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发现 明城墙玄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琵琶湖夹心城墙
600年前的皇家水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3 月 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琵琶湖夹心城墙600年前的皇家水厂?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责编:白雁 美编:江佳锳 组版:杨建梅

24小时读者热线:96060    都市圈圈网www.dsqq.cn

  琵琶湖城墙是南京最美的一段,它是明城墙中唯一一段亲水城墙。有关琵琶湖段城墙的奥秘,不看则已,一看还真吓一跳!

  市民韦世林先生是一个超级文物迷。这些天,他都在寻思一个事情:琵琶湖段城墙,靠近水的城墙上每隔20来步就有一个神秘的小洞,一直通向深处。这些小洞是干啥用的?是专门用来排解琵琶湖的洪涝灾害的吗?韦世林还发现,这段城墙竟然是空心的,这个“空心”部分,是不是城墙连通琵琶湖的水道?还是……

  更为神秘的是,琵琶湖和城墙根还有一个半圆形的水道,一直通往后半山园的涵闸,在600年前,这里可都在皇城范围之内,这会不会是朱元璋设置的皇家蓄水池?更大胆地说,600年前,琵琶湖里的水就是皇家的饮用水?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顾 炜

  城墙上的神秘洞穴

  洞穴通往城墙深处

  城墙根有口“怪井”

  神秘“洞穴”直通城墙深处

  按照约定,周末的大清早,记者和韦世林在琵琶湖会合了。

  也许是久没天晴的缘故,趁着好天,大家都出来放风透气了。韦世林的举动显然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他手里捏着一根白色的长棍,带着一个鼓囊囊的手提包。看到记者,他打开包,从里面掏出一个大型手电筒,还有一张自己制作的“探险图”。还没等韦世林开口说话,几个好奇的年轻人就围了过来。

  韦世林带大家顺着山坡,很快爬上了城墙根。他用下巴示意大家看他正对着的一段城墙——这个地方有点怪,因为其他城墙每块砖头都咬得严丝合缝,但这里却留了一个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左右的洞。韦世林打开手电,往“洞”里照去,只见这个洞往城墙深处延伸,光线所到之处都是空的,尽头黑魆魆的一片。

  “那是什么东西?干啥用的?”年轻人们不肯离去,好奇地追问。韦世林笑笑,转身说:“城墙上的‘洞’,离琵琶湖水面大概有4米高左右。我发现,靠近水的这一段都有神秘的‘洞穴’,每个洞穴大概间隔20来步,都在同一高度,偶尔相差一块砖头的高度。”跟着他往前走,果然,每走一小段,就能发现刻意留下的小洞,大概有10来个左右。只是有的小洞还是空空的,露出黑幽幽的神秘洞口,有的洞口已经爬满了藤类植物,几乎看不出来了。

  这些“洞”究竟干啥用的?为何距离那么规整,又都在相近的高度?围观者纷纷追问。韦世林回过头,一脸神秘:“我认为它是溢水口。600年前,还没有紫霞湖呢,当年琵琶湖的水位比现在高多了,为防止水漫过城墙,朱元璋命筑城工匠在4米左右的高度设立了溢水口。也就是说,当琵琶湖的水位到达城墙4米左右,琵琶湖里的水,就通过这些洞穴向外排水。”

  按照明朝南京城的规划,当时的琵琶湖是在城墙外面,就在一墙之隔的城墙内,这里正是朱元璋的皇宫所在地,为了防止琵琶湖水位上涨威胁城内的安全,确实有必要在城墙上设置排水洞穴。可是,令人费解的是,水会排到哪里去呢?难道排到城墙肚子里存着?

  “夹心”城墙是“豆腐渣”工程?

  韦世林在前面带路。大家沿着城墙根一直往前湖方向走,越往前走,城墙上的各种树木也越多,有的树长在城墙顶上,有的直接从腰间迸出,是美景,也让人感觉到了沧桑和危险。在一个转弯口,韦世林示意大家停下。

  这段城墙根的砖头已经脱落,从外面遥遥可以看到城墙内部深处。秘密就在里面!

  韦世林拿着手电,爬进已经坍塌的城墙洞,把整个脑袋都探在了砖缝之间,“往右边看,你会发现大秘密。”

  记者按照他指的方向看去,赫然发现,这段城墙居然是“空心”的。这里的城墙是由两座墙贴在一起组成的,外侧的城墙宽3米多,里侧的城墙宽5米多。两座墙之间,还有大约四五十厘米左右的空隙。

  城墙怎么会作成“夹心饼干”式样?这样的“夹心”有多长?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会不会是材料不够,工人马虎对付的“豆腐渣”工程?

  韦世林说出了他的推测,“我认为这是藏在城墙内的排水渠!为了防止明城墙的水患,朱元璋特意命工匠做了这么一个水道。也就是说,琵琶湖的水位高过4米,就通过溢水口,流到了这个水道内。洪涝时,琵琶湖的水可以通过这条渠向东排向前湖,然后由前湖排出城墙外。同时,城墙内的积水也可以排入琵琶湖。”韦世林告诉记者,他曾经用手摸过空隙处的城墙,很平整,应该是人为的有意这么堆砌的,而且,“空隙”从琵琶湖段一直往前湖这边延伸,足足有2公里左右长,10米左右高。

  韦世林的推测,为城墙上的洞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不过,接下来,跟随我们一起来“探险”的小伙子又有了意外发现。

  琵琶湖城墙根藏着“皇家水厂”

  在琵琶湖靠近后宰门段的城墙根,两个小伙子蹲在那里,满脸好奇。这地方看起来是一口“井”,不过,“井”不是封闭的,而是一端连接琵琶湖,一端通向城墙根,城墙根部半截的底部是圆弧形的,整个“井”都用明城砖垒砌。

  由于年代久远,“井”已经爬了青苔,里面的水也不是很清澈。怪井附近没有任何标志,也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它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这应该是个涵闸,一直通向城墙里面的后宰门小学附近。”韦世林带着记者,从后宰门处的一个城墙小门穿越,来到后宰门一带,还是靠着城墙根寻找。在一处地势稍微下洼的地方,他停下来:“涵闸应该就在这里。”果然,敲开一扇小铁门,就可以看到一个面积在100多平方米左右的蓄水池,上面宽,下面小,最中间的地方是中空的涵闸。韦世林拿出皮尺量了一下,水闸宽度为112厘米,“和水西门的涵闸宽度完全一样,明代的涵闸都是这个宽度。”

  为看个究竟,大家都跑到了涵闸的底部。600年过去,涵闸已经没用了,里面积满了污浊物,涵闸功能自然也就没有了。

  “这个涵闸应该是琵琶湖涵闸,民国的时候维修过。”韦世林说,600年前,后宰门应该属于皇家范围,而这个涵闸就是一个皇家水库。“如果要用水,就把闸拉上,琵琶湖里的水流过来,把整个蓄水池蓄得满满的。不用的时候,就放闸,一直通往皇宫周边的护城河。你想,600年前,住在这里都是皇室的人,很可能,皇帝他们用水都取自这里。”

  “夹心城墙”是当时工人的蓄水池?

  琵琶湖段城墙上有规律的“洞穴”究竟是不是溢水口?那段神秘的墙中墙究竟是不是人为形成的?琵琶湖涵闸究竟啥功能?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文物部门。南京市文物局的专家告诉记者,关于“夹心”城墙,他们早已知道,这段城墙也被他们称为“墙中墙”。“夹心”城墙的发现过程是这样的。

  1991年汛期的一个夜晚,罕见的狂风挟裹着倾盆大雨泼向大地;第二天清早,人们发现中山门外前湖附近有一段城墙已经坍塌。几年之后的1998年初,南京市文物局对坍塌口进行了前期抢救性的清理。在险墙清理过程中,竟发现墙中还隐藏着一段神秘的“墙中墙”。小城墙高10米左右,东窄西宽。东端宽2.4米,西端宽4.8米,暴露部分长约55米,两端延伸至未塌的南北走向的明代大城墙内。在小矮墙的顶部靠前湖一侧的城砖上,有多道被绳子长期勒磨过的槽沟。城砖中既有明初的城砖,也有六朝时期的花纹砖。

  朱元璋当年确实利用过南京旧有的城墙建造南京城墙。但是,根据史料记载,那是在南京城的南边和西边,利用了南唐时期的旧城墙加以增高增宽。而明南京城垣的北边和东边,完全是新筑的城墙。城东这段城墙出现了“墙中墙”,究竟是怎么回事?

  文物局组织专家现场勘测、考证,有专家根据墙下是前湖,认为这段夹心城墙是明初在修建皇宫时,工匠们从这里汲水以供工地所用的遗存;还有的认为这是明初朱元璋分段建筑南京城垣的真实写照;也有的认为是明初修建半山园涵闸时遗留下的遗存,也就是和韦世林的想法一致,这是一个东西向城墙内部排水渠,解决琵琶湖和城墙自身的排水问题。

  御河里的水只能洗衣服不能喝

  如此说来,琵琶湖城墙根的那口“井”的确和皇家有关。那么,600年前,皇宫内会不会取琵琶湖水来洗衣做饭呢?

  已经研究了明代历史10多年的明史专家马渭源告诉记者,在正史上,有关皇宫的用水问题,几乎不见踪影。只是,在民间笔记体小说里,会看到零零星星的记录。比如《万历野活篇》对南京的饮用水偶尔会有林散的触及。

  “皇宫里的饮用水,应该是来自于地下水,也就是井水。一般而言,皇宫里都有井,他们都很注意的,自己打水自己用。”根据多年的研究,马渭源做出了这样的推测。不过,他也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有部分笔记体小说里写道,明代朱元璋皇宫内用水和清溪有关,清溪的源头在紫金山,通过前湖,流入御河,被皇家使用。”古代御河里的水,住在皇宫里的皇帝妃子们是不会用的,但宫女太监们,也许会用来洗洗衣物之类的。

  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则告诉记者,城墙附近的涵闸是明代南京一种重要的城市公共设施。南京城内河网密布,城外则有长江,因此明初修建城墙时,根据城墙内外的水系设置了水关(如东水关)和大小涵闸(如武庙闸)。水关和涵闸的区别是:水关可以通船只,涵闸仅能通水。韦世林说的琵琶湖涵闸,连接的是琵琶湖与护城河水系,是明代皇宫御河水系的来源之一。由于琵琶湖涵闸离朱元璋的皇宫很近,这个涵闸和明皇宫有一定关联,但明皇宫内饮用水,都是从井里汲取的,而不是取自于琵琶湖。

  杨国庆还说,明代御河水系有多个来源,除了琵琶湖外,前湖、中山门、覆舟山都有水流入明代的护城河。

  这“豆腐渣工程”是皇帝自己干的

  所谓的“皇家水厂”原来只能提供浆洗用水,皇上和后妃们的饮用水还是要靠打井得来,这一点,已经确凿无疑。然而,关于神秘的“溢水口”和“夹心城墙”,记者却始终琢磨不出那唯一的正确答案。

  最终,还是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解开了琵琶湖、前湖段城墙的“密码”。

  “琵琶湖城墙上一个个的洞确实是人为的,但不是溢水口。我10多年前就知道这些情况了。这些看起来排列有序的洞,是民国时期,一次大的城墙维修中留下的。当时为了修城墙,就在城墙上搭建脚手架,脚手架一直深深地嵌进城墙里边,这样让脚手架非常牢固。不过,拆卸的时候,脚手架拆走了,那些插脚手架的部位就留下了‘伤口’。这是历史上,修城墙的见证,体现了城墙的真实性。像这样的小伤口,玄武湖段城墙也有。”

  “似从工作到如今,日日挑柴吃苦辛。一日秤来要五百,两朝定是共千斤。山高路远难行步,水深堤滑阻工程。传语诸公除减少,莫教思苦众军人。”城墙的其中一块砖文如此写道。据杨国庆研究,在明代搞城建,“一夫”的标准工作量是“筑城二寸”。1366年,朱元璋开始修建城墙。不过,1366年~1373年间,朱元璋主要是建新宫、拓旧城、筑新城,由于朱元璋刚当皇帝不久,国力不够,这时候修的城墙比较矮、比较薄,只要和老城一样高厚就可以了;二期工程则是在中断两年之后,从洪武八年(1375年)开始对原有城墙加高增厚。

  由于两个阶段修建的城墙没有紧紧咬合在一起,加上地势下沉,以及6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两个城墙之间发生了位移,导致了四五十厘米宽的裂缝。“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坍塌。就是因为两部分城墙没咬合好。城墙内部的‘空心’状态,并不是故意而为之的,不是什么城墙内部排水渠,也不是当年供工地用水留下的。”

  (感谢报料人韦先生,请至报社领取线索费200元)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