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3·15过去了。
照例,3·15到来之前不断会有厂商来电,希望媒体慎对投诉、慎处曝光。
我却发现,今年的消费者权益日前后,投诉——至少是与汽车消费相关的投诉比想象的要来得少。
一来,汽车产品整体质量提高,由产品质量引发的投诉比例下降。
二来,竞争愈演愈烈,汽车厂商护牌意识增强。
再者,消费者维权不再把3·15当做唯一出口。
去年,在杭州、广州等地上演的“人拉车”“牛拉车”“马拉车”悲喜剧,档期都离3·15相去甚远。
问题却又并不那么简单。
中国的汽车消费进入售后时代之后,汽车厂商的利润来源也越来越多地倚重售后环节。
于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侵害,也越来越多地发生在这个环节。
而且,这种侵害正以越来越隐蔽的方式进行着。
配件以次充好?维修价格虚高?
小儿科。
打一个比方,打老婆被称作“家庭暴力”。
如果不动手只动口,甚至连口都懒得动——十天半个月不和你说一句话,就叫“冷暴力”了。
那么,隐蔽式的乃至诱骗式的侵权,是否可以叫做“冷侵权”?
我有个朋友,车跑了刚两年,总里程不过两万公里,几万元的小车,做一次保养竟花了近两千元。
清除积碳、清洗油路、清洗油底壳、换火花塞……可算“无微不至”。
不懂行的,花了冤枉钱不说,还得感谢他祖宗八辈。
哼,臭不要脸的……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