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全球经济或难出现V形复苏
· 危机应对措施已见成效
一些行业出现积极迹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3 月 2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全球经济或难出现V形复苏
  全球经济下滑尚未见底,今年后三个季度全球产出将继续下降,失业率将持续上升。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

  

  出现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那种金融失控状况的可能性减少,但制造危机的温床依然存在。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

  

  全球经济快速收缩的局面将在今夏结束,但此后全球经济将陷入一至两年的停滞期。

  ——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院院长马汀·威尔

  全球

  关于

  经济形势

  在全球经济停滞、出口难以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今年肯定不会出现像2007年13%那样的高增长。不过预计潜在的增长率仍然会保持在8%-10%的水平。——日本东京财团研究员关山健

  

  中国经济今年会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快,中国经济也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更有弹性。但同时,中国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进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不可能成为一个“绿洲”。——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

  

  对于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中国等亚洲国家,发达国家进口需求的下滑是一个主要负面影响。

  ——联合国经济专家洪平凡

  全球经济或难

  出现     形复苏

  我们正进入第二轮危机?

  未来:2010年全球经济微弱复苏

  花旗实质被国有化成标志?

  现在:新招应对危机

  受金融危机拖累,世界经济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急转直下,许多国家相继陷入衰退。全球经济下滑是否已经见底、经济复苏前景如何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全球经济下滑尚未见底,今年后三个季度全球产出将继续下降,失业率将持续上升。

  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院院长马汀·威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也表示,全球经济快速收缩的局面将在今夏结束,但此后全球经济将陷入一至两年的停滞期。

  罗奇认为,我们正进入第二轮金融危机。第一轮是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导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由于经济衰退,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持续下降,从而进一步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因此,他认为,第二轮金融危机的标志是全球商业环境的恶化。

  威尔也认为,世界正在经受第二轮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这轮危机中,银行可以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少,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就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二轮金融危机很有可能以长时间经济滞涨期的出现而告终。

  威尔说,复苏是一个漫长过程,经济快速收缩并不意味着复苏也会同样迅速。

  罗奇则认为,全球经济到2010年将会复苏,但复苏力度会很弱。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经济大幅下挫,就会有V形反弹,但这次不会。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各国已经实施的经济刺激措施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阻止这种罕见的后泡沫时代的全球经济衰退。

  据威尔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只有0.5%,主要发达经济体都会出现2%-3%的负增长。

  威尔认为,中国经济很难重回9%的高增速。但无论如何,今年中国经济可以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的增长。

  罗奇确信,中国经济今年会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快,中国经济也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更有弹性。但他也提到,中国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进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不可能成为一个“绿洲”。

  综合新华社驻伦敦记者 陈文仙 驻香港记者 何柳报道

  新对策特点:

  1.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范围扩大;

  2.商业银行国有化;

  3.强调公私合作;

  4.适时改变金融业的一些基本准则。

  

  新对策风险:

  定量宽松可能造成货币贬值,银行业国有化将使不良资产处置难以预料。另外,市场与政府合作中的定价问题也令金融界甚感棘手。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等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救市,但危机仍在蔓延。近期在金融危机新一轮冲击的影响下,各国经济体当局应对危机的举措呈现出新特点,包括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国有化以及强调公私合作等。

  今年即将结束的第一季度中,全球金融危机继续深化演进。东欧货币危机、美国金融业的坏消息、新兴市场普陷困境……有关全球金融危机出现“第二轮冲击”的说法成为国际舆论热点。

  综合来看,业内人士在“第二轮冲击”的界定和标志性事件上存在分歧。鉴于这场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其演进路线的参照系也在美国。如果说2008年9月7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标志着华尔街投资银行模式的覆灭,2009年2月27日花旗实质上被国有化也许意味着美国商业银行模式的制度变革。因此,不少专家认为,这一事件可被视为本轮金融危机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事实上,自2007年夏开始的这场金融危机始终在演进,未曾真正平息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月19日发表报告说,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0.5%至1.0%,为60年来首次负增长。

  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形势,各国政府不断调整和推出新的应对举措。近期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范围扩大。从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算起,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以降息和直接向商业银行注资为主。到去年底,美联储已经把基准利率由5.25%降至零至0.25%。今年3月18日,美联储开始再购买长期国债,并再次购入相关房产抵押债券和房贷机构债券。所谓定量宽松,一般指利率接近或者达到零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购买各种债券,向货币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用特意创造的货币购买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是希望能够降低贷款成本,有效改善民间信贷市场环境。在此之前,日本、英国和瑞士都在使用定量宽松的政策,预计加拿大和瑞典将紧随其后。

  第二,商业银行国有化。2007年底,英国率先对陷入危机的诺森罗克银行实行国有化。2009年2月18日,德国内阁批准了一项救市法案,允许政府将银行强制国有化,以防止大银行破产动摇德金融系统。2月27日,英国政府继续对苏格兰皇家银行注资225亿英镑。至此,英国政府已经拥有该银行95%的股份。同一天,美国在花旗银行的持股比例达到36%,实际上对花旗实行了国有化。紧随国有化的是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3月23日,美国财政部细化了针对银行业不良资产剥离的计划。

  第三,强调公私合作。美国政府高官的近日表态可以看出,美国应对危机目前开始从政府主导转向强调与私营部门合作。美政府意识到,美国经济真正的复苏动力在于市场,如果不让私营部门参与金融业救助,则最终效果不容乐观。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3月22日说,解决金融危机的唯一途径是同私营机构合作,消除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问题资产。政府不能独自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金融监管者开始考虑应适时改变金融业的一些基本准则。如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备受争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3月20日表示,监管机构可能有必要修改资本和会计准则,以确保其不会加剧金融市场波动。

  目前尚难判断美欧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新举措效果如何,但与之相伴的一些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定量宽松可能造成货币贬值,银行业国有化将使不良资产处置难以预料。另外,市场与政府合作中的定价问题也令金融界甚感棘手。

  金融危机中潜在的风险仍有多处。近中期看,美欧金融业“去杠杆化”还未完成。长期来看,赤字难题、美元危机以及金融危机过后很可能出现的滞胀问题都将使世界经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能够确定的是,稳定市场信心要靠政府努力,但救市的最终力量仍在于市场。

  新华社记者 刘丽娜

  ■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 陶冬]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观点:金融失控几率下降,危机温床犹在

  详析:“一波未平”是指去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第一波金融海啸,到现在金融体系还没有真正稳定下来,而新的动荡又可能发生。“一波又起”是指实体经济恶化速度明显加快,美国失业人数持续维持在高位,对美国正常的消费和投资活动以及市场信心造成深远影响。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一轮去杠杆化和价格调整,再加上各国政府严阵以待,加强合作,出现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那种金融失控状况的可能性减少,但制造危机的温床依然存在。

  陶冬在采访中把世界经济目前所处的状态比喻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陶冬认为,以下几个领域值得特别关注,如果风险爆发或成为新一轮危机的引爆点:

  首先是信贷违约互换(CDS)市场。目前公司债市场利率高企,银行惜贷现象依然严重。如果借不到钱,一批企业会倒闭,公司债将无法偿还。而这势必拖累为这些债务融资进行担保的保险公司等机构。目前,CDS市场总规模在62万亿美元,是最大的信贷类衍生工具市场,一旦风险集中爆发,牵连巨大。

  其次是新兴市场。东欧经济体处于“高危”之中,资金外逃,汇率急剧贬值,经济急速衰退,这给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西欧带来巨大压力。此外,中东产油国也遭遇挑战。例如阿联酋的迪拜。

  第三是欧洲银行。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银行杠杆率降低,但欧洲的银行负债率依然偏高。欧洲银行过去在新兴市场业务扩展较快,例如向东欧借出大量贷款,这部分资产随时可能把其拖入泥潭。欧洲金融机构多数贷款为“先借美元债再贷美元款”的资产负债表扩张,美元利率、欧元汇率、新兴经济体资信、机构自身信用评级等都对其财务构成较明显影响,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大损失。

  第四是欧元。陶冬说,西班牙、葡萄牙的主权评级已遭调低,法国也有被降级的危险,再加上欧盟在东欧的成员所面临的困境、欧洲银行面临的高风险、欧洲实体经济恶化超预期等因素,欧元前景受到质疑。

  第五是美国国债。由于全球资金涌入美国国债市场避险,目前其收益率极低。但仔细考量,美国政府的偿还能力值得怀疑,美国国债的价格与其潜在的风险不匹配。一旦资金撤离,美国国债市场泡沫可能爆破。作为许多金融资产的定价基础和大量财富的聚集地,美国国债一旦风吹草动,必影响深远,且后果难以估量。

  新华社记者 何柳

  [联合国经济专家 洪平凡]

  不良互动 悄然形成

  观点:金融和经济出现某种不良互动

  详析:一方面,信贷紧缩和金融财富损失导致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和商业投资锐减,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衰退导致金融机构损失进一步扩大。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详细分析了当前的金融危机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洪平凡认为,目前看来,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衰退间形成一定程度的不良互动:一方面,信贷紧缩和金融财富损失导致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和商业投资锐减,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衰退导致金融机构损失进一步扩大。

  此外,从最新公布的各类宏观经济数据看,金融危机影响已从发达经济体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蔓延,全球经济正出现同步下滑,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内的发达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已陷入二战以来的最严重衰退。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的影响,发达经济体的衰退已造成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

  同时,很多经济体失业率开始迅速上升。世界劳工组织估计2007年至2009年之间全球职业人口将新增5000万。

  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经济政策是阻断这种恶性循环的关键。

  中国在此方面成为范例。2008年11月初中国推出一系列扩大内需财政刺激措施,成为全球迎战危机的又一个战略转折点,从采取货币政策为主转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多管齐下,从以稳定金融市场为重点转向遏止实体经济的衰退,从被动反应转向积极预防。

  洪平凡指出,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各项主要指标看,金融危机仍在不断恶化,但恶化速度有所减缓。其中,美欧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仍在恶化,不良资产造成的损失仍在上升,还需新资本注入。

  洪平凡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回暖的制约因素较多。

  此外,通货膨胀曾是许多国家在2008年面临的挑战,但随着石油和其他初级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以及世界总需求的下降,预期2009年全球通胀率将会大幅下降,而通货紧缩倒可能会成为某些经济体面临的风险。

  新华社记者 陈刚

  [日本东京财团研究员 关山健]

  谨防出现 新风险源

  观点:应密切关注金融机构和大公司经营状况

  详析:美国国际集团(AIG)、花旗集团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接受政府注资只是暂渡危机,政府用注资这个“盖子”把不良债权的问题“盖”住了,但问题远未解决。如果经济形势继续恶化,不良资产膨胀,这个“盖子”就有被掀开的风险。

  

  日本东京财团研究员关山健日前就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其间,他特别指出,应密切关注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和大公司的经营状况,谨防全球经济出现新的风险源。

  关山健指出,虽然目前还不能断言出现“金融危机第二冲击波”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是可以肯定地说AIG、花旗、通用汽车等金融机构和著名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将是“金融危机第二冲击波”到来的风险源。在这些金融机构和著名企业中,只要其中有一家破产就可能成为第二冲击波的爆发点。

  关山健说,目前在日本专家学者中比较乐观的看法是,今年夏季开始美国经济将随着减税政策的实施,个人消费得到回升而出现复苏;中国经济在内需的拉动下继续保持较强增长;日本经济也将伴随着对中国和美国的出口恢复,在年底前后出现好转。比较悲观的看法是,美国过剩债务消化需要约7年的时间,其间美国的GDP将减少11.9%;日本的GDP也将减少18.2%。最普遍的看法即中间观点是,美国经济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恢复增长,但是由于解决消化过剩债务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几乎没有专家认为美国经济会在2010年出现强劲增长。

  在谈到中国经济方面的问题时,关山健指出,在全球经济停滞、出口难以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今年肯定不会出现像2007年13%那样的高增长。不过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城市化、工业化等基本增长趋势没有发生变化,预计潜在的增长率仍然会保持在8%-10%的水平。

  但是,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降至6.8%的水平,2009年要恢复到潜在增长率的水平,光靠民间自律性活动是不够的,政府的经济对策尤为重要。

  他认为,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中央财政能提供多少资金,还在于银行能否提供足够的信贷投放,因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金融政策缺一不可。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把金融政策目标从原来的“保持增长、抑制通胀”转变为“保持增长、防止通缩、控制风险”。此外,国务院批准发行2000亿人民币地方债,这是一个使地方政府易于筹集投资资金的措施,应予以肯定。

  新华社记者 刘浩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