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民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第一锅雨花茶哪去了?全喝光了!
· 富民坊又拆掉104间违建
· 村卫生室计量器具免费检定
· 的哥扔烟头被罚100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3 月 2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雨花茶博物馆什么都不缺,就缺一股“味儿”
第一锅雨花茶哪去了?全喝光了!
  竹编的烘茶器、筛子、手摇式揉捻机……南京雨花茶博物馆近日将对市民免费开放,市民不仅可以一睹第一台雨花茶制茶机器,还可亲手炒茶。不过,炒茶第一代传人严祥富伤感地告诉记者,馆内没有收藏到1959年南京第一锅雨花茶的标本,真是遗憾。据介绍,第一锅雨花茶标本一直盛传深藏在中山陵茶厂内,但是昨天该厂厂长陈盛峰却明确表态:没有,当年就被喝掉了。

  明朝时,煮茶改为泡茶

  在雨花台风景区的西侧,绿竹掩映中有一幢古典园林式的二层小楼,这就是刚刚建成的雨花茶博物馆。

  一走进大门,迎面就是浓浓的茶韵:玻璃屏风上写着“雨花茶”,水顺着屏风流下来形成漂亮的水帘,下面45把排列整齐的紫砂小茶壶吐着水。“南京的茶文化很悠久。”馆内导游介绍,“以茶代酒”典故就出自南京。据记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但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到了唐代,南京已广泛种茶。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民国时期,一批茶馆在南京应运而生,仅夫子庙就有二三十家,最有名的有义顺、奎光阁、六朝居和新奇芳阁等,雨花台的二泉社也远近闻名。

  说起喝茶,也有一段故事。据说是朱元璋开创了现在的喝茶法。早在唐宋时期,茶叶都是制成饼,专供宫廷的贡茶还以金银模型压制出龙、凤图案,又称“龙团”“凤团”。朱元璋觉得这样制饼茶太麻烦,下诏废止了团茶改成贡叶茶,茶的饮法也从点茶、煮茶变为以沸水直接泡茶。

  有“第一台”,缺“第一锅”

  第一台雨花茶制茶机器,2008年光荣“退休”。昨天,记者在雨花茶博物馆里看到了它。雨花台风景区茶厂范方富厂长告诉记者,这台制茶机器名叫铃木式揉捻机,身价不菲,是上世纪80年代用一年的出口茶叶钱换来的。

  在茶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排“破破烂烂”的东西:竹编的烘茶器、筛子、手摇式揉捻机等,有的已经发霉、有的已经破损。工作人员说,“这些可都是宝贝,你看,有的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原汁原味,不能洗。”不过,炒茶第一代传人严祥富直言,博物馆少了一股“味”:比如提香和的烘笼盖子、木铲子,最重要的是没有当时第一锅茶的样本。对此,范方富无奈地称,南京第一锅雨花茶是在中山陵茶厂诞生的,那边的资料应该比较丰富,他要过,但没有要到。

  其实,雨花茶的发源地在哪,南京几家茶厂早就打过“擂台”。昨天记者来到中山陵茶厂时,老远就看到了竖得高高的广告牌“雨花茶诞圣地”,不言自明,厂长陈盛峰称,前身为“总理陵园种植厂”的中山陵园茶厂,是1931年宋美龄为了点缀中山陵园的周边环境和发展茶叶生产,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仿制杭州龙井,茶园后来在抗战期间被毁坏。解放后中山陵园茶园恢复到百余亩,创造出“茶梅共生”的生态环境,使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1959年,松针形雨花茶也在这里诞生,“中山陵的雨花茶可谓雨花茶的老祖宗。”他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大学内的茶学系用的雨花茶教学标本也全部来自中山陵茶厂。

  “第一锅”早已被喝光

  在中山陵茶厂一个不起眼的陈列室里,摆着一排排铁罐。陈盛峰介绍,这些罐子里都是历年保存下来的茶叶样本,或者说标本。一来这些就是标准样品,以确保现在制出来的茶叶外形、大小与当初一样;二来,也是为了进行质量追踪,一旦发生什么问题,都有据可查。“其实远不止摆在外面的这些,现在每个批次茶叶也都要留下样品确保质量。”记者转开一罐1972年的茶标本,意外的是居然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

  镶在木盒里的茶叶最为久远,形状也最为漂亮,根根像松尖一样,又细又尖,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1959年的第一锅雨花茶?陈盛峰犹豫地摇了摇头,“其实早就没了,当年就被喝光了。你看到的这个应该是1961~1962年左右的……其实当时也不会有留有这种标本的意识。”

  昨天,熟悉内幕的严老也详细地讲述了经过。严老今年已经73岁了,1958年参与了雨花茶的研制工作,“1958年春,江苏省委提出创制一种名特茶以纪念革命先烈,特意成立了江苏省雨花茶创制委员会,把全省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中山陵园,开始研制雨花茶。我也参与了,大家一起讨论,这个茶该做成什么样,当时专家想了各种方案。有的建议把茶叶制成大刀长矛形,有的建议制成镰刀斧头形,还有的建议制成花瓣形,经过反复比较,最终决定把茶叶制成松针形,象征革命烈士忠贞不屈的精神万古长青。”严老称整整试了一年,炒失败的,那就多了,数不清多少锅。“当时定型的那锅雨花茶只采摘了一斤鲜叶,炒制成功后只有3两,当时拿到洞庭湖评审鉴定,被评委和领导喝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省农林厅拿去办展览了……也就没了,真是遗憾。”

  快报记者 夏天 毛丽萍 文

  快报记者 路军 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