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肉眼看上去,在市场上销售的牛奶都很好,会觉得它们纯净而健康。可是如果当母亲的给孩子买了带回家喂孩子时,她怎么会知道,她这是在给自己的孩子服毒?虽然这是母亲们花钱在公开的市场上买回来的牛奶。在法律制定者采取行动来制止那些毒牛奶和奶制品在市面上销售以前,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儿童因此患病了。”
以上这段报道说的是1858年发生在美国纽约的“泔水奶”丑闻。
过度需求造成牛奶热
19世纪40-50年代,是美国北方工业经济大发展的年代。大量来自全美甚至全球的外来人口涌入纽约这个城市,导致纽约的人口不断膨胀。大批新生儿的诞生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又使得许多低收入家庭的年轻妈妈无法仅靠自身乳汁哺育儿女,对牛奶的需求与日俱增。
当时,纽约城市化发展迅速,但缺少制冷设备,所以很难提供充足的牛奶满足市场需要。新鲜牛奶当时是在纽约州的威切斯特和奥兰多县出产,但不足以满足旺盛的需求。上世纪50年代初,纽约鲜奶供需缺口已高达20%以上,牛奶的价格也随之快速上涨,这显然绝非以产业工人阶层为主的牛奶消费群体所能负担。
然而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扭转了:1853年,纽约市场鲜奶供应量由9万夸脱/天飙升至12万夸脱/天,而且供需迅速趋于平衡,牛奶价格也变得平稳,这让广大消费者感到十分欣喜,乳业迅速成为两个产奶县的支柱产业。此时,一些精明商人已经着手将牛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并毫不迟疑地开始市场细分,将促销的重点对准广大新生儿市场,并打出了“儿童卫生奶”的旗号。
如果仅仅是商人的营销行为,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纽约市政府内部出现了“推手”:屠宰商出身的市行政会成员、查尔斯敦选区民主党众议员候选人迈克尔·图奥梅伊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上层人脉,开始不遗余力地充当“儿童卫生奶”的代言人、传声筒。由于政府的倡导,“儿童卫生奶”迅速普及到全市范围,在当时的许多广告和媒体渲染下,这种奶不但被吹嘘为“最卫生的牛奶”,甚至被夸张为“营养赛过母乳”。
“儿童卫生奶”含有污水、臭鸡蛋、淀粉等
事实上早在“牛奶热”尚未兴起的1842年,一个名叫“戒酒十字军”的组织指出,牛奶有问题,如果不解决,将引发空前灾难。一个名为罗伯特·哈特利的人也警告说,纽约市的牛奶有可能受到灾难性的污染。在整个19世纪的50年代,报纸都在报道那些在酒厂附近的奶场出了状况,并且要求政府关闭它们。一位女报人弗兰克·莱斯利更是连篇累牍在其主办的《莱斯利画报》上揭露“儿童卫生奶”的真相。
原来,当两个县的奶农发现牛奶供不应求,而奶产量很难大幅度增加之后,就动起了歪脑筋。他们首先给奶牛喂食酒厂的酒糟,以刺激其多产奶。这些奶牛被几百头一群关在狭小的牛圈,四肢被固定,用减少活动量的方法强迫性催乳,许多牛因食物中毒和缺乏活动,导致牙齿和尾巴脱落、乳房溃烂,甚至蛆虫遍体,浑身是病,但黑心奶农们却不管不顾,将这些病牛所产的奶供应市场。
随着供需缺口的进一步扩大,奶农和黑心商人又想出更绝的招数:掺假。他们将污水、臭鸡蛋、淀粉等各种杂物掺入原本就已经有问题的奶中,并按比例加进石膏、蜂蜜和其他药物,以清除掺假所带来的异色、异味,最后为了让牛奶的颜色看起来更像奥兰多县产的牛奶,他们还在牛奶里加入深色的糖浆。由于加工过的奶和鲜奶的味道有明显不同,他们便以“儿童卫生奶”的名义大肆促销,因为喝“儿童卫生奶”而产生疾病和死亡的事件也越来越多。据当时的报纸披露说,因为这种无耻的做法而导致饮奶死亡的儿童,在一年里竟然达到8000多名。
尽管有人发现,有人呼吁,但在图奥梅伊这样的“官人”和巧舌如簧的商家面前,这些声音显得苍白无力:“戒酒十字军”的主攻目标是不法酒商,奶农、奶商只是捎带;《莱斯利画报》虽然坚持不懈,可当时纽约类似小报多如牛毛,又会有几个人关注到?
曝光48年后,相关法律生效
1858年,由于婴儿死亡率不断上升,而大多数夭折儿童都是“儿童卫生奶”的饮用者,这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争议和关注,《莱斯利画报》也逐渐被许多人所瞩目。5月,《莱斯利画报》终于在一家牛奶厂找到确凿证据,证明在纽约市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两区销售的“儿童卫生奶”,实则是掺杂大量污物的“泔水奶”。6—7月,《莱斯利画报》又以《牛奶交易大曝光》为题,图文并茂地刊载了一系列文章,将“泔水奶”产、供、销的一条龙黑幕,完整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如此骇人听闻的消息很快引起全城轰动,不少政界、经济界名人纷纷向市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他们组成专门调查机构,调查、惩处不法商人,还乳业市场以清白。
此时图奥梅伊再次毛遂自荐,和哈里森·里德、威廉姆·图科两位政府官员组成“3人调查小组”,开始调查此次事件。“他们走马观花地巡视奶场和生产车间,和奶商们喝几杯威士忌酒,说几句闲话,就匆匆结束调查。”图奥梅伊等人将听证会变成了为“儿童卫生奶”邀功摆好的发布会,他们不但用讥讽的口吻嘲笑一切试图建立政府卫生管理机构的努力,还公然宣称,“儿童卫生奶”是最卫生的牛奶。
由于图奥梅伊等人一手遮天,对“儿童卫生奶”的调查惩处不了了之,纽约食品卫生机构也迟迟未能建立。
然而《莱斯利画报》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开始唾弃“泔水奶”,一些更有名的媒体也开始站出来抨击这种黑心行为。1878年10月29日,《纽约时报》以《这些家伙应该挨揍》为题,严词斥责官商勾结、用“泔水奶”毒害婴儿的勾当,并给图奥梅伊起了“泔水图奥梅伊”的“美称”。
1887年5月2日,“泔水图奥梅伊”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次日,《纽约时报》第8版刊出《这家伙终于完蛋了》的文章,呼吁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净化乳业市场。
19世纪末,巴氏低温杀菌法终于在纽约乳业中普及。1906年,《食品与药品卫生法》生效,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总算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此时距“泔水奶”事件被正式曝光,已过去了48年。由于时过境迁,当年的责任人和责任企业均物是人非,处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附注:巴氏杀菌法是 19世纪60年代被称为“现代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著名化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发明的利用低于100摄氏度的热力杀灭微生物的消毒方法。稍后该法用于生产安全的“消毒牛奶”,牛奶的保质期由此延长到了数十小时。至今国内外仍广泛运用此法对牛奶及婴儿合成食物进行消毒。巴氏杀菌奶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牛奶的营养价值、口感和风味,它在所有牛奶品种中是最好的一种。
谢绝转载、上网 南晨/文
据《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