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渔民出江能捕到多少野生三鲜
●破解江鲜濒临灭亡的深层原因
●其他江域鲜活美味生存状态如何
长江三鲜如此美味,引无数人为之折腰,但近些年来,就在人们大快朵颐享受绝佳美味的同时,长江三鲜却在不知不觉间逐渐减少,有的甚至消失了。长江三鲜究竟为何减少?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无法再为寻常百姓盘中餐,而成了即使高堂之上也难得一见的珍贵名肴?除了长江,在其他江域,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呢?
30多岁的一南京渔民从打鱼以来就没见过鲥鱼
为了探访渔民捕捞长江三鲜的情况,3月14日上午8点20分左右,记者来到中国水政南京龙潭码头,在值班轮机长金辉先生的带领下,记者乘上了快艇向长江中央驶去。快艇在宽阔的江面行驶没多久,我们就看到前方有一条插着红旗的渔船,金辉告诉记者,插红旗表示渔船正在捕鱼中,让来往船只注意绕行。
不过没等多久,渔民就收网了,我们将快艇靠拢过去观察他们的收获。记者本以为能够看到鱼儿满舱的热闹景象,可到了渔船面前,发现渔网里空空如也,渔船里也没见鱼的影子,船上5个青年渔民正在默默地收拾着渔网。听说记者是来询问长江三鲜的情况,他们纷纷摇头说道:“那些鱼现在太少了,能打上一两条就算是运气好的了。”他们指着渔网说,“你也看到了,从早上7点多出来到现在,一条鱼也没打着,倒是有两只小螃蟹。”说着从渔船里扔了两只江蟹出来。他们告诉记者,今天出来本来是想打■鱼的,目前正是打■鱼的时节,不过今天他们已经下了无数网,一条都还没捞到。
而长江三鲜里的鲥鱼现在已经根本没有了,其中一位30多岁的金师傅说,鲥鱼自从他打鱼以来就从没打到过,只有他的父辈们打鱼时才有,那大概是三十多年前了。河豚的情况也基本相似,只有■鱼稍微好些,隔几天还能打到一两斤,但捕■鱼还要再过一阵子,等到清明那会才稍微多点。
渔民出江四五个小时只能捕到五六斤虾
离开了这条渔船,我们又找到了一对30多岁的渔民夫妇,丈夫姓杨,今天他们没打算捞■鱼,而是来放“地笼”的,就是捕捞虾、蟹、小鱼等,但即便如此,他们今天的收获也不大,杨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今天早上4点多就出来捕鱼,但到八九点钟仅捞到五六斤虾,已经送到江边的鱼市卖了,现在是他们第二趟捕捞,但这一次直到现在依然一无所获。
随后,在金辉先生引导下,我们又来到了附近的鱼市,鱼市是在长江的一个小支流里,就在六合大河口渔业村附近,这也是渔民们和岸上贩鱼人定点交易的地方。等我们到那里时已经快10点了,鱼市已经散了。江边停着几艘渔船,有几位老人正在船上休息,他们都在长江捕了一辈子的鱼,祖上也都是靠打鱼为生。听说记者来采访长江三鲜的事儿,老人们都打开了话匣子,一位年龄最大的盛先生说:“三鲜在三四十年前,只要过了冬天,就开始多起来了,而现在,都快清明了还没有怎么见到。当年这些三鲜人们都舍不得吃,现在想吃也吃不到了。”他也介绍说,鲥鱼已经有20多年没有打到过了,河豚也不多见了,■鱼、■鱼还能打到些,但也都非常少。记者大约在11点离开,但从头到尾一条鱼都没有见到,更别说三鲜了。
南京下关惠民桥鱼市鲥鱼几千元一斤买不到
3月15日,记者又专门来到南京市惠民桥水产市场,了解长江三鲜的市场行情。从事水产批发多年的李师傅告诉记者,长江三鲜确实在逐年减少,他本人已经多年没有见到过野生鲥鱼了,■鱼倒是偶尔还有一些,但也非常少,在旺季一天也只能进货一两斤。而周围买鱼的一些市民也告诉记者,野生的长江三鲜已有多年没见到了,而且即使有他们也买不起,一斤都要成百上千的,特别是鲥鱼,早两年还有得买,不过那时候已卖到两千元一斤了,目前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了,根本就是有价无市。
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南京陈先生告诉记者,长江三鲜在30多年前的时候还很多,当时他还正年轻,那时候来买三鲜只要几块钱一斤,平常人家里都能吃到。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三鲜就开始少了,价格也是噌噌直涨,由几十跳到几百,鲥鱼最夸张,都上千上千地卖了。陈先生非常惋惜地说:“以后都吃不到这些鱼咯。”
“老少通吃”导致三鲜数量锐减
龙潭码头的金辉先生说,他从1978年就到这里来工作了,经常和渔民打交道,他刚到那会儿,长江三鲜都是成百上千斤地捕捞上来,那时候的渔网也大,一排过去有上千米,一网下去,起码上千斤,三鲜多到不想吃,特别是■鱼,渔民们都卖不掉,因为一斤才几毛钱,卖不掉就送人,而且一送就是上百斤。 但现在这种场景根本不会再出现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一天能打到几斤就算不错了。
记者请教了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葛家春主任,葛家春告诉记者,由于人们对三鲜的过度偏爱,对它们进行了大量的捕捞,而且捕捞的工具越来越先进,渔网也越做越精细,捕鱼船只不断增加,使得三鲜们无处可逃。另外三鲜来到长江的时节正是它们繁衍后代的时节,滥捕一下切断了它们繁衍的后路,它们的数量自然也就减少了。
水利工程和地理环境变化让鱼儿们洄游找不着北
葛家春还告诉记者,长江里三鲜的数量锐减,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三鲜的栖息地正在不断丧失。它们从大海里游回长江,寻找一些滩涂、湿地产卵繁殖。但是,因为长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样的滩涂、湿地不断减少,它们繁衍后代的巢穴没有了,产下的卵也就难以生存下去。此外,因为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比如修筑大坝、河堤,切断了鱼儿洄游的路途,使得它们无法到达每年固定产卵的区域,也就导致了它们数量的减少。金辉先生补充说,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了水环境的破坏,本来江水该涨的时候它不涨,不该涨的时候涨了,长江三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正确的洄游季节,所以它们洄游的时间也就不对了。
污水噪音更是三鲜致命杀手
葛家春分析说,江鲜数量减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由于近年来长江沿岸的污水大量排放,长江的水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工业污水都含有有害化学物质,不仅污染了鱼的食物,也污染了鱼本身,所以也造成三鲜的减少。葛家春说,三鲜中鲥鱼主要是以浮游生物为生,河豚杂食,浮游生物、小鱼小虾它都吃,■鱼是肉食性鱼类。因此,一旦江水污染,浮游生物最易受到污染,如果鱼类吃了这些浮游生物,自身也就容易受到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的刘文斌教授也说道,如今的工业污染对长江水质影响很大,很多重金属物质、有毒化学物质都被排放到长江,这些有害物质都会导致三鲜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下降,所以数量肯定不如以前水好的时候。金辉先生也说,现在的长江水和30年前的江水看上去没什么变化,颜色还和以前差不多,但水里的成分就不知道了,因为很多有害成分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但肯定没有以前好。
在鱼市,老渔民盛先生对记者说:“主要是因为污染太严重了,其他鱼都不来了,别说长江三鲜了。”而旁边一位李大妈还向记者反映,就在前两天,这条河还突然被污染,水泛红色,并发出一股臭味。
除了水污染,还有人认为噪声污染也是一大原因,特别是鲥鱼,鲥鱼生性娇贵胆小,如果岸边有强大的噪声,比如工业建筑、炼钢、造船等,鲥鱼就会从深水区游走了。
全国南北入海江河都有三鲜分布
长江三鲜近年数量锐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些鱼类在其他江河是否也有分布?那些地方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上海市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唐文乔介绍说,三鲜并非只在长江才能见到,在其他地方也有分布,比如钱塘江、珠江等。因为三鲜在海里的分布很广,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均有分布,每到特定季节,它们根据在海里的分布特点和生活习性,就会从海里溯流而上,游往内陆的江湖河流产卵繁殖。因此,在珠江里见到鲥鱼其实很常见,那与长江鲥鱼就是一个种,长相也差不多,只是因为水质环境的不同,营养成分与风味可能有所差异。
河豚和■鱼在黄河中也较为常见,特别是黄河■鱼在全国也非常有名。但黄河中却几乎没有鲥鱼,因为黄河水中的泥沙太多,水质混浊,不适宜鲥鱼生长。
“黄河■鱼和长江■鱼都是一个种类,只是它们选择产卵的地点不同,就如同样都是中国人,只是一个长在北方,一个长在南方。”刘文斌教授跟记者说,不管是河■、江■还是海■,都是一个种类,学名都是■鲚鱼,只是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了不同的叫法,当■鱼生活在海里,就称之为海■,洄游到了江里就叫江■,洄游到河里就叫河■。
其实,长江三鲜只是在长江一带的叫法,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鱼类特产,比如黄河,除了黄河■鱼外,黄河鲤鱼也在全国有名,只是现在也同样不常见了。而珠江则盛产鲮鱼,松花江有大马哈鱼。钱塘江沿线,也就以钱塘江鲥鱼为贵,不过这和长江鲥鱼是同一个种类。至于哪里的更好吃,各地有各自不同的说法,比如黄河■鱼在黄河一带也很有名,而身在长江沿岸的人们自然觉得自己这里的鱼才最好吃。即使同在长江,各个地方的人也都觉得本地的最好,比如河豚,扬中、江阴、靖江、张家港等地区的居民都觉得自己那里的河豚才是最好吃的,但具体里面有多少差别,很难区分。
那些在湖泊中安家的“三鲜”已经变种
江鲜不仅在其他各江域都有分布,甚至在许多湖泊中也有许多,只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变化,鱼的形态与风味也就逐渐出现了变化。以■鱼为例,随着生活水域的不同,■鱼渐渐发生了变化,逐渐分为江■、湖■、海■等。关于■鱼的种类学术界颇有争议,刘文斌说,因为■鱼的生存能力强,当鲥鱼、河豚因为江河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变少时,■鱼却能够长期在淡水中生存下来。它们到达陆地里的一些湖泊中就渐渐定居了下来,不再游回海里,学术上把这个过程叫做“陆封”。比如现在的太湖、洪泽湖、南京的固城湖中都有它们的身影。但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这些■鱼也产生了变化,变得和这些湖里本身的■鱼相差无几。本来,生活在湖里的■鱼学名叫湖鲚,长江里的叫鱽鲚,而现在已经渐渐混淆,而且即使湖鲚和鱽鲚本身外表也差不多,根本无法分辨,只是在风味上有着明显不同,湖鲚明显没有长江里的鱽鲚口味好。
在葛家春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研究用的鱽鲚标本,有一袋,大概二十来条,葛家春说这是几年前跟随南京渔民好不容易才捞回来的,撒了好几网才捞到这么一点。葛家春拿着鱼标本向记者介绍了鱽鲚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它们的臀鳍和尾鳍连在一起,形成它们如刀般的“刀齿”;二是它们有6根胸鳍条,一直长到超过臀鳍的1/3左右;三是它们的上颌骨达到或超过胸鳍的基部,看上去非常吓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它们是肉食性鱼类。
海里的鲥鱼也在渐行渐远
与长江三鲜产量锐减相似,其他各江域的鲥鱼、■鱼也都在减少。赣江的一个支流夹江水域江面狭窄,水流湍急,江底多石,下段河床平坦,宜于鲥鱼聚集,是鲥鱼最理想的产卵地,历史上产有大量鲥鱼,素有“鲥鱼窝”之称,但近些年来逐渐风光不再了。唐文乔教授告诉记者,1991年前后,他们曾到夹江进行过调查,当时那里的鲥鱼已经几乎绝迹了。
如果要追问变化的原因,与长江沿线变化的情况有些类似,同样是因为鱼儿的产卵地逐渐消失了。鲥鱼对产卵地的要求很特别,它们喜欢在水流湍急,并且流水能达到翻滚地步的地方产卵,因为它们的卵需要吸收氧气,如果水流缓慢或静止,空气中的氧气就很难吸收到,就对鱼卵不利。夹江那里就是因为新建了一个水坝,破坏了这里的水域,使得鲥鱼无法在这里繁殖后代,久而久之,它们就不来了。而越来越多这样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会导致它们最后的繁衍地都没有,那么鲥鱼数目减少也是必然。唐文乔说,现在不仅江河中的鲥鱼无迹可循,海里的鲥鱼也在明显减少,也已几乎见不到它们的踪影。
长江三鲜将来或许只是一个美丽传说
刘文斌教授说,长江三鲜的寿命都不长,它们产卵后不久就可能结束它们的一生。比如鲥鱼,一般只有3-4龄,在2-3龄开始进入长江产卵,产后不久也就到了生命的尽头。而■鱼寿龄更短,只有2-3龄,2年左右性成熟开始繁殖后代,产卵后一般也不洄游,很快就会老死。而河豚可能稍微好一些,而且有一部分可能会洄游至大海。这些鱼整个生命目标似乎就是为了从大海游入江中繁衍后代,随后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如今,能让它们繁衍的地方越来越少了,除了■鱼能够适应环境在淡水中活下来,河豚也逐步实现了人工养殖,而最为娇嫩的鲥鱼现如今已经濒危,几乎不见踪影,而人工养殖鲥鱼技术目前还很难实现。葛家春主任说,他们的种质室保存有一些鲥鱼的精子,但如果找不到母体,光有这些精子也没有用。如今,鲥鱼已经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范围。
如果人们再不保护这些日渐稀少的鱼类,也许将来,我们只有通过一些美丽的传说来一慰垂涎之苦了。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戎丹妍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路军 唐伟超
▲一条渔船忙碌整个上午,难以打到一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