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09春季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上,月薪3000元的美容师无人问津,而来自苏州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在开场一小时便收到了100多份简历,成为了全场最大的“赢家”。昨日姚建萍介绍,这是该馆第一次公开招聘大学生“绣娘”,尽管看到大学生对刺绣的热情非常高,但培养出一名真正的“绣娘”,任重道远。
当代第一“绣娘”学艺艰辛
从明清起,刺绣已成为苏州姑娘的“必修课”,在苏绣繁盛的时期,几乎出现过“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的景象。到新中国成立,出现了一批苏绣代表人物担起了传承这门技艺的重任。现年79岁的顾文霞,是目前苏州最年长的“绣娘”之一,也是苏绣最德高望重的大师。在顾文霞、任嘒闲等苏绣大师的推动下,苏绣已经不单是一门民间工艺,它已上升为一门文化艺术。
姚建萍出身在镇湖,在那个有着八千绣娘的小镇上,姚建萍耳濡目染,8岁那年跟着母亲拿起了绣针。由于对刺绣的热爱,在校学习成绩很好的姚建萍,上完高中便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在家专门从事刺绣工作。
1987年姚建萍到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办厂刺绣班学习了三年,接着又拜工艺师徐志慧为师,在她家里学了整整4年。如今回忆起那段学艺历程,姚建萍还是难以忘怀。4年时间,无论酷暑严寒,姚建萍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多学点东西,到了冬天,姚建萍每三天做一次饭,七天做一次菜,吃饭时将冷饭倒点开水煮泡饭,将菜热一热就随便凑合一顿。4年来,她每月只回一次家。
学艺期满后,姚建萍给自己定了很高的目标。苏绣中最难的是人物肖像绣,她决心在人物肖像绣上求突破。为了完成一幅名为《沉思》的周总理肖像绣,整整8个月时间内,姚建萍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经过240多天倾尽心血的绣制,《沉思》大幅绣像终于在年底前绣成了,作品在高手如林的镇湖刺绣作品比赛中一举夺冠。现在,姚建萍被称为当代第一“绣娘”,也有人称之为中国刺绣“皇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度大
尽管苏绣是“四大名绣”中的一种,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苏绣毕竟是门枯燥的活,掌握好这门技艺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也需要学习者投入很多精力。现在,大多数苏州女孩都不再学习刺绣,更没有人像姚建萍那样拜师学艺,只有在刺绣研究所和一些刺绣工作室中还有一些绣娘坚持着这门手艺,年轻的绣娘少之又少。
负责招聘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招聘现场一开始还有很多的女孩子表示出了兴趣,然而她们大多没有接触过刺绣,有些人的兴趣仅仅来自对风靡一时的“十字绣”的兴趣。“十字绣与苏绣差距太大,苏绣绝不是动动绣花针的事,所以我们不介意学生的学历、也不介意学生是否有过硬的特长,我们希望招到的是能够吃苦耐劳的学生。”
姚建萍说:“培养下一代苏绣传人非常困难。现在社会大家都习惯了快餐文化,正常家庭都选择让孩子读好书、上大学,偶尔有小孩子会将苏绣作为业余爱好在学习。不过他们能够用来学习刺绣的时间太少,功课都做不完,渐渐便没了兴趣,况且他们的未来有很多选择,所以很少有小孩能坚持下来。其实,如果把目光放远一些,只要坚持下去,能刻苦钻研,从事这一行业前途无量。”
培养下一代是当代“绣娘”的重任
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这次在南京首次公开招聘大学生,受到了不少学生的热捧,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
招聘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馆内的“绣娘”几乎都是苏州本地人,绣工一般没有文化水平的要求,而这次应聘的学生几乎都是本科生或者大专生,整体文化素质都比较高。艺术馆就是希望通过这一次的招聘来充实人才储备。“以前大家总认为刺绣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艺,而实际上刺绣应该是一门艺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高一些,一些美术专业出来的学生对颜色非常敏感,可以进行刺绣设计工作。尽管现在她们还没有刺绣的功底,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信一定会很快掌握这门技艺。尽管如此,要让她们真正熟悉这门技艺,至少要两年的时间,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又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到时候还是会半途而废。”
说到培养下一代,姚建萍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继承她的衣钵,“女儿今年读初三了,希望她不仅可以做出更好的苏绣作品,还能将苏绣作为一门产业发扬光大。”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