林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关系,展现了人、动物、森林共生的世界。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