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读步天下
3上一版  
PDF 版
· 中国不高兴
· 中国这么大
没办法潜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3 月 1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他们告诉世界
中国不高兴
《中国可以说不》昔日震惊世界
《中国不高兴》如今再“向西方摊牌”

  1996年,首版印行5万册的《中国可以说不》出版后备受瞩目,成为当年最轰动西方社会的中国书。

  当中美舰船在南海对峙、周边国家声称对南海部分岛屿拥有主权、日本称钓鱼岛适用日美安保条约、圆明园兽首被拍卖等等事件一再撩拨中国人情绪,当“两会”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国的内政外交时,近日,一本名为《中国不高兴》的新书出版,这注定又是一本充满争议的书。

  这本书全名为《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作者不但在书中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严厉批评,也对国内的文化进行毫无保留的斥责。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策划人张小波和作者之一宋强正是12年前《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

  前传

  Prequel

  那本书成为一个事件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

  那本书成为一个事件

  《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1996年出版,吸引了全世界100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当年最轰动西方的中国书。此书出版后,《中国还可以说不》《中国仍然可以说不》《中国为什么说不》等相继出笼。“说不”成为了1996年的一个标志性话语、最流行的话语。美国《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卫报》纷纷联系采访该书作者。宋强多年后这么分析当时在国外的影响:“这本书成为一个事件,成为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新闻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在西方影响很大的一本书。”

  升级版

  Upgrades

  书中的“重磅观点”

  2009年:《中国不高兴》

  书中的“重磅观点”

  把法国归于“差信誉客户”

  在一些不友好国家轮轴闹的情势下,我们不能轮盘赌,不要把外交思路弄得那样零碎,把法国归于“差信誉客户”,着着实实惩办一回。搞一点“解气外交”、儆尤外交,也符合我们开放时代的大思路,成熟的大国心态不光是“宽容”,也有较真儿。——宋强

  

  文化大腕应该下岗

  现在这拨所谓的大腕,他们占据着最大的资源,但凡做出一点垃圾来,就通过强大的资金和权力进行媒体运作,忽悠全民认购。中国文化要真正复兴,这些文化艺术的“领军人物”要么改邪归正,要么下岗出局。他们是这30年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产物,他们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了。中国不往前走则已,中国的文艺不向上走则已,要往前向上,就凭这些人,凭他们这副败家丧气的样子,走在队伍前头肯定是要耽误事的。——黄纪苏

  

  “摇滚歌星”拯救不了美国

  美国的问题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谁当政都不可能轻易解决,但奥巴马摇滚歌星式的执政方式是更不行的。他执政不如希拉里、麦凯恩,乃至小布什。有人也许会说,美国的政治制度能够制衡一个没有执政经验和智慧的总统,甚至能够制约一个胡来的总统。但这样一来,美国所谓的“变革”也就成了胡扯了。——王小东

  

  “文艺腔”不是我们今天应该玩的

  “文艺腔”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把“文化”、把“软实力”放到了过高的位置。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地看到思想界、学术界、主流媒体,乃至跟着鹦鹉学舌的政界、商界,没完没了地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软力量”的重要性,然而,强调了半天,中国的“软力量”仍旧弱到几乎是负数。——王小东

  成书背景

  “一系列事件让我们不爽”

  张小波说,2008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感到压抑、不爽,中国好不容易盼到了奥运会,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却仍要遭遇西方的杯葛,被西方作为异类对待,等等。”

  张小波表示,与12年前的《中国可以说不》相比,这本书少了情绪色彩,多了一些理性的成分。“这本书的其他几位作者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宋晓军是央视和凤凰卫视著名军事评论员,王小东被称为“中国民族主义”的领军人物,黄纪苏则是社会学家,刘仰是知名评论人。专业的见解使得话题可以深入到外交、政治、经济、军事、文艺等领域,本书可以说是一次完整的“集结”。

  而实际上,这本书严格来说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该书作者、军事问题专家宋晓军告诉记者:“几个作者彼此都很熟,平时偶尔聚在一起交流一下信息。去年10月3日起,我们几个人聊了三天,就聊了这些事,后来在和出版商吃饭的时候又聊到这件事,出版商就说,这三天聊天的内容就可以出一本书。于是,(我们)根据现场聊的这些整理出来,就出书了。”

  对于书中观点太偏激的质疑,张小波辩称:“作者们并不认为他们的观点偏激,这是他们长期酝酿、认真思索的成果。去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许多热血青年在网上发表了很多热血沸腾的帖子和观点,但最终总有所谓的精英分子掌握着话语权,出来指责这些青年的热情。”

  对于该书可能引发的争议,他坦言:“这本书与众不同,引发一些争论很自然,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争论,应该允许非主流的思考,鼓励乐思者。”

  狂批西方

  美国人不干活导致金融危机

  《中国不高兴》作为《中国可以说不》的升级版,尽管被认为少了很多情绪色彩,但从各个章节的标题来看,均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比如“不能再搞‘轮盘赌’:把中法关系实质性降低”“不能任由美国绑架世界”“西方人的自以为是,是被我们惯出来的”等等。

  作者提出中国对西方要“有条件地决裂”的观点。“中国人以最大的热情欲图拥抱西方,以最亲善的姿态告诉西方:‘我们在向你们靠拢’,而西方的回答是:‘你们在哪里?’自我矮化的时代歧路,绝不是心理镜像,而是周边都存在的活生生的现实。”

  而在中法关系上,作者认为要明确“惩罚外交”的概念。“惩罚,报复,这是国际间交往的常态。说到萨科齐的表演,他是有着明显生物性的,他的翻云覆雨,看起来有滑稽性的特点。在一些不友好国家轮轴闹的情势下,我们不能轮盘赌,不要把外交思路弄得那样零碎,把法国归于‘差信誉客户’,着着实实惩办一回。搞一点‘解气外交’、儆尤外交,也符合我们开放时代的大思路,成熟的大国心态不光是‘宽容’,也有较真儿。”

  张小波说,《中国可以说不》出版之后,中国和西方的关系有一点一直没有变,那就是双方已经“摊牌”了。在对待与中国的关系上,“西方国家实质上就是搞轮番外交,一个接一个来赚你中国的钱,不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是如此,这些都是不高兴的事。但去年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俄格冲突,俄罗斯事发后的强烈反应,给予了中国某些启发,对西方的咄咄逼人,必须反击。”

  书中认为,次贷危机也好,美国贸易赤字也好,说穿了,就是美国人消费得太多,生产得太少,形成了缺口。这次金融危机体现了美国社会从上到下的全面腐朽。现在美国老百姓群情激愤,都说这次危机是华尔街那帮混蛋和小布什政府的错。但是我们平心而论,美国老百姓又怎么样?你活干得这么少,压根就没那份钱,你凭什么住大房子?

  王小东在书中认为,不能听宋鸿兵这样的“金融战士”忽悠,制造业才是正途,“曾几何时,在中国这样一个说法流行了起来:制造业是低智商、低层次的人干的,其结果是费力而好处全被别人拿走;真正高智慧、高层次的人是从事金融业,打赢金融战争。他们举出种种数据,说明中国从事制造业是多么‘亏’。就经济发展战略,乃至人们的价值导向而言,再没有比这种说法更误国误民的了。”

  骂遍精英

  林毅夫、钱钟书、王朔统统骂遍

  《中国不高兴》除对中西方关系的实质演变进行嵌入式分析外,还对国内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现实予以鞭辟入里的观察,书中除提出要正视所谓“本土愤懑”情绪可能会影响社会健康发展外,同时还对我们社会充斥的“浑浑噩噩”的缺乏大目标的塑造与对伟大愿景的言说与思考进行了强烈批评。

  五位作者痛责龙永图、厉以宁、林毅夫、樊纲、丁学良、崔卫平、朱学勤、余世存、宋鸿兵、马立诚、王蒙、王朔、李银河、周孝正等“当红精英”,着力批判“失败主义”“万金油式的明白人”“抖机灵的文化施虐”,希望能对国内道德和文化的建设产生正面的警醒和推动。

  黄纪苏在书中认为,钱钟书就是轻薄浮躁文化氛围里诞生的“泰斗”,“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一举一动都以玄奘译经的态度认真咀嚼、仔细钻研。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群中忽然背着手出来一位同胞,说了一段英文,接着又说了一段法文,接着又是德文,大家能不傻吗、能不疯吗?”

  “50年后人们再回头来看,中国今天学术思想的贫乏,就会看得很清楚。这几十年中,中国压根就没有像样的作家,没有像样的思想家。钱钟书,韩寒,算个什么?他们被吹成这样,其实没有任何像样的原创性东西,最多耍一点小聪明!中国的学术界、文化界在精神上跪着,怎么可能出现原创性的人物呢?原创是需要站着的。”

  甚至以骂人著称的王朔也未能幸免,作者不留情地认为,王朔的文章,实在是一个民族舍弃大目标,收缩大情怀后进入精神下行期才有的症状,“他只在当下翻跟头,因此他只是个过渡人物。”

  至于很多人推崇的王小波,也被认为有点病态,“他笔下的中国从古到今好像一无是处,中国真差成那样,能混到这么久吗?”

  □快报记者 陈曦

  《中国不高兴》

  宋晓军 王小东 黄纪苏 宋强 刘仰/著

  凤凰出版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